教师资格 百分网手机站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全面综合知识复习资料(14)

时间:2017-06-18 08:53:12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全面综合知识复习资料大全

  25、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 (2)过于抽象空泛 (3)存在着“不当”的现象

  (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26、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1)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他自己的目的,而是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

  (3)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7、教师存在着的四个不当的欲望,使教师职业道德走向失范:

  (1)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2)权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3)名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4)情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28、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徒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29、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 (2)拜师 (3)自我修养(反省、慎独)

  第五部分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2、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3、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课程理论

  4、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基本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评价:

        优点:(1)按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局限性:(1)以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

  (2)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来,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主张:(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3)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

  基本主张: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但不按学生的活动来组织课程;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评价: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性:(1)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科学本身的系统性及学生本身的需要

        (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

  (3)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5、课程目标: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6、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7、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理解的三种观点:(1)课程内容即教材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8、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直线式与螺旋式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9、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和条件

  类型:(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区分)

  (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功能特点区分)

  (3)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课程资源(按学科科目分)

  (4)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区分)

  (5)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按存在形态区分)

  (6)可预设的课程资源、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按形成过程区分)

  10、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