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百分网手机站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名词解释「」

时间:2020-10-04 13:01:16 试题 我要投稿

2017自学考试《公文选读》名词解释「精选」

  考生们在备考自学考试《公文选读》过程中都知道有很多知识点要记忆,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公文选读》名词解释【精选】,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2017自学考试《公文选读》名词解释「精选」

  上奏文种

  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官署上行文种

  1、奏记——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

  2、牒——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

  3、状——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

  4、状上——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官署上行文种“状”所称的别名。

  5、过所——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

  6、呈状、呈——在封建社会是由下级官署、属官对长官汇报工作、陈述事宜或报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

  7、详——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明清时期,是由下级就重要事项向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详册——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详的制发者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 详文——制发者呈报给上级衙署的详,如果用的是状式纸,就称“详文”。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应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报衙署。 长详——凡详文文字与详册文字完全一致者,称“长详”。 由详——凡详文内容较详册为简者,称“由详”。

  8、禀——清代由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

  9、核定——清代地方衙门,由书吏起草的`公文文稿,例须由师爷核稿。核稿时,通常要作文字修改。

  10、清稿——经核定后的公文草稿,须发交书吏誊正,这一程序叫“发誊”,誊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

  11、判行——经誊正的清稿,须经长官再次审阅文稿中有无误失,然后批示能否行文。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似于今之“签发”制度。经长官判行的文稿,才能定稿。

  12、红、白禀制度——下级上呈上级的禀文,用白纸书写。同时附呈衔名手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名,以示对上官尊敬。上司在衔名手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稿一起存档,称“红禀”;上级衙门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称“白禀”。此后遂成定制,上报时,例须上红、白禀一套。

  官署下行文种

  1、教——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

  2、符——我国古代由唐朝至明朝相沿设置的一种下行公文

  3、诺——画诺。是长官批准公文生效的制度。画,为写字动作;诺,为所写文字,意为赞同、应允。

  4、指挥——唐、宋特定公文用语。用于概括指称高层上级的下行公文。既可以指称皇帝的“诏”、“敕”,也可以指上级官署的公文。“指挥”虽称上级公文,但并不局限于指某一文种的公文。

  5、本寺——该寺。宋代公文中的称谓“本”,有时不是自称,属于特殊用法。

  6、者——古代表示公文正文结束的语气词,起截止符号的作用,无实意。

  7、词语的词汇义——根据词语通常适用范围以词典规范了的词义。

  语境义——根据由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或前后文意等所构成的语言环境,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

  修辞义——作者在该文中特别赋予该词的临时义。亦指该词语原本不具备的含义。

  8、牌——清朝沿袭明代而正式设置的法定下行公文文种,由各文、武衙门向所辖下级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

  9、标朱——发文衙署长官用红笔在下行公文上点圈、勾勒或加书文字,以提示要点并显示威严的一种文书处理制度。

  10、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 札——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谕——清代由长官告晓属员的下行公文文种。

  11、画行——我国古代,由下行公文的责任人批准公文生效发出的法定行为。其中,“画”也称“判”,是长官加书批语的动作;“行”,是批语的文字内容。

  12、票——清代作为派遣官、役执行任务凭证,或向属下发布命令、指示的下行文种。 票银——亦称“红票”,为完纳税金的凭证。后演变为向钱庄、票号兑取银、钱的凭证“银票”、“钱票”。火票——动用各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的兵部凭证性文书。多预印空白,交司员收存,“遇有急需,方可填写。”差票——官府差遣衙役勘察案情、传唤人证、拘押人犯的凭证性公文。

  君命文种

  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5、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6、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6、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7、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9、敕——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到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文种。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10、上谕——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

  官署平行文种

  1、移——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官署或官员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文种。

  2、关——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公文。

  3、刺——作为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相互质询的平行文种。

  4、咨——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

  5、议复——指对皇帝批示“交某部议”的事件,由部议妥后,用题本奏复。

  6、案呈——清代呈堂稿的首称用语。部文例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部长官(称 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称为说堂;此稿称“呈堂稿”。

  7、“案呈”一词,渊源于宋朝,为部文装套呈堂稿的领述词。

  8、揭帖——清代随本章附送相关部、院、科、馆,以方便相关部院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平行公文文种。

  9、塘报——明清,各省督抚选派武职官员驻京,掌本省与京师间的公文传递,称提塘官。提塘官公所设有“报房”,将有关上谕、本章折件印发本省,称“塘报”。照会——明清两朝设置,由不相隶属官署间使用的,时或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

  10、朱笔照会——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高低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间,带有准下行属性。

  11、墨笔照会——全文用墨笔书写,是清朝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

  12、案——清代,一事之始末的全部公文归档,称为一案。既往已确定之案,称之“成案”。

  其他文种

  1、告身——古代授官的公文。通常由中央主管衙署行文,向被授任者本人告知经皇帝批准的授官旨意。供被授任者收执,以为凭信。

  2、中书省——对皇帝负责的最高决策政令机构,负责诏、敕的起草工作。

  门下省——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审议机构,负责对中书省起草的诏、敕进行审议、封驳,并将审定的诏、敕提请皇帝批准。

  尚书省——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执行机构,负责诏、敕的贯彻执行工作。

  3、宣头——唐、宋、金时期皇帝行遣小事的君命文种。盟书——我国古代用于对神明宣誓定盟、以维系与盟者相互关系的杂体文种。

  4、誓——古代告诫将士或互相约束之辞。

  5、檄——我国古代军事文告。两汉时期曾兼作下行公文。南北朝时期,与露布相合,后又与之分工,逐渐规范为讨敌、威敌、晓谕的军事专用文种。

  6、羽檄——插着羽毛的紧急檄文。

  7、榜——我国古代官府公开张贴、晓谕军民的公文文种。押署——亲笔签署。

  8、押,签字;署,署名。

  9、示——古代官府对属吏、民众有所告诫、劝谕、禁约时明白昭示的下行文种。

  10、路引——明代作为通过关津的身份证明所颁发的路证公文,即通行证。

  11、勘合——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动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

  12、禀状——明清时期主要由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种。

  13、判——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称行为,是对公文批示、签押。二是指称公文,是用于裁决狱讼的文种。 判花——指主管官员在判词上所签花押。后亦移指判词本身。

【2017自学考试《公文选读》名词解释「精选」】相关文章:

2017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12-10

2017自学考试《公文选读》名词解释重点记忆12-10

2017自学考试《摄影基础》专项试题:名词解释12-24

2017自学考试《广告摄影》专项试题:名词解释12-19

2017自学考试《电视摄像基础》专项习题:名词解释12-19

2017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12-12

2017自学考试《工业设计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12-04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专项练习201712-11

2017年自考《公文选读》练习试题及答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