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

时间:2020-08-19 16:29:06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专科,几乎是所有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痰饮

  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饮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为此,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言。

  痰饮的分类

  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饮停胃肠之证,为痰饮;饮水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

  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辘辘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属饮流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痰饮的辨证论治

  痰饮

  1.脾阳虚弱证

  证候: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法:温脾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饮留胃肠证

  证候: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辘辘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治法:攻下逐饮。

  方药: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悬饮

  1.邪犯胸肺证

  证候: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宣利。

  方药:柴枳半夏汤加减。

  2.饮停胸胁证

  证候: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泻肺祛饮。

  方药: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加减。

  3.络气不和证

  证候: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质暗,脉弦。

  治法:理气和络。

  方药: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4.阴虚内热证

  证候: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溢饮

  证候: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发表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支饮

  1.寒饮伏肺证

  证候: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身体振振瞤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治法: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2.脾肾阳虚证

  证候: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的概念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

  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白光)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心血不足证

  证候: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血补心。

  方药:归脾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

  证候: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邪热郁蒸证

  证候: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引起内伤发热的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痰、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病证鉴别

  内伤发热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而外感发热则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阴虚发热证

  证候: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

  血虚发热证

  证候: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体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气虚发热证

  证候: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阳虚发热证

  证候: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气郁发热证

  证候: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痰湿郁热证

  证候: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血瘀发热证

  证候: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高频考点08-28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帕金森病06-16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考点05-18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高频考点05-25

最新临床医师考试内科学高频考点05-18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考点:脑血栓形成06-14

执业医师考试100个高频考点07-13

临床执业医师预防医学高频考点05-19

2017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考点:急性胃炎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