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 百文网手机站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高频考点

时间:2021-03-08 10:49:06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高频考点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西医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高频考点,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是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生长与发育两者紧密相关,不能截然分割,在形态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功能的成熟,习惯上用发育一词来概括生长和发育两个方面。

  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一)连续不断地发展 小儿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其发展速度又因年龄而异。有时快些,有时慢些。如生后前半年增长最快,后半年起逐渐减慢,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一般年龄越小,发育越快。

  (二)量和质的发展 生长发育是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是量和质的发展。两者相互联系,一般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三)各系统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小儿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如神经系统先快后慢,而生殖系统先慢后快,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

  (四)个体的差异 生长发育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受遗传、性别、环境、教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没有绝对的正常发育标准,但这种差异又有一定的范围,超越了正常范围,则应认为发育不正常。个体差异一般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显著,青春期差异较大。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目的,一方面是用以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另一方面是用以指导对小儿进行正确的保健、护理,保证小儿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生长发育。

  二、体格发育

  体格发育是小儿发育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体重、身长、头部、胸部、牙齿等方面。

  (一)体重 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约为3㎏。生后前半年增长较快,平均每月增长0.7㎏;后半年增长减慢,平均每月增长约0.5㎏。所以1岁以内小儿体重估计:

  前半年 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

  后半年 体重(㎏)=出生体重+6×0.7+(月龄-6) ×0.5

  以后到1周岁体重约为10.2㎏,2周岁时增长约为初生体重的4倍(12㎏)。2周岁以后平均每年约增加2㎏。进入青春期体重增加较快,且差异较大。2~12岁小儿的体重,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体重(㎏)=(年龄-2)×2+12

  = 年龄×2+8(㎏)

  经常测量体重,可以了解小儿的发育营养状况,指导喂养,发现疾病,也是计算用药量、输液量的依据。其个体差异的范围,一般不应超过平均数的±10%,低于15%以上时,应考虑营养不良。高于20%以上时,应考虑为营养过度。

  测量体重应在晨起空腹、排尿、排便后进行,应测其裸体的实际重量。室温低或小儿体质衰弱者,可先测体重后,再脱去衣服、尿布等,称量其衣物的重量,然后从总重量减去,即得出小儿实际体重。也可由成人抱起小儿一同称量,然后从总重量减去成人及小儿衣物的重量。

  小婴儿最好用载重量为15㎏的盘式杠杆称测量,准确读数至10㎏。1岁以上小儿则用载重为50㎏的杠杆称测量,准确读数至50㎏。注意校正零点。如须每日测量体重以观察体重变化,应在每日的同一时间进行,最好在吃奶前或饭前测量。

  (二)身长 正常新生儿初生身长约为50㎝,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1周岁时约为75㎝,2周岁约为85㎝.以后平均每年增长为5㎝,所以2~12岁小儿身长可用下列公式推算:

  身长(㎝)=(年龄-2)×5+85(㎝)

  =年龄×5+75(㎝)

  身长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包括头部、躯干、下肢的长度。这三部分发育的速度并不相同,一般头部发育较早,下肢发育晚。因此,有时须分别测量上部量及下部量,以检查了解其比例关系。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为坐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上部量与脊柱增长有关;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发育有关。新后儿期上部量占身长的60%,下部量占40%,中点在脐上。1岁时中点在脐下;6岁时中点在脐耻之间;12岁以后,上、下部量几乎相等,中点在耻骨联合上。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结合体重来评价发育营养状况。但身长个体差异较大,若低于正常身长平均数约30%以上,则为异常。

  测量婴幼儿的身长可用量板,取平卧位进行测量;3岁以上小儿可用身长计或将皮尺钉在墙上进行测量。要求枕、肩胛骨、臀部、脚跟,均紧贴量板、身长计或墙壁,使成一直线,测量才能准确。

  (头部) 小儿头颅相对比成人大。新生儿头长占身长的1/4,2 岁时占1/5,6岁时占1/6,12岁时占1/7,而成人仅占1/8。

  1.头围 正常新生儿头围(枕额周径)约为34㎝,6个月时为42㎝,1周岁时为46㎝,5周岁时为50㎝,15岁时即与成人相近,约54~58㎝。

  头围是反映颅骨与脑的发育。过大,常见于脑积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大脑发育不全等。测量头围,用皮尺应自眉弓上方最突出处,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即可。

  2.囟门 前囟为额骨和顶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初生时1.5~2.0㎝(两对边中点连线)。一般在生后2-3个月,随头围增大而略有增大,以后应逐渐缩小,于12~18个月时闭合。前囟闭全过迟,常见于佝偻病、克汀病、脑积水等;前囟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前囟饱满、紧张、隆起,表示颅内压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炎、脑积水等;前囟凹陷,常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后囟则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有的在初生时很小或闭合,一般于生后6~8个周闭合。新生儿头颅骨缝未愈合,一般于生后3~4个月闭合。

  3.牙齿 牙齿可分为乳牙及恒牙两类。乳牙约于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于2~2.5岁出齐,共20个。乳牙数可按月龄减4~6推算。6岁左右开始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牙,长在第二乳磨牙之后。7~8岁时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约至14岁时全部换为恒牙,此时共28个。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牙),出齐后则为32个牙齿,但也有终身不出第三磨牙。乳牙萌出及换恒牙的顺序见。

  出牙是一个生理过程,一般无特殊适,但有时也可出现不安、吵闹、流涎、低热等症状。乳牙出现过迟常见于佝偻病、营养不良和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愚型等。要使小儿牙齿生长良好,应注意营养,尤其是维生素D和钙、磷的供给。注意保持牙齿清洁,不要吃过硬的东西,临睡前勿吃零食。

  (四)胸部  正常新生儿胸廓近似桶形,前后径与左右径几乎相等。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因坐、站体们改变、胸廓渐成扁圆椎形。胸围初生时小于头围2㎝,约为32㎝。1周岁时与头围相等,约为46㎝,以后则比头围大。其差数约等于小儿的周岁数-1。

  胸围大小与肺的发育、胸部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有密切关系。测量胸围可取卧位或立位,前以乳头下缘、后以户胛下角,用软尺紧贴皮肤绕胸一周。取吸气和呼气时的平均数。

  三、神经精神发育

  大脑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所以小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就决定于大脑发育的水平。客观现实作用于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而达大脑,形成反射表现于效应器官。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反射活动,即有先天的、非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吞咽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瞬止反射等。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神经反射,即条件反射。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反射活动,是神经活动的质的飞跃。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从最初的感觉到感知,而后产生印象、记忆。随后在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扩延和集中,经过分化,在语言与思维的基础上,才有情绪和意志,性格和品德,表现于行为和情感。

  (一)感觉功能的发育  出生后各种感觉能力的发育很迅速,对小儿神经精神发育有很大意义。

  1.视觉  新生儿初生时仅有光觉反应,2个月后才能注视物体,3个月时头眼协调较好,可追寻活动的人或玩具。4~5个月开始认识母亲和常见物品如奶瓶等。

  2.味觉  新生儿出生后味觉已发育完善。对各种不同的味道反映相当灵敏,如吃甜、酸、苦等食物有不同的反应。

  3.听觉  目前有人认为胎儿后期已有听觉。出生时因中耳鼓未充气及外耳道有羊水潴留,听觉不太灵敏,但对强大的声音可有瞬目、震颤等反应。生后2周时可集中听力。3个月时即有定向反应,能向有声音的方向寻找,把头或眼睛转向声音的方向(视听反射)。

  4.嗅觉  发育较迟,从1个月后对强烈气味有不愉快表示。7~8个月开始灵敏,逐渐辨别各种气味。

  5.触觉  初生时触觉在某些部位发育很好,如口唇、舌尖、口周,稍一接触,即可引起寻乳吸吮反应。其他如眼、手掌、足底等处,也较敏感。7个月时有定位能力。

  6.温度觉  新生儿对冷的反应灵敏,气温低时,小儿即啼哭;保温后,即可安静。

  7.痛觉  新生儿对痛觉反应迟钝,2个月后逐渐改善,刺激表示痛苦。

  (二)运动功能的发育  新生儿运动是无规律、不协调的,以后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肌肉功能的发育,运动功能也逐渐发育。运动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而下,由近到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准确、灵巧。1~2个月会使头颈竖直,5~7个月会坐,8~9个月会爬,9~10个月会站,1周岁左右逐渐会走路,2周岁左右会跳、跑。运动的发育与锻炼,环境及营养条件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加强训练促进其发展。具体动作发育程序见。

  (三)语言的发育  语言为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表达思维和意识的一种方式。语言发育除受语言中枢的管理外,还需要正常的听觉和发音器官,与周围人群的语言交往也是促进语言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语言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新生儿只会哭叫,以后咿啊发音,逐渐听懂理解别人的话,然后再学会说话。先会讲单词,如爸爸、妈妈等;后可组成句子,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各年龄语言发育情况见表2-1。

  (四)心理发展  小儿的健康包括身心两方面,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均需依赖有较健全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是指有良好的性格品德,在社会中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小儿心理发育逐渐成熟。

  1.注意力的发展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为自然发生的,后者为自觉的有目的注意。婴儿以无意注意为主;随年龄增长,活动范围扩大,动作语言功能逐渐成熟,有意注意出现增多。凡具有鲜明、直观、活动、新奇、多变、具体形象的刺激物易引起幼儿注意。但稳定性差,易分散、转移;5~6岁后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15分钟,以后逐渐延长,12岁约30分钟。从婴幼儿起应及时培养注意力,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充实生活内容,引起小儿的兴趣,排除干扰,提高稳定性。

  2.记忆力的发展  记忆在人类生活实践的各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包括记忆、保持和回忆。再认或再现是记忆的过程。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认识,重现则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出现,但可在脑中重现。5~6个月的小婴儿虽能再认母亲,但不能重现,1岁以后才能重现。随着生活内容增多,范围扩大,记忆也越来越广泛,但幼儿记忆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形象记忆占优势,可用图片、玩具等实物,在游戏或现实生活中明确目的、任务、重要性,运用直观材料提高记忆的效果。随着小儿思维、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对记忆的逻辑方式的掌握,使有意记忆能力进一步拓宽加深,从而使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逐渐提高,运用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这是发展獐智能的重要条件。

  3.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智能活动的核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地和概括地反映,一般通过语言来实现。婴幼儿的思维是与宏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想象,不能脱离人物和行动来主动思考,思维常有具体性和形象性随着年龄增大,小儿才逐渐学会分析、分类、比较、抽象等思维方法,使思维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和判断性,并进上步发展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想象是一种间接概括的思维活动,可通过讲述、画图、写作、唱歌等技能表达出来,激发兴趣、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实践,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现在的事物中推知过去与未来,想象力不断发展,出现抽象逻辑思维,把儿童思维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并促进了智能的发展。

  4.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指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和体验,同智能发展有密切关系,它能推动人们对知识的吸取和真理的探求。外界环境对情绪的影响很大。新生儿因出生后环境突变,不易适应,常处于消极情绪。2个月时积极情绪增多,在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再伴有悦耳的音乐,婴儿则处于愉快的情绪中。6个月以后能逐渐辩认陌生人而产生对母亲的依恋,9~12个月时达到高峰。随着与别人交往增多而渐淡漠,婴幼儿情绪表现常为时间短、反映强烈、容易变化,外显而真实、易冲动,但方式不一致。随着年龄增长,内抑制加强和语言发育,情绪渐趋稳定,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良好情绪常表现为高兴、愉快、喜悦。而不良情绪则表现为恐惧、愤怒、担忧、焦虑、妒忌等。保持愉快的心情、有规律的生活、和洽的家庭气氛、适度的社交活动和避免精神紧张等现象能使小儿维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优良品德的养成的智能的发展。

  5.意志的发展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目的任务,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人在工作、学习、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出生时无意志,随着语言、思维的发展,婴幼儿期开始有意识行动或抑制自己行动时为意志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思维的深入发展,社会交往逐渐增多,在成人正确教育的影响下,意志逐渐形成和发展。积极的意志主要表现为自觉、坚持、顽强、果断和自制能力方面。消极的意志则表现为依赖、犹豫、盲目、执拗等,则会阻止智能的发展。可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等来培养小儿积极的意志。重视培养其自制能力、责任感和独立性。

  6.性格的发展 性格为重要的个性心理牲,是在生后长期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性格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但在教育的影响下有一定的可塑性。婴儿由于一切生理需要依赖成人给予满足,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和信赖感。幼儿已能独立行走,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自己逐渐学会吃饭、大小便,有一定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表现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交替出现。学龄前小儿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增强,有各种各样的兴趣,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开始正规学习生活,就必须具有优良的`性格特征才能促进智能的形成和发展。如认真、勤奋、好学、严于律己、高度的责任感能补偿能力上的某些不足。如软弱、自卑、缺乏自信的性格则一事无成,可阻碍智能的发展。进入青春期体格生长猛增,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易波动,易发生性格变化,故应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引导,注意个性和谐发展。民主的父母可培养出独立性强、大胆机灵、社交能力强的儿童; 严厉主观的父母会使儿童性格冷酷、顽固、缺乏自信;溺爱孩子的父母则会使其骄傲、自私、任性、缺乏独立能力和主动性,依赖性重; 如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则会使儿童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会说谎的性格。因此,在小儿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外界环境和教育起了极大的作用。

  总之,小儿神经精神发育情况,可以检查动作能,语言能,应物与应人能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来加以评价,应熟悉正常发育规律,以便及早发现偏异,加以娇治。小儿智能发育不公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其基础,而且与周围环境以及教育的条件密切相关,特别要注意早期教育,向社会群众,尤其是家长宣传有关知识,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

  第二节 小儿营养与喂养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物质代谢旺盛,需要营养相对较多,而消化功能尚未成熟,因此,小儿营养与喂养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满足需要,又要适应消化能力。尤其在婴儿期,更为重要。

  一、小儿营养需要

  (一)热量的需要 热量对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十分重要。主要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供给。蛋白质产生热量,碳水化合物产生热量,脂肪产生热量。小儿热量的需要相对较成人多。婴儿每日每公斤体重需。以后每啬3岁每日每公斤体重约减少。

  小儿机体对热量的需要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基础代谢所需 是指在清醒而安静状态下,维持人体功能的最低热量需要。婴幼儿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占总热量的50%~60%。婴儿每日约需。

  2.生长发育所需 为小儿热量的特殊需要。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需要热量越多。婴儿时期约占总热量的25%~30%。以后逐渐减少,到青春期生长发育又加快,所需热量又增多。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所消耗的热量称食物特殊动力的作用,可因各种食物的性质、成分而不同。蛋白质消耗的热量较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消耗的热量较低。婴儿期约占总热量的8%~10%;年长儿占总热量的5%。

  4.活动所需 用于肌肉神经活动所需的热量。此项热量所需与机体活动强度,持续时间和活动类别有关。新生儿只有吸吮、啼哭,需要量较少;以后随年龄增大,活动量加在而不同,约占总热量的15%。。多动、好哭比安静的小儿需要的热量可高出几倍。

  5.排泄损失的热量 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一部分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随粪便排出体外,主要为脂肪和蛋白质,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0%。

  以上五个方面的总和为机体所需的总热量。小儿时期热量分配的特点是,生长发育所需较多,而活动所需较少。

  (二)水的需要 不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细胞组成的重要成分。营养的输送,代谢的进行,排泄与分泌,体温的调节,呼吸氧化过程等,均需要水的参与才能完成。小儿新陈代谢旺盛,需水量相对较多,年龄越小,需水量越大。婴儿每日每公斤体重需水150,以后每增加3岁每日每公斤体重减少25,成人则每日每公斤体重约需用水。如水量摄入不足,可发生脱水;若水量摄入过多,超过机体调节能力,可发生水中毒。

  (三)蛋白质 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并为酶、激素、抗体等不可缺少的成分。婴幼儿时期由于生长发育旺盛,需要蛋白质相对比成人多。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需,年乳喂养的婴儿每日需,约占总热量的15%。成人每日约需要。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不同,其生物学价值不同。因此,由于食物的的种类不同,所需的蛋白质量亦不同。食物中以奶、蛋、瘦肉、鱼和豆类等的蛋白质含量高,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比较完全,其价值较高。动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90%被吸收;植物性蛋白质只有80%被吸收,而且价值较低。故用植物性蛋白质食物喂养时,其蛋白质供给量应稍高。

  长期缺乏蛋白质可发生营养不良、贫血、肌肉松弛无力等,甚至生长发育停滞,免疫力降低,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蛋白质过多时,可引起起食欲不振、便秘、消化紊乱、酸中毒等,且妨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四)脂肪 主要是供给热量,也是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并作为脂溶性维生素不可缺少的物质,具有保护脏器及保暖作用。婴儿每日需,约占总热量的35%;成人每日需。与食物的种类、所含的脂肪性质、成分亦有关。

  长期缺乏脂肪,可发生营养不良、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等。脂肪性食物食入过多时,可影响食欲,引起腹泻等。

  (五)碳水化合物 作为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约占总热量的50%。婴儿每日需;2岁以上每日约需。小儿碳水化合物代谢旺盛,需要量多,年龄越小,越易发生低血糖症。

  碳水化合物不足时,机体动用脂肪和蛋白质作为热量的来源,可发生营养不良、消瘦、水肿、酸中毒等。碳水化合物过多时,体重增长很快,易导致肥胖症。但表现苍白、虚胖,继而由于蛋白质供应不足而发生各种感染等。

  (六)维生素 是维持正常生长和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常参与酶系统活动或为其辅酶成分,调节体内各种代谢过程.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A、D、E、K)和水溶性(B族和C)两大类。其需要量和缺乏时的主要临床表现见表2-3。

  (七)矿物质 是构成机体的成分,并为调节生理功能所需要。其中钙、磷,为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钠、氯均为维持体内渗透压,调节细胞内、外液酸碱的重要物质;钾是细胞内液的主要电解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调节神经肌肉活动及维持酸碱平衡。

  其它如微量元素锌、铜、镁、碘等,体内需要量虽然小,但也很重要。如锌为较多酶的组成成分,能参与核酸代谢有关酶调节、DNA复制转录,还参与和免疫有关酶的作用等;铜对制造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和铁的吸收起很大作用;镁与神经肌肉兴奋性有关,对细胞代谢过程都很重要;碘为甲状腺素主要成分,缺乏时引起生长发育迟缓,智能发育障碍等。

  各种矿物质的需要量及缺乏时的主要表现见表面2-4。

  (八)食物纤维 来自植物细胞壁,为复合碳水化合物组成。不被肠道消化酶所水解,部分可被肠道细菌水解,无营养素的功能,但对肠道排便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婴儿喂养

  婴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但消化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故合理喂养极为重要。婴儿喂养的方法可分为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三种。

  (一)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适应的食品。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实现4个月内婴儿以纯母乳喂养达到80%的总目标。

  1.分类 为了能正确反映母乳喂养的实际情况,4个月内婴儿按母乳喂养不同水平可分为:

  (1)全母乳喂养

  1)纯母乳喂养 指除母乳外,不给婴儿其他任何液体或固体食物。

  2)几乎纯母乳喂养 指除母乳外,还给婴儿吃维生素、水、果汁,但每天不超过2次,每次不超过2口。

  (2)部分母乳喂养

  1)高比例母乳喂养:指母乳占全部婴儿食物的80%以上的喂养。

  2)中比例母乳喂养:指母乳占全部婴儿食物的20%-79%的喂养。

  3)低比例母乳喂养:指母乳占全部婴儿食物的20%以下的喂养。

  2.母乳成分 母乳的成分与母亲的营养、健康等有关。产后不同的时期,乳汁成分也不同,可分为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和晚乳。初乳指产后7天以内分泌的乳汁,质略稠而带黄色,含蛋白质多而脂肪较少,微量元素及分泌型多;过渡乳指产后7天至满月时分泌的乳汁,含脂肪高,蛋白质及矿物质逐渐减少;成熟乳指产后2-9个月分泌的乳汁,其成分见表2-5;;晚乳指10个月以后分泌物乳汁,量和营养成分都逐渐减少。每次哺乳时,乳房最初分泌的乳汁和最后分泌的乳汁成分也相差基多,前部分乳汁含蛋白质高,而含脂肪低;最后部分乳汁则含蛋白质低,百含脂肪高。

  3.母乳喂养的优点 母乳为婴儿最适宜的自然营养品,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保护婴儿少得疾病。

  (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 母乳含水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适当。①母乳蛋白主要为乳白蛋白,遇胃酸形成的凝块小,易消化;②母乳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供给丰富的必需脂酸。脂肪颗粒小,又含较多脂酶,故营养价值高,且易消化吸收;③母乳含乙型乳糖多,可促进双岐杆菌生长,从而抑制大肠埃希菌,减少腹泻的发生;④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易于吸收,较少发生低血钙症;⑤母乳含较多的消化酶,如淀粉酶、脂酶等,有助于消化;⑥母乳中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较多,如锌、铁、铜、碘等。

  (2)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含有分泌型,尤以初乳中含量较高,可结合肠道病原体和过敏原,阻止细菌、病毒等侵入肠粘膜。有抗感染和抗过敏作用。此外母乳还含有溶菌酶、乳铁蛋白、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及B淋巴细胞、补体、葡萄球菌因子等抗感染物质,在预防小儿肠道或全身感染中起一定作用。

  (3)母乳温度适宜,几乎无菌,可直接喂哺,经济方便,而且母乳喂养可密切母婴关系,便于照顾,增进母婴感情。

  (4)母乳喂养可刺激子宫收缩,有利于产后康复;母乳期推迟月经复潮,有利于是计划生育;母乳喂养可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

  4.母乳喂养的方法

  (1)时间 生后即可哺乳,根据小儿需要,随要随哺,既可促进乳汁分泌,又可防止低血糖。产后应母婴同室,乳量会逐渐增多,不宜过早加喂牛乳或其它乳制品。第1-2个月不需规定时间和次数,应当在婴儿啼哭或母亲觉得乳房充满时就喂哺。睡眠时间较长应唤醒婴儿,最长不应超过3小时。以后逐渐延长到3~4小时喂一次,夜间停一次,一昼夜共喂6~7次。4~5个月后减至5~6次。每次哺乳约15~20分钟。根据吸吮力及生活能力的不同,适当延长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吃饱为准。

  (2)方法 哺乳前先给小儿换尿布,清洗双手,用温开水清洁乳头,哺乳的姿势以坐位最好。椅子高度合适,椅背不宜后倾,喂哺时母亲应紧靠椅背,使背部和两肩处于放松姿势,母亲腿成90°角,脚放平,可在足下添加脚凳,这样母子都舒适。有益于排乳反射不被抑制,哺乳时应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口中,母亲的手应将拇指和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上、下方,托起整个乳房喂哺,这样婴儿在吸吮时能充分挤压乳晕下的乳窦使乳汁排出,又能有效地刺激乳头上的感觉神经末梢,促进泌乳和排乳反射。并随时注意小儿吸吮吞咽情况。为了刺激乳汁分泌,每次哺乳应尽量吸空一侧乳房,再吸另一侧,下次则先吸目次未排空的一侧,乳房尽量排空,可促进乳汁的分泌,预防乳腺管阻塞及两侧乳房大小不等。哺乳后应将小儿竖抱,头靠母肩,轻拍背部,可排出吞入的空气,以防发生溢乳。

  5.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1)乳母在哺乳期间应注意有足够的营养,有规律的生活,做到心情愉快,睡眠充足,避免刺激性食物和烟、酒等。不随便服药(如阿托品、四环素、磺胺类、水杨酸及苯巴妥等)。每日应较平时增加能量和水分。

  (2)哺乳期间应注意观察乳量是否充足,如哺乳前乳房不胀,哺乳时间过短或过长,哺乳后小儿睡眠时间短而不安,常哭闹,体重增加缓慢或不增。均为母乳量不足,应寻找原因加以纠正,或服药催乳。经过各种处理而乳汁仍不足时可考虑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

  (3)哺乳困难:引起哺乳困难原因很多。母亲方面的原因:如乳头畸形、裂伤、工作条件限制及疾病等。婴儿方面的原因:如吸吮无力、、畸形(唇裂、腭裂、舌系带过短等),创伤及疾病等。此时应针对不同原因积极治疗,坚持哺母乳。

  (4)哺乳禁忌:母亲患急、慢性传染病,严重的心、肾疾病,糖尿病、精神病,白血病等,均应禁哺乳。患乳腺炎时应暂停患侧哺乳,但要定时将乳汁排空。如已有化脓倾向,则禁哺乳。

  6.断奶 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母乳的量和质逐渐下降,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消化吸收功能也逐渐成熟,牙齿长出,对食物的种类、质和量的适应性增强,则可改变食物的品种而断奶。断奶庆逐渐进行,自4~5个月后可逐渐增加辅食,8个月后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一般可于10~12个月断奶,最迟不超过1岁半。若遇夏季或有病时,可适当延迟。要注意断奶后的喂养,食物必须富有各种营养,易于咀嚼、消化。

  (二)混合喂养 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以母乳喂养,而需部分用年、羊乳或其他代乳品进行喂养的方法称为混合喂养。混合喂养的方法有两种。

  1.补授法 母乳不足时,可于每次哺乳后适当补充其他食物。些法能使婴儿尽可能多得母乳,又可定时吸空乳房,刺激母乳分泌。

  2.代授法 母亲因生活、工作条件限制,不能按时哺乳,则可每日哺几次母乳,另哺几次其他食品代替。

  混合喂养优于人工喂养,但4个月内婴儿最好不采用,以提高4个月内以纯母乳喂养率。

  (三)人工喂养 是指婴儿6个月以内,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哺母乳时而采用的一种喂养法。人工喂养合理者,小儿生长发育也可很好。常用食品应根据条件、习惯而定。可分为乳品和代乳品两大类。乳口是指动物鲜乳汁或经加工的食品,如牛、羊奶、奶粉等;代乳品是指豆类或淀粉类食物加工而成的食品,如豆浆、代乳粉、奶糕、米粉、面粉等。

  1.常见乳品及其配制

  (1)牛乳:是婴儿较好的食品,其成分与人乳较接近(表2-5)。

  1)牛乳的成分和特点:①蛋白质中含酪蛋白较多,在胃内形成凝块较大,不易消化吸收;②脂肪球大,含饱和脂肪较多,缺乏溶脂酶,难以消化;③含糖量低,且以甲型乳糖为主,可促进大肠埃希菌生长,易患腹泻;④矿物质含量较多,不仅不利于消化降低胃的酸度,而且加重肾溶质负荷,对肾功能较差的新生儿、早产儿不利;⑤牛乳易受污染、含维生素少,尤其是煮沸过程中维生素破坏较多,易引起维生素缺乏。

  2)牛乳缺点的矫正方法:①稀释、煮沸,可改变蛋白质的性质,使脂肪颗粒变小,同时又可消毒灭菌,从而减少腹泻的发生;②加酸:也可改变蛋白质的性质,利于消化。一般可加乳酸或桔子水;③加糖;以弥补能量的不足,可加蔗糖或葡萄糖粉;④加维生素:由于煮沸处理后维生素易破坏,应加多种维生素。

  3)牛乳量的计算方法:婴儿每日所需牛乳量,应按每日所需热量、蛋白质量、水量为主来考虑。一般每日需蛋白质,热量,水分来计算。牛乳每含蛋白质,供热量,水分,应同时需稀释、加糖,既可基本纠正牛乳的缺点,又可达到营养的需要。若按体重计算,每日每项公斤给牛奶,蔗糖,水,则可达到以下要求。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高频考点】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考点:惊厥08-12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重要考点08-13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08-19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考点:脑性瘫痪08-13

2017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儿科学考点11-11

执业医师考试100个高频考点08-24

临床执业医师预防医学高频考点08-09

2017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考点08-12

临床执业医师儿科学重要考点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