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时间:2022-11-23 15:00:40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习惯是人生之基,习惯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成就的大小,身体的好坏,生命的长短。了解了一个人的习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而地方课程强调-教学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强调要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鼓励教师尽可能采用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地方课程有活动的条件,活动又乐于学生的欢迎,在这一点上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养良好行为习惯有了一个有利的结合点。利用地方课程活动化教学这一方肥沃的土壤,可以养育出一棵健康而富有生命力的行为习惯之树。

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地方课程中培养学生好习惯的必要性

地方课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机不可失的黄金时期,正所谓“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了”。少年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时期,行为方式还没有定型,喜欢模仿,可塑性很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培养下,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的,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地方课程标准中提到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呈现具体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例如,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入学初,应该从“明日学具,准备齐全” (每天晚上按第二天课表准备齐学具)“读书写字,姿势正确”(一尺一拳一寸和执笔姿势)等动作性习惯入手培养;一些智慧性习惯,如“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学有目标,学有计划”,则应在高年级重点培养。

(二)同时地方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也倡导教学的开放性与生成性,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要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教师要明确,很多相关知识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在与父母、亲友的交流中,在搜寻相关书籍资料中,在探寻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而拓展课程的范围。

二、地方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好习惯的策略

儿童生性好动,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举例:“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儿童对活动感知越是感兴趣,热情就越高,活动感知就越有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对教学活动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整合、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学习信息的加工者,学习活动建构的主体,如:游戏活动、演练活动、制作活动等。

(一)教师应该从自身言行做起,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良好的师德是一张通行世界的门票,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一条通向理想教育殿堂的天梯。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标准。特别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加里宁说:“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缺点的孩子眼睛。”是啊,一双双“精细的孩子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教师,因此,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得首先作出榜样,做到身体力行。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弯腰拾起;骑车、走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碰到同学,主动叫上一声:“某某同学你好”;在办公室,当学生把作业本送来,老师热情地对学生说:“谢谢!”;课堂上,当学生帮老师擦干净讲台和黑板时,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声“谢谢大家”;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说:“请坐下”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谢谢”“再见”“你好”等礼貌用语,学生自然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他们耳濡目染,也模仿着说起来,无论老师给学生送去什么,学生都会甜甜地说一声:“谢谢老师!”,在校园里碰到老师、同学,问早、问好、道再见,已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口头语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蕴涵着一种无穷的教育力量。

《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贴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得都很好。教师的语言和行为的对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起重要的作用。

(二)开垦好教材自身,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习惯

地方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一定的实践性的特点,要全面实施课程目标,教师需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 的角色,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例如:在一个班级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这个班的歌咏队正在教室里演唱,一位老师推门进来,不小心把一位同学的五个手指挤压在门和门框之间的缝隙里。这位同学虽然十分疼痛,却以惊人的毅力忍住,继续和大家一起演唱。演唱完毕,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大吃一惊。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喊叫,他说,当时您在伴奏,大家在演唱,我一喊叫,就会影响演唱的秩序,就会影响集体。这位同学忍痛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开垦好学科范围,培养学生节俭的习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能力,它是一组能力。就课程设计而言,应设计多元智力课程,以适应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之需。如教学《合理使用零花钱》时,结合语文学习中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记录一星期使用零花钱的情况,形成日记,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比如放学时我总要买些零食,边走边吃,其实这是多么不好的习惯呀,一方面在路上吃东西老师说有很多灰尘会飞到食品上不卫生,另一方面我马上可以回到家吃晚餐,现在吃那么多,晚饭就不要吃了,这就是浪费呀!我以后应该少花这种冤枉钱。看了同学们的日记我敢肯定学生在活动中打下了节俭的烙印,渐渐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四)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充分强调了习惯对于儿童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方法要科学,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

1、创设环境,培养习惯。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如发动学生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课桌椅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舒适温馨的家需要我们用双手共同创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加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榜样激励,树立典型。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最简明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儿童善于模仿,教师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从细微处树立良好形象。要求学生讲卫生,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做到的自己先躬行实践:看到地上有纸屑,教师应主动拣起放进垃圾箱,让学生亲眼目睹什么叫讲卫生。

老师在做好自身垂范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中讲卫生的典型事迹,并加以表扬、引导,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进行教育,让同学从他们身上看到闪光点,在自己身上实践。如请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接受同学的鼓掌激励;开展阶段性“卫生小标兵”的评比,在班队会上表彰。通过榜样,激发学生争取荣誉,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卫生习惯。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喜爱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例如:开展制定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带领学生参加保洁护路活动、上街宣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开展讲卫生小故事比赛,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

4、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不卫生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改变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

《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五)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自律的习惯

反思自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良好品德与习惯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自我修养,让自觉自律成为习惯。如:有位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有意识地将丢垃圾到他人课桌下的学生进行不动声色地调换座位,有时10分钟,有时一节课,然后再让学生找找自己的问题,谈谈调换座位后的感受,于是乎,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学生水到渠成的认识到了乱丢垃圾是一种不良行为。“换位”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脏环境的不舒适,这只是认识的浅层面,也许过几天又忘了,为了使学生的卫生意识形成刻骨铭心的记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本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双休时间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对自己居住的环境进行一次大调查,调查结束后,有的小组上交了调查报告,有的小组写来了建议信,有的小组发出了倡仪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学生明白了不良卫生的种种表现及危害,在反思交流中,学生惊叹道:一个零食袋子可以成为罪魁祸首,一块西瓜可以成为细菌的培养场,一口痰竟是病菌的滋生地因此,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成了一种需要。于是,孩子们在班上自主兴起了“地盘承包制”——自己管好自己周围的卫生,但20个学生就有20个样,在与学生共同商议下,按照卫生培养细目要求,采取“承包”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齐抓共管班级的清洁卫生,每个学生每天负责本座位周围的清洁卫生,值日生负责讲台、教室四角和垃圾桶及教室整洁。这样,通过孩子们的自我管理,教室内变得整洁多了。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老师采取了“人人来当卫生监督员”活动,按座次每天有两位同学轮流值日,对清洁卫生随时监督,随时提醒,随时清理,老师也随时捕捉先进典型,奖励他行使一周班主任“特权”,代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学生的兴致高涨,讲整洁、讲卫生的班风已悄然形成。

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篇2]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好习惯,长大将会有好的品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对症下药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不爱预习,一味依靠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写字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二、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课堂前置,将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知道、了解、学习,这就是预习。可有些学生只将新内容看一遍,知道下次要学什么,就是预习了,把接受新知识的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教学中我将课堂知识前置,每天新课预习要求有三,其一,阅读数学教材,将例题读通、读清、读懂,其二,谈谈我们的收获,我知道了要写出答案,其三,要试着做后面配套的习题,其四,我的疑问困惑是什么?检测方式:先出几道本课的检测题,让学生试做,有多少人做对,有多少人做错一目了然,问题处在和地方也暴露出来了,针对问题以及预习中学生的疑难才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找到根源,在疑难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牢固的印象,并且不仅知道什么样是正确的,还能知道什么样就会错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同时,当堂纠正预习中的错误以加深理解,巩固强化知识。课堂的精讲,势必会给学生留下多练的课堂空间,所以迫使学生在课前学习,养成预习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体的正确与否。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估算一下大约等于多少。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时,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人深思。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新的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促使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样,会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五、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对于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英语学习中的良好习惯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11-23

家庭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11-23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09-14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10-19

班主任在班级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09-07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11-17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12-21

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