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百文网手机站

农民工转型与人力资源开发浅析论文

时间:2021-08-02 13:42:20 人力资源 我要投稿

农民工转型与人力资源开发浅析论文

  摘要:

农民工转型与人力资源开发浅析论文

  农民工的转型过程也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表现为一种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的挖掘过程。用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去探讨加快农民工转型的出路,提高全民的人力资源素质水平,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乃至人力资本大国的转变,是实现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农民工转型; 人力资源开发; 现代化建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强国,农民工在完成转型之前,严格意义上说还只是属于劳动力资源,还不能成为人力资源,更谈不上人力资本。农民工的转型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相互关联的。中国的农民工占据着中国劳动力的最大份额,但却处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边缘,在当前轰轰烈烈的社会转型中使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困境之一就在于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资总量不足,农村教育、社会保障落后,企业在职培训难以落实等所导致的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新的环境,成了实现社会转型的最大障碍。为此加大对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强其人力资本属性,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 —3]。

  一、二者都属于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农民工转型的迫切性在于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并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

  首先,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来看,中国农民工的转型是和工业化发展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同步的不可割裂的。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知识化、信息化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20xx年我国GDP 总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逐步加强。但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农民工的半转型状态,工人的职业、农民的身份、边缘化的处境不仅是对农民的不公平,也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农村曾经是农民工世世代代的居住地,很多的农民工甚至打工前从来没有进过大城市,从务农到务工,从乡村到城市,对传统的农民本身来说,不仅是一场巨变,也是一场思想和文化上的革命。从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延续下来的小农意识极大地束缚了农民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面临新的工作,新的环境、新的习惯,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现代经济的增长最终是和人的进步所提供的技术和思想创新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的增长又反过来促进着国民素质的现代化进程。只有加快农民工的转型使农民工在新的环境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等,才能源源不断地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输入越来越多的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因为具有新的理念的`技术工人必然是现代化条件下的劳动力主体,人力资本的增长也不只是技能的提高,更是劳动力的思想、文化和各种知识的积累和增长,是劳动力自身的不断升级。

  另外,农民工的转型过程也是社会不断扩大对农民工人力资源的需求过程,是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人力资源的整体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加快农民工转型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中国的产业工人,才能稳定地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 才能迫使资金从低成本、重污染的制造业向技术水平较高、污染较轻的制造业转移,甚至向无污染的第三产业转移,向劳动力资源极其充足的农村和小城镇转移; 并推动农民工的就地转型,从而降低打工者的流动成本,促使城市化跟得上工业化的步伐。否则,必然需要加大资本的比例来适应工业化的升级和发展,就会拉大技术资本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距离,影响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其次,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角度看农民工的转型也尤为迫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经历了一个从“盲流”到“转移”再到“转型”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渗透着农民工的心酸和巨大的付出,也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农民工转型是任何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但农民工成为问题却是中国特色的,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转型的艰难,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农民工作为中国数量众多的低收入群体,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从事着艰苦繁重的劳动,受到来自城市各方的歧视,必然会使社会矛盾突出。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已经失去了他们在农村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在城市又没有取得合法的生存地位,还要受歧视,这是有悖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机会均等、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理念,一个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应该给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通过积极的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否则必然打破他们融入城市获取美好生活的梦想。加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社会地位的落差,很容易使部分农民工产生失衡心理,使他们感觉这个城市与他们无关,这个社会也和他们无缘,就会萌生出对城市对社会反感、甚至仇视的心里,产生出很多的不和谐因素。

  12、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性在于人力资本的短缺已经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是以最大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消耗物质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到了“增长的极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让资源的消耗由物质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成了必然的选择。根据“中等收入陷阱”理论,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阶段行将结束,工资成本开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走向衰落,经济要发展只能要求以无形的、边际效益递增的知识和技术资源来代替有形的物质资源,所以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消耗人力资本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因此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力将出现短缺,而这些短缺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及时地得到补充的,从而人力资本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曾经大量低廉的劳动力是中国最大的资源优势,似乎给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这也大大地造就了我国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了中国的“世界加工厂”的地位,而奠定“世界加工厂”的地位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工。改革开放初期,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相对来说知识的优势表现得不是十分明显。面对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并没有把人力当做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去看待,更多的时候是把他们当做一种包袱或者负担,“盲流”之称就是社会对他们的一种态度和认识。但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发展开始由消耗物质资源向消耗知识转变,发展的动力越来越需要智力来推动,这就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虽然从当前劳动力供给来看我国还处在过剩状态,但人力资本匮乏,合格劳动力不足,农民工只能从事体力和技术含量不高的的工作,很难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所以在人口素质低下的情况下即便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也会因为人力资本的匮乏出现人力资源的短缺,或者用工荒。 。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开始正视长期被忽视了的农民工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的、不合理的收入差异,呼吁社会公平,注重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了当代社会追求的理念。

  二、开发人力资源和农民工转型应协调推进,共同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本稀缺。开发人力资源就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增强其人力资本的属性。人力资本包含在人力资源的范围内并作为人力资源的精华而存在,是人力资源中偏重于知识、技能或者智力的那部分,表现为人的能力增强和素质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劳动经验和劳动熟练程度的总称。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资不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失衡,低素质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严重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中国的农民工已经接近2.5个亿,成为人力资源中最庞大的群体,因此,重点开发农民工人力资源,加快农民工转型的速度就成了我国的当务之急[4]。

  1、政府要更新观念,要把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融入到农民工转型的过程中。

  农民工的转型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种新的理念,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推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开发活动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的活力或积极性,这特别有助于我国农民工的转型。但这属于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不能仅靠农民工个人的努力,没有政府和社会的主导作用和积极的行为是难以完成的。而这些行为主要是培训和引导,培训过程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加强农民工人力资本属性的转化。

  人们知道,人力资源并不是都能够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的,只有通过对他们投资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计划也层出不穷,比如教育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扶贫办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还有各个地区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政策等,大都是免费的。

  但实际上进城的农民工接受政府培训的比例并不大,主要原因还是政府没有注入更深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通常人们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只作为企业的行为,对劳动力的培训认为只是企业的事情,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在企业内部和城市进行,似乎与农村与农民无关; 政府的重心主要放在正规教育,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是把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排除在外的。正因为这种狭隘的认识,阻碍了中国农民工的顺利转型,也导致了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难以跟得上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2、政府行动要主动,要在城乡之间统一规划,协调运作。

  长期以来,正是因为人们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认作是企业的行为,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的人力资源也就缺少充分的调查、分析,从而也就难以形成开发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需要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统一规划,发展的也不只是城市化和工业化,更需要农业的现代化,这些都离不开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企业因为追逐利润的目标驱使,很难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即便培训也是针对“在编人员”而开展。因为农民工极具流动性,企业也就缺乏对农民工培训投入的积极性,而靠农民工自己投资参加培训,由于观念和经济条件的不足也很难进行。

  这就需要政府积极主动的介入,因为受益的不仅是农民工个人,还有整个社会。为此政府要健全农民工资源开发的宏观机制,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在城乡之间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网络; 既要进行面向就业的职业和技能培训,也要帮助农民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让他们了解城市的生活常识和规则; 还要完善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体系,把农民工就业培训纳入民生工程,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健全覆盖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调整各类职业培训学校的专业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民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 要发挥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等各方面力量,根据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企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训农民工,促进劳动力供需衔接,形成畅通的劳动力供需链,不断拓宽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尤其是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借助远程教育、绿色证书等多种途径为农民工创造各种职业培训机会,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民工转型的完美结合。

  总之,农民工的转型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农民工作为一般的人力资源,文化素质较低,也不可能通过培训变成高技术人才,那么就要以开发“熟练工”为目的,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帮助他们能顺利地进入技术性技能型岗位,适应新的环境,改变那种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的理念,以人为本,确立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我能帮助你干什么的新理念,这样才能加速推进农民工的转型。

【农民工转型与人力资源开发浅析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论文07-22

怎样开发企业人力资源论文08-03

对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探微论文12-16

人力资源如何转型11-10

关于企业开发人力资源论文07-2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论文10-24

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教育培训论文10-11

小议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论文12-09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