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类培训 百分网手机站

下围棋的核心本领 围棋计算(2)

时间:2017-12-19 08:33:52 棋类培训 我要投稿

下围棋的核心本领 围棋计算

  请让笔者用曾在棋圈风靡的一句调侃作为本部分内容的结尾:给予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兴趣,一只狗也能成为业余5段。

  (二)判断计算

  所谓判断计算,是指对已经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得失评价。前文所述的直线计算,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计算结果为终点的,而这个终点却只是判断计算的起点而已。判断计算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一个时代棋手的整体水平,因而将其作为整个围棋计算中最难的部分,应也无可厚非。

  判断计算中的难,主要体现在“客观”二字。而我们目前的判断计算,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验判断,这显然与“客观”的要求差之甚远。首先,围棋高手做出的直线计算图,一般很少有一方横死另一方暴利这样的极端情况,敌我均势、各取所需无疑是常态。而在各取所需的前提下,哪一方获取的利益稍多,我们具体选择哪一方,这是一个极端复杂的辩题。在面对这样的难题下,高手们使用的策略,往往是根据自身之前的对局经验来进行判断(我某一次选择了中腹结果输了,而另外一次差不多的情况我选择了实地结果赢了,所以实地优于外势),这样的判断存乎情理之中,却显然非常主观。

  笔者在其他许多文章中都曾提到,作为理性静态游戏的代表,围棋在任意的局面下,都一定存在一个最佳着点。换句话讲,我们在任意局面的任意位置落子,都可以给己方带来数额确定的棋势加成(棋势是笔者发明的新称谓,意即一颗棋子对己方局面带来的所有好处和坏处的加权总得分),而当前局面下的最佳着手,显然就是为己方带来最多棋势加成的那一步棋。由于目前我们对围棋理解的浅薄,棋手还没有办法为我们落下的每一子建立这样精确的动态评分系统,我们被迫开发了今天普遍使用的实地—外势体系,而这其实只是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评分替代品。我们不知道放在棋盘四路以上的棋子到底能有多大的价值,所以我们一方面把三路及以下我们已经可以依靠自身围棋知识确定的领域用“地”(或“目”)来量化,一方面把不知道具体归谁的地盘统称为“势”。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中腹开花三十目”,那么请问:放在天元位置的中腹开花和放在天元左一路位置的中腹开花二者之间,具体差距多少“目”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知道“布局阶段厚势形成的越早越有价值”那么请问:第二十手形成的五子高墙与第二十五手形成的六子高墙,具体差距多少“势”呢?从太多我们哑口无言的问题中我们难以否认今天的势地评分体系有太多的缺陷和漏洞,而建立在这样的体系下的我们对于计算结果的判断,就更难言“客观”了。

  乐观的是,我们对于棋盘内各处价值的理解正在不断加深。“金角银边草肚皮”这样的在十数年前无可争议的金科玉律在今天已经快要站不住脚了!因为越来越多的职业高手从自身庞大的计算经验和对局经验中,逐渐发现了中腹落子的多元价值。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新科世界冠军龙哥曾这样对笔者和其他棋友说:目前职业棋手对围棋的理解是,第一手棋放在七路以上,基本不会亏。在大家深以为然的同时,有谁能想到,这样的论断要是放在二十年前,会不会被棋界主流乱棒打出呢?大幅度的对局量增加再加上计算模型的指数级上升,使越来越多的棋手开始挑战原有的势地评分体系,做出一次次或许拥有历史性意义的独特创新。笔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围棋的高速发展期才刚刚开始,我们对棋盘内势地乃至价值的理解,一定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得到革命性的创新,请诸位读者与笔者一同拭目以待。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围棋之所以这么有趣和富于变化,不正是由于势地价值的模糊性吗?试想,当我们对棋盘中每一手棋的价值都有了明确量化,我们只需要按照最简单的数值大小排列依次行棋即可,那围棋还有什么意思呢?围棋与传统文化中“八卦”“阴阳”“均衡”的交汇正在于此——我们不知道外势和实地哪个更重要,也不知道哪一手棋对局面最有利,因此我们通过动态的调整和妥协来尽可能保证自己的利益和对方的`配合。笔者认为,纳什均衡并非围棋的目的,却一定是围棋发展的必然结果——诚如著名职业棋手李喆所讲,围棋发展的最终形态,一定是黑白双方在商定好确定的贴目数后,由两位围棋上帝经过眼花缭乱的战斗转换后,最终弈至和棋。“大打小输赢”是高手间对抗的最常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均衡之美也凸显无遗。判断计算犹如刀尖上跳舞一般步步维艰,棋手却一定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别样的感受和乐趣。笔者认为,判断计算是衡量一名棋手跨越初高级玩家分水岭的最重要衡量指标:学会判断计算的棋手,就可以被称之为“围棋高手”了。

  (三)平行计算

  所谓平行计算,是指在已经获得一个计算结果后,使自身尽可能少地受到先前计算结果的影响,得出更多不同的计算结果。

  经受过系统围棋训练的读者一定对笔者对平行计算所下的定义似曾相识。没错,在死活训练中,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正确答案并开始想入非非时,万恶的围棋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最强应法”并强迫我们摆出其他正解变化图,就是在训练平行计算的能力。从平行计算开始,计算已经走出了纵向挖掘的不归路,转而踏上了“寻求满意解”的理性人的思考之路。

  平行计算是围棋计算中知易行难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部分。我们都知道计算的变化越多,就越可能接近最终的正解;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太多的因素阻碍着我们朝此方向前行。首先,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小棋手的平行计算能力缺乏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意志力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得最晚。换句话讲,“懒惰”是平行计算最大的敌人。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一个不论是过程还是判断都很满意的结果,但现在告诉我们要推翻前面的计算重头开始,开什么玩笑?那我前面付出的努力不全都白费了吗?如果棋手屈服于这个也许仅存于潜意识中的逻辑,那么在接下来的计算过程中,他就不太可能始终处于充分的生理激活状态,其计算也一定不会有稳定的产出。

  如果说读者对平行计算的阻抗依旧不甚了解,那么笔者试用教育领域的另外一大阻抗产生大户——检查来举例。我们都讨厌检查(特别是男生!!!),因为检查意味着赤裸裸的自我否认,意味着自己打自己脸说:我前面所做的功课是错误的,我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修正那些错误。平行计算和检查其实是沿用同一种逻辑,由此产生这么多阻抗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相信,每一位棋手都一定体会过这种阻抗带来的痛苦,从我们第一次做多步骤死活题开始。我们在百般地不情愿中受老师强迫开始进行平行计算,意志力的点滴积累也自此开始。阻抗永远存在,但随着意志力的逐渐增多,似乎我们在平行计算中的不适感一天天下降,直至某一天我们忽然发现,我们可以于无知觉间顺利完成平行计算了。这时候,我们以为以往的阻抗消失了,这其实是绝无可能的;我们感受不到这些阻抗,是因为我们的意志力已经成长到我们的自我足够将所有不适感屏蔽至意识以外了。笔者认为,围棋对意志力的培养立竿见影,其实并非源于胜负的淬炼,也并非源于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真正举重若轻的,只是我们平日训练和对局中的平行计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