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时间:2022-11-23 15:14:23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中强调通过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备这四种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才能为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加强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值得关注的一大问题,小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在学习中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加工、处理、评价和运用信息,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 指导搜集资料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信息又充满着好奇。教 师应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结合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去关注信息、搜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收集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收集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一般在这么几个阶段有收集资料的活动:活动前收集资料——确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主题确定以前,学生能从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中发现一些问题,挖掘活动主题;活动中收集资料——深化活动主题,解决具体问题,活动主题确定以后,要围绕主题来收集资料,与自己活动主题无关的资料要尽量舍弃,或者留着作为以后的活动材料,收集的资料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服务;活动后收集资料——拓展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可以继续拓展和延伸的,如果我们在活动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新主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收集资料的另一目的是看看别人是怎样阐述有关问题的,从他们的阐述中得到启发,从而迸发出自己的思维火花。 1. 激一、搜集资料的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让小学生主动去搜集资料,只是形同虚设,难以达成理想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坚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资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通过收看电视节目、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网络等等,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收获到的信息用简短的几句话讲给大家听。让讲信息成为每天同学们不可少的一个功课。同学们在热烈的气氛中获取了许多知识,经过长期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会越来越强,思路会越来越清晰,表达会越来越流畅。

2. 帮助学生建立搜集信息资料的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养成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习惯、掌握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重要。开学初,教师与学生一起翻阅教材寻找搜集信息的点。如:根据二年级下册《识字2》一课和第七单元的课文特点,请学生搜集有关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少数民族的节日等信息资料。根据教材第三单元多是关于动物的童话和寓言的特点,请学生搜集几篇童话和寓言,教师精选一部分张贴于班级墙壁上。根据教材第五单元多是名人的故事,请学生搜集几则中外名人的小故事,互相说一说。再有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分成若干个搜集小组,明确每组的搜集目标,使学生增强搜集信息的意识。另外,在班内建立奖励机制,设立搜集小能手奖、勤劳小蜜蜂奖,举办专题展示会,培养学生逐渐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

3. 为学生指明搜集信息资料的内容和渠道。

新课程强调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学生有了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兴趣, 那么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这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示范,打开学生们的思路,搜集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料。当今社会,信息渠道多样,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图书馆(室)、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媒体、网络等方面去搜集资料,而且还应教会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随时发现身边有价值的资料为我所用;既要重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的搜集,也要重视与文章有关的其他资料的搜集。如作者简介、作者的创作风格、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文章中的有关人物、事件等;不光只局限于文字资料,还应有图片、音像等资料。这样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才会更全面,体会的才能更深刻。这样使学生明白信息无处不在,只要做“有心人”便会搜集到大量有用的信息资料。在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有目的地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培养学生集成信息(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 学习处理资料

学生通过搜集,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水平较低,因此搜集来的材料不一定都适合课

上应用。所以,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教给学生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识别信息的能力、储存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1. 资料的筛选。如果资料对突破重点难点内容中有很大帮助的,就作为重点了解的内容。如果资料与教学关系不是很密切,就作为一般了解的内容。如:在学习《翠鸟》一课时,有些同学从网上下载了鸟岛的具体资料和鸟岛上鸟儿飞翔、休息、孵蛋等图片,这便是对教学有用的信息资料。而有些学生找到的是介绍鸟岛上一种鸟儿的详细资料和图片,这些与课文内容相去较远,可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搜集兴趣,我也让他进行了展示,但只作为一般性的了解。

2. 资料的整理。

资料经过精心的筛选后,下一步就是要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使其能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并能长期的保留和使用。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例如,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采用制作小卡片、建立剪贴簿、采蜜集等多种形式进行收藏,便于查阅、选择,作为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学生搜集来的实物性材料则要另作处理。如:引导学生观察,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叶子,为了更好地利用与保留,把叶子制成了标本和叶画。对于不宜长期保留的材料,还可以把它拍成相片留作纪念。通过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学生不仅增长了许多课内外的知识,还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其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资料的利用

在教学中信息资料的运用一定要掌握好时机,适时适度的应用,不要为用而用,从而失去其使用的价值,成为像花瓶一样的摆设,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1. 课前使用。在教学《检阅》《向别人没想到的》《买木雕的少年》这几课时,由于课文中所介绍的人物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这些人物知知甚少。因此在讲课前我便和学生一起找来了有关的信息材料,有讲安培是怎样发现安培定律的,有介绍徐虎如何“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做了一件又一件好事,有介绍孔繁森动人事迹的故事和歌曲等等。大家讲故事、听歌曲很快就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在学习课文时也就更有兴趣,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一种主动的渴求之中。

2. 课中使用。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如果只凭借教材中的插图和课文,不足以让学生领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誉。因此我找来了录有桂林景色的风光片播放给学生看,请去过这些景点的同学拿着相片谈亲身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体会到了信息对学习的积极作用。又如:《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描写生动,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搜集描写昆虫的有关文章,更广泛的了解昆虫,这样通过课外资料的大量补充,更深层次的升华了文本。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搜集资料不仅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能够 “发言”的机会,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课后使用。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搜集信息的结束,而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把目光指向更广阔的领域自由吸取,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如,在学习完古诗《春夜喜雨》一课后,同学们都被那醉人的春雨所打动,此时我便及时启发大家道:“古诗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与春雨有关的内容,你们愿意找到介绍给大家吗?”“愿意!”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在这之后的几天里,同学们不时地找来与春雨有关的诗词、儿歌互相交流,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让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铺平了道路。

四、培养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但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了就有机会用,得到适时、适量的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在课堂上,学生找寻的资料对教学有哪些帮助,对他们的学习起倒了哪些作用?因此。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很快。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学习空间是狭窄的,而学生的课外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充裕、内容广泛。现代教育观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要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与发展。因此,布置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去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并主动与同学相互交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求教师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机渗透、逐步培养,从而养成良好的收集与处理信息的习惯,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如何进一步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开发良好的学习环境,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如何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2]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时代,每天都在获取和传递信息,信息已经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资源。人类可充分获取和利用信息改变生活。可见信息对我们的生活非常之重要,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条件之一。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众多获取信息的方法中,我认为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那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标的呼唤,新课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有了明确要求。小学生正处于阅读的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等因素,我们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

1、抓好课前预习

我总是要求我的学生预习每课必做笔记。预习笔记大致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自制生字词表;自查工具书注音释义;尽可能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与作品的背景材料;研究课文题目;对文中内容大胆质疑。以往与课文有关的作者、作品的背景材料,大多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现在学生在预习中查阅资料,激发了他们自觉收集信息的意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事实证明:学生的潜能极大。他们获得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教案的樊篱,《辞海》与有关传记、史书都是他们的涉足之地,更有从网络上查询和下载资料的。小学生们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教师要给他们展示才能的机会,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如《莫高窟》一课,以总分总结构,详细的介绍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自己找渠道去收集相关信息,五千多条信息令我大为吃惊,课前,我引导学生做简要介绍,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不仅为学生的阅读铺平了道路,还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2、课后拓展

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七彩斑斓的各种媒体,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等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绝好载体,关键在于有无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如《嫦娥奔月》一课,文中写嫦娥心地善良、聪明机智的吞下仙药飞上了月亮,力大神勇的后羿在人间苦苦的思念着自己的爱妻,当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思考并讨论有无好的办法将他们俩相聚在一起?在下课前,我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宇宙飞船方面的,月宫里的情况方面的,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知识的存量就会由量的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二、要强化自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之母,重视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

古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像蜜蜂采蜜那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班上有个学生一学期就做了50张文摘卡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是属于上乘的,由于这位学生广学博览、口才好、文笔好,同学们都称他是“百科全书”。

2、进行阅读经验交流

因为不同学生阅读的感知方式不同,所得信息的质和量就必然不尽相同。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阅读”的定义性界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就看在单位时间内是否发挥了阅读的最佳效应。鉴于此,在班级或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阅读经验交流,取长补短,评选优秀读者给予表扬是十分行之有效的。

3、布置课外阅读专题作业

让学生自由选择课外阅读书籍,通过写读书笔记来完成专题作业。专题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或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有针对性,能围绕专题进行收集、处理信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自然就能培养而成。

三、要重视方法指导、习惯的养成,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要想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必须先研究阅读学的有关理论,弄懂阅读学的基本原理,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研究阅读的时间哲学,学会综合利用阅读工具,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学会“精读、略读、浏览”。

精读——对课外阅读书籍仔细研读,尤其是自己挑选的书籍,通过精读,认真揣摩、品位并进行摘录,从中收集处理信息。这种阅读方法能使小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长时间的记在脑海中。

略读——是对课外阅读书籍通过大致的翻看导语,迅速的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这种阅读方法在有针对性的主题阅读的情况下较好。

浏览——“快速阅读”。用很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这种阅读方法能适应21世纪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需要。

2、教师以身示范,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挖掘学生阅读的潜能。

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读书指导课尤为重要,教师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学生从中定会受益匪浅,对于这一点,我们可选择一节课,教师自带一本课外书籍,当作学生的面进行边读边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示范指导。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向师性很强,这方面还只是初步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名言发人深思。从这句话人民不难获得启示“教”只是手段,“不教”才是目的。教会学生自己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之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乃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加强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真正自觉、正确收集、处理信息。

21世纪是个充满信息的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复杂多样。在新的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因此,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把筛选信息、概括重点等作为训练抓手,把培养判断、选择、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放到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切记:任重而道远。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01-1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02-21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08-19

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07-20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08-13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07-14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6-29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03-0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08-26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