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时间:2022-08-19 11:40:17 数学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谈及阅读,似乎是语文教学的事,其实,数学教学也需要阅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篇1

  阅读之于数学教学,可以加深对数学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拓展数学学习的视野,丰富对数学学科的认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阅读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组面积相等但形状、已知条件不同的三角形,让同学议一议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学生的意见很不统一。此时,教师指出,用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这几个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呢?这样,就使同学们满怀学习兴趣投入到阅读数学课本中去。

  二、数学阅读方法的培养

  学会阅读方法是数学阅读的根本。要想取得阅读的良好效果必须有好的阅读方法。

  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创设阅读情景,出示阅读要求,阅读课本内容,找到不理解的问题。

  2.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对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比如: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精读可以帮助自己形成语感,准确理解它们的内涵。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这种读法无论是在阅读的速度还是在思维的难度上都介于粗读和精读之间。

  3.分类阅读。阅读中要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各类数学知识在阅读中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去感悟,形成技能。如概念知识阅读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在意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忽略教材中对概念形成和同化过程的相关表述。比如学生还没有理解“单位‘1’”、“平均分”的意义,就去阅读“分数”的概念,只会造成简单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因此,阅读中重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理解“单位‘1’”、“平均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基础,再来抽象、概括和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三、数学阅读交流能力的培养

  所谓数学交流是指数学信息接收、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狭义指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1.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在传授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

  2.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发展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根本,因此,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必须从数学语言着手。

  (1)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2)要善于推敲数学语言中关键词句。

  有的数学语言中每一个关键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3)合理破译数学语言的数形关系。

  有的数学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数学语言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学生初次接触空间图形的平面直观图,这种特殊的图形语言,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①从模型到图形,即根据具体的模型画出直观图;

  ②从图形到模型,即根据所画的直观图,用具体的模型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重在建立图形与模型之间的视觉联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使它们熟悉直观图的画法结构和特点;

  ③从图形到符号,即把已有的直观图中的各种位置关系用符号表示;

  ④从符号到图形,即根据符号所表示的条件,准确地画出相应的直观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建立图像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图形语言来辅助思维,利用符号语言来表达思维。

  四、数学阅读技巧的培养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用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1.阅读引言

  ①要注意章节标题,因为它标出了课文主题;

  ②要注意理解段落大意,弄明白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

  ③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和重要结论,这对于理解新知识非常重要。

  2.阅读概念

  ①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

  ②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

  ③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3.阅读公式

  ①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

  ②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

  ③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4.阅读例题

  ①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

  ②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

  ③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五、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要使数学阅读成为习惯,必然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1.榜样导行。教师能否坚持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认真阅读课本、大纲、有关的课外读物,既充实了自己,又感染了学生。

  2.感受成功。好习惯是夸出来的。唯有教师坚持不懈地指导阅读,并在此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赞赏,常常体验到阅读与成功的联系。

  3.保证阅读时间。不管课程有多紧,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阅读、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必成习惯。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篇2

  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题、填空题不同,它的特点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生活和生产中的事件,通常由已知条件和问题组成,并且存在着一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类非常讲究逻辑和对应的问题,需要学生综合题中信息和生活常识。它的解答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推导、综合数量关系,由已知条件求出未知数的一个过程,而且涉及面相当广,解答时不仅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意义、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推理及联想等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但是,解决是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呢?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按照现代教育理念,通俗的说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会解答所学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有代表性的问题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下教学六部曲:

  一、通读一遍、读清题意

  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楚题目讲的一个什么意思,是关于生产方面的还是生活方面的,是关于行程方面的还是植树方面的,在日常教学当中,我要求学生第一遍读好题意,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在不提醒的情况下,50人的班级总会有几个学生读一遍就记住了题目。

  二、再读问题、知道求什么

  前面已将题目“肢解”,第三遍读题需要学生读问题,通过度问题可以确定解决的方法,这里常用分析法的思路,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

  三、根据问题、寻找相关信息

  第一遍读题,了解了题目的大概意思,读第二遍就要学生开始动手画一画、圈一圈,做到眼到和手到。让学生找到题中的信息,通常用一圆圈的形式将题中的信息圈起来,高年级还可以要求将这些信息写道草稿纸上。这里圈的信息基本上包含了三种:

  ①数字信息:这里指的数字信息,实际上是指数学直观信息,如1、22、9003、两等等。

  ②是关键文字:关键文字如:比、和、一共、多、少等等。学生能否直接找到关键文字是可以作为检查学生是否熟练掌握

  ③是隐含条件:隐含条件也称为隐含信息,这需要学生的日常积累。如:一周隐含7天、五月份隐含31天、一小时含60分钟来回隐含2等等。为了让学生对隐含的条件有所感知,我结合学校数学阅读的课题研究,曾对学生推荐了一篇我写的数学日记:《知道隐含的信息》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些隐含的条件需要我们用心理解分析、提取运用。

  例如:在应用题中 “3个”会写成“三个”;2个人会表达为“小明和小华”;7天会用一周或一个星期表示;告诉你正方形周长8分米,求边长是多少,实际上显面又隐含了一条件(正方形有4条相等的边)……这些情况,只要你用心审题,读清读懂每个字词,解起题来才会得心应手。

  同学们,你能从“一个小时”、“一个星期”、“7月份”、“08年第一季度”、“小红和小芳”、“张老师和36位同学”、“一付兵乓球拍”、“跑了一个来回”中想到哪些隐含的信息?

  四、筛选信息、明确数量

  要制胜就要先了解对手,要解一道题就必须要弄清楚题目里给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求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是理解信息的过程。低年级的课堂往往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到中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图(如线段图、简易模型图)或表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能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题里的问题和所需的已知条件一般都已直接给出。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我们在三年级就当出现信息不完全的或多余信息的题目。例如教室里里有新桌椅9套,旧桌椅27套, ?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加以补充;又如:2千克苹果有9个,4元1斤,买12千克需要多少元钱?可能能力较强的学生看到题很快指出不需要的数据,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有的甚至在教师的帮助下也很难找到多余的数据。经常练习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有好处。

  五、分析信息、确定思路

  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本方法,在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分析与综合。

  解决问题的最大特点是他有除数字以外的关系——数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小学阶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未知”(的问题)想“需知”,逐步靠拢“已知”条件;另一种是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前一种思考方法教分析法,后一种叫综合法。

  综合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这种方法使的学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就进行计算,而忽略后面的已知条件,有拿数凑算式之嫌。分析法,从问题入手对学生来说这种逆向思维稍难一些,但是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及逆向思维,利用分析法教学解决问题能使学生根据所解的问题逆向推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这里主要是指多步计算题)。正所谓“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至于学生运用哪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教师不必加以限制。由于进行分析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数学课堂上解决问题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口头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不仅指定某个学生分析外,还要让同桌的学生互相练习分析。

  六、 根据思路、列式解答

  犹如彩排了一年的舞蹈,这一步就算是正式上台表演了。如果说“读题意”“读信息”“读问题”“寻找有效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这几个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程,那么列式解答这个过程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要进行思考的。例如有些题目文字可能上百,题里也有许多的信息,可有效信息只有几句话,有效数字也只有几个,那么解答每一步要选择哪些已知信息,进行哪种计算,如何使计算即快又准,都需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主要就是要引导学生既重视思维的过程,也要重视思维的结果,达到正确解答解决问题的目的。改过数学试卷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在解答解决问题时往往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算式正确,但是计算出错了,

  第二:计算正确,答的时候错了,

  第三:有的是前面都做对了,而忘记写单位和答语。

  虽说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手段,但是这个阶段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良好习惯。

  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稳抓的教学板块,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多创设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篇3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讲到阅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语文的阅读。可是,生活中除了语文的阅读,数学的阅读也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教学同样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阅读正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其中数学阅读就是学生获取数学信息、汲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对数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教材

  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就是课前预习。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感知教材,从而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预习前,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不同,对于阅读方法的要求也不同。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的看书,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等。在读题目的时候,逐字逐句阅读,反复阅读,学会圈出关键字,对书中的图、数、式、问题或者解题过程要注意模仿,记住类型题、典型题。

  通过课前对数学课本的阅读,学生初步接触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中读,加深理解新知

  在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完整地、仔细地阅读一遍,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再次进行强调,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巡视课堂,出现问题给予解决。阅读时要让学生看懂内容,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新知识能举一反三,注重边读边想,总结规律。

  这样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归纳能力,使学生不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左右,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新知识。

  三、课后读,拓展延伸知识

  学生在学完新课后,要定期进行阅读、复习,从而进一步理解、消化新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对于课后阅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边读课本边回忆老师当时是如何讲的。

  (2)注意整理归纳,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阅读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数学认知结构。此外,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老师准备有趣但有一定难度的资料供学生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数学素养。在教学中,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数学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数学日记、制作“我眼中的数学”手抄报、“比比谁的知识多”等活动,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数学阅读过程与一般的阅读过程一样,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课本的感情,在阅读中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篇4

  高中数学教科书以其指导思想先进性,内容的时代性以及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呈现给广大师生,受到普遍好评。教材中新添的“阅读材料”,它具有篇幅短、内容新、可读性强等特点。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身。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是一绝好的数学素材。

  1.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德育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例如《笛卡尔和费马》一文中提到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沟通了数学内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使得“代数与几何这两门学科互相吸取营养而得到迅速发展。”这既是认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辨证统一的辨证观。也正是笛卡尔看到了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端,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从而反复探索,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一文中,伽利略曾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反复观察实验,发现自由落体运动与物体轻重无关,并且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入手,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规律。说明真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见,充分挖掘和发挥材料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利用“阅读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阅读材料”不但蕴含丰富的哲理,同时也渗透了许多爱国主义内容,如《有关储蓄的计算》一文中,提到储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对支援国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学习,可以激发了同学们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3.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观

  当今时代是“创新”时代,在科学知识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没有“进取”、“创新”精神,这个民族注定要落后。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科学观。

  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中,介绍了伽利略通过大量反复实验,否定了旧的落体定律,从而创立新的落体定律,体现了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坚强意志;又如《弧度制的由来》中不仅介绍了“数学家之英雄”——欧拉具有深湛渊博的知识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更令人惊叹地是在他的右眼甚至双目失明后,仍出版和发表了堪称典范的著作和论文,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让同学们领悟到一位巨匠的治学精神。

  4.利用“阅读材料”,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对于班级的每个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参差不齐,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对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阅读材料”正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可以进一步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如《几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将两个正数的“均值定理”推广到n个正数都适用;《向量与直线》一文中,既介绍了向量与直线的关系,又将向量作为一个工具作了更广泛地推广;通过对《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的阅读,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归纳法等。可见,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利用“阅读材料”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育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中,介绍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推理、演算数学模型,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有关储蓄的计算》、《抽签有先有后,对各人公平吗?》介绍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见数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又如《同频率正弦电流相加,频率不变》、《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应用》等文体现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自然科学紧密相关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学科间的界限越发显得淡薄。

  阅读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具有内容鲜明,主题突出等特点,无疑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篇5

  一、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谈到阅读,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明显地显露出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具有数学性质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甚至看不懂报纸、电视上的一些数字统计图等等。由此表明,现代及将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对数学的教学和数学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二、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及数学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过程与其他阅读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数学阅读要有对数学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及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1.在数学阅读中要精力集中,不可跳阅式阅读和浏览式阅读。在数学的教学和数学的学习中,数学的预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阅读过程,布置数学预习就是训练学生完成数学阅读。在阅读中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和精确性,数学阅读也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出发,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要求在数学阅读中一定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采取“咬文嚼字”与“逐字推敲的方法”。由于数学教材编写具有严谨性、逻辑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不能忽视或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阅读中不要贪多,应当求精,要循序渐进,慢中求快。

  数学教科书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目前大多数数学教师上课仍然是耐心细致地讲解,讲完之后学生翻开课本和练习本做相应的练习,最后,总结布置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合理地用数学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材料,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洋思中学给我们数学教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洋思中学的4分钟课堂”,老师只讲解4分钟,其他时间为学生阅读消化、吸收,提倡的就是自主学习,对教学来说就是阅读,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全国都是有名的。

  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课本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们之中隐含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学生在预习四边形一章中菱形一节时,仔细阅读“衣帽架”这一实例,观察思考它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再通过测量一组邻边相等得出菱形的定义。融阅读、思考、操作为一体。因为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所以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去学菱形,在得出性质时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去总结的,这样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思考,运用类比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3.数学阅读中不仅动脑而且要动手。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对重要的内容通过书写加强记忆,对书上有些问题自己要先做一做。另一方面,阅读中要做读书笔记,将阅读中的关键词语、重点知识、产生疑问等可在课本上圈、划,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集中精力。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旋转”这一章时,通过阅读“旋转”定义,学生可以抓住关键词“绕”、“沿”、“转”和“定点”、“方向”、“角度”,这样既容易理解又加深记忆。

  4.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重视数学阅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困生的学习。教师帮助学困生找回失去了的兴趣和信心,正确引导这些学生阅读课本,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教学“算术平方根”一课时,在上自习课之前,我给我班几名学困生留了课前阅读“算术平方根”一节的任务,课中再次阅读全文,记住算术平方根的定义,重点指导阅读例题,然后让他们自己完成习题。课下我检查的结果是90%的题都做对了。

  三、数学阅读要走进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阅读应该走进课堂。现在教材中出现了以社会、信息为背景的问题,如:市场、营销、计划决策、社会热点(如:网络、环保等等)、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等等),而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广泛丰富的实际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这些能力的获得靠课堂,因此,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样就要求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变传统的教师讲解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师的及时指导,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把握课堂中数学阅读形式和方法。当某一个数学问题给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作用,既读出条件又读出问题,理解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当数学问题一经呈现,教师应该让学生独自默读几分钟,在读中研,在研中读,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使学生在实际情景和数学知识之间找到一个切入口,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其次,数学教师应有一定的课堂阅读的指导策略。课堂上多数同学不会阅读,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或读一读,给予学生指导或作示范,让学生知道怎样阅读数学教材。再有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能成功地学会一些数学,以提高他们数学阅读的自觉性,同时注意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篇6

  一、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状况:当学生直接进行简单运算时,他们往往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但是把相同的计算放到文字比较多的应用题里边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列出计算公式并正确写出结果;还有的学生“逢应用题必错”,但是只要我给他读一遍题目,他们马上就能正确解答;还有一部分学生则不管是在考试中还是在平时练习中,往往第一遍会做错很多题,但是经过仔细读题,竟能改对不少……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很多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较差,结果导致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以及数学题目的解题要求都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培养他们阅读数学文本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阅读数学概念及定义,加强学生对教材文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具有明显的逻辑性、概括性等学科特点,专业术语较多且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一些新概念的过程中,普遍感觉难度较大,不容易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仔细分析、详细解释数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带着学生反复诵读这些比较拗口的专业术语,以帮助学生强化数学语言,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前文已经提到,数学具有明显的严谨性、抽象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数学的阅读过程中必须多探究、勤思考,充分做到读和写的有效结合。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各方面发展都还不成熟,对于他们而言,做到这些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仔细理解每个数学概念的基本含义,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义等;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老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比如,在学习“比例问题”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五、六年级的学生共有180人,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比是4∶5,五年级和六年级各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将关键句“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比是4∶5”换成不同的说法。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了,兴致盎然的开始积极思考、认真探索。这不,经过思考,马上就有同学想出了不同的说法:换成“五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的4/5”,“六年级学生相当于五年级学生的125%”,“五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的0.8倍”,“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多1/4”等。让学生在独自思考中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题目的本质特性,使学生进一步发散数学思维,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总结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应当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有充分重视阅读教学,才能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进行自主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5-05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5-06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05-06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5-07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05-05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08-13

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阅读能力05-06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05-06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