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1-23 15:11:11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理课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一、引发动机,建立和强化学生自立意识。

物理课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趣味实验、运用电教手段等方法来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课结束前通过巧设疑、精应用、置趣味作业来提升兴趣。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基于问题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创设,能促使学生自我探索的进程。面对事件或问题情境,学生可以运用协作、交流的方法,去体验、去感受,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比如:在《大气压强》一节的新课教学中,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演示实验:(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设问]:你从实验中看到了什么?实验中硬纸片受不受液体的压强,那为什么硬纸片不会掉下来?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观察、体会,引起关注,培养主人翁意识,激发探究动机,开始自我探索。

二、自主探究,促使学生自为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自为学习。

1、明确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教学时,采取交互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阅读、体会、分析和讨论,从中挖掘出蕴含的主要矛盾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明确了待探究问题。课堂中多应用小组学习法,开展互动教学,倡导合作和营造探究创新氛围,同时通过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2、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活动时空。

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培育学生能运用学习工具获取有关学习资源,即知道从何处获取。教师要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自主学习时间。

重视探究式实验教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验因素的控制,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收集。当然,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大气压强》一课中,提供多种实验器材:皮碗(每两位学生一对)、水、可口可乐瓶1个、水槽、一个注射器、一米长玻璃管、大小不等的钩码若干、弹簧秤、塑料小桶、细砂,《大气压的发现》阅读材料。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按照实验要求和“探究实验”报告单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3、得出结论、质疑结论、评价交流。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和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像、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这使得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象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大气压强》一课中:(1)探究实验完成后,由组长汇报实验情况,通过补充、争论、再实验,得出大气压的存在、方向、大小。(2) 教师[设疑]:用p=f/s来测定压强是应用普通的仪器、学过的原理测出了无形的大气压的值,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展示]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倒插在水槽现象。(3)[引导]可口可乐瓶水里有空气吗,水被支持原因,假如顶端水受到容器给的压强为零时有何等量关系?(4)学生[讨论]可托住的水柱是否会无限长?[展示] 《大气压的发现》阅读材料,演示托里拆利实验。通过观察、回忆、分析、讨论得出可靠结论:用所能托起的液体柱的大小来反映所测大气压强的大小。

三、迁移应用,以成功和责任促成学生自律

“自主学习”具有“自律性”,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在行为中则表现为主动和积极。

1、在迁移应用中,建立发展性评价,培育学生的成就感。

人们往往认为:兴趣带来成功,兴趣促成成功。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是:成功滋育兴趣,成功带来兴趣。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来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要常用发展性评价,一旦学生有了追求成功的体验和信念后,遇上难事成了他们探究的机会,碰上失败被当成是需要做出更大努力的鞭策,为此在教学中务必注意让学生多获得成功。

2、用各种教育资源,开辟各种活动渠道。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结合,所以要在课外同样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增加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开展诸如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科普知识讲座,自然环境调查,科学小论文的撰写等。在课外活动时,还可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通过确立课题,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将学习中所“经验”的文化内容组织起来去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物理课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但并非所有的学习者都愿意为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可能现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使学习者养成了依靠教师的学习习惯。除了革新教学方法,将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培育自主学习者,就应激发学习兴趣,不能激发起学习兴趣,就要使学习者认识学习意义,不能使学习者认识学习意义,那就必须要培育其责任心。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只有具有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目标。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我们每个物理老师认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

物理课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篇2]

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物理课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跨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下面本人就物理的教学谈谈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认识。

一、创造意识的激发

1.物理教学中应渗透物理史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对学生讲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等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是在不断认识、不断探索中发展起来的,现在没有哪一天没有新的创造发明、没有哪一天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不在推动时代的前进,自然界存在无穷无尽的奥秘正待青少年一代去开拓、去创造。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的意识。

2.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民主,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创造环境。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友爱的关系,教师诮鼓励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如:老师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开放式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使学生萌发独特的见解,学生的思维不受老师思维定向的限制,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创造思维的启迪

1.启发想象

物理概念、物理模型的建立都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时空观才能深入理解。再如:演示奥斯特实验发现小磁针偏转,学生通过分析,推理能想象到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这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用形象、生动、直观的语言,启发学生想象。通过实验、电化手段、实验模型帮助学生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2.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

教师应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学生在亲自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智能。

在“密度”一节教学中,先让学生回想天平测固体的实验,接着提出:“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它们的质量相等吗?”再提出:“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它们的体积相等吗?”(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会意识到这是不同物质存在着的一种差异。应怎样来表征它呢?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发现:m铁1/v铁1=m铁2/v铁2 m铁1/v铁1≠  m酒/v酒,这说明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物质间的差异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区别。这样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能深刻理解。学生获得知识是主动的、愉快的、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创新。

3、激发学生求异,知识的衍变、迁移。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掘新奇的思路,新见解,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例题、习题、实验进行条件的变化、拓展、挖深。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习题中要求学生用秤测出墨水瓶的容积。此题可衍变、迁移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若用墨水瓶装满水,它最多能装多少克水?

(2)若用墨水瓶装满墨水,它最多能装多少克墨水?

(3)墨水瓶的容积有多大?

(4)墨水瓶的密度是多大?

这样一题多变,层层深入,使学生思维从单一性向多向灵活发展,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教会联想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探索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如:复习测量的知识时,可以把刻度尺、弹簧秤、天平、量筒。电流表、电压表归纳一起,使知识系统化。

三、   创造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培养实验技能,进行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把原来的教师为主体的演示实验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边学边实验。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发挥其创造性。如:将研究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教师最后总结各组实验结论,对实验中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分析、解释、矫正。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物理教学应注重学生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生产力。

【物理课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如何在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06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12-30

如何培养学生的速算能力04-17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8-31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10-13

如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10-13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09-22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08-19

如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02-21

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