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发言稿(08.1)

业务学习发言稿(08.1) | 楼主 | 2017-06-15 16:51:29 共有3个回复
  1. 1业务学习发言稿(08.1)
  2. 2业务学习发言稿(2016.11)
  3. 3业务学习发言稿(2016.12)

在课程园本化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是不口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在园本化课程的实践探索中你如何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业务学习如何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做不到综合考虑往往忽略各个方面

业务学习发言稿(08.1)2017-06-15 16:50:47 | #1楼回目录

在课程园本化的探索实践过程中,

你是如何发挥自主性,进行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发展的?

我们都知道,二期课改给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它突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学前教育应体现发展性、个别性、奠基性原则,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课程改革的落脚点确立为转变幼儿学习方式,关注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追随幼儿的发展,去创造更宽泛的空间,挖掘孩子的潜能,实现每个幼儿的生动、主动地,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么,我们在课程园本化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如何促进幼儿主动思维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要把预设与生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孩子原有生活经验,关注儿童发展的寻常时刻,支持和推进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真正做到蹲下身子来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

一、关注幼儿的兴趣、注意预设活动中幼儿生成的部分。

对幼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如今,我们已改变了过去只会预设、只会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进度备课、上课的习惯,学会了放眼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关注幼儿的发展的"机会之窗",及时地将生成活动引入幼儿园课程。如:在"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我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树叶有不同的兴趣:小年龄的孩子喜欢“捡树叶”、大年龄的孩子喜欢“玩树叶”。于是在大班时我预设了“树叶贴画”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收集树叶的基础上说说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像什么,和幼儿一起去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件件风格各异的树叶贴画作品,尽情体现对树叶形状、颜色的想象与创造;面对小年龄的孩子,我预设的是体育游戏《落叶飘飘》,让孩子们在捡拾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时,自己去感知树叶的不同。教师的预设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经验以多种式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因此,在这样精心设计的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是丰富的、环境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因为获得了材料与环境的有力支撑,所以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他们在积累和提升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进行交流和研究,进而形成新的思维的碰撞。教师预设活动中的幼儿自发生成相对来论要比其他形式活动中产生的内容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各具有开发性和延伸的价值。

二、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寻常时刻。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部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那么生成活动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如:在自由

1

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复地看着、玩着、讨论着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散步时偶尔飘过一片树叶,飞过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积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如: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我观察到幼儿很喜欢跪在门口玩弄插门销那个小洞,于是我们就生成出了"有趣的瓶口"这一活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玩中观察、发现,从而掌握比瓶口小的东西都能塞进瓶口,比瓶口大、软的东西也能塞进瓶口,比瓶口大、硬的东西就塞不进瓶口的现象。像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开放性、假设性提问,让幼儿进行积极思维,大胆求异、自我表达,提问方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因而也拓展了教师教育的思路。

三、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

是不口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

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进行展开,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幼儿受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的主题。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聆听、筛癣建构、支持和拓展。

首先教师必须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同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当他们不能自如地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教师更应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对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们采用了个案追踪、现场记录等形式,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解析孩子,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我们教师只有真正走进了孩子童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引领着我们的孩子去探索周围美好的生活。

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作为园本化课程的实验基地,我们将不断尝试、探索、创新、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努力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技能,关注发展中的幼儿,与幼儿同成长,与新课程同行,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

讨论问题:

在园本化课程的实践探索中,你如何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

业务学习发言稿(2016.11)2017-06-15 16:49:12 | #2楼回目录

业务学习:

在操作活动后,如何看待材料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是幼儿自由、自主的学习场所,是实施个别教育,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但在物质财富高度发展的今天,好多孩子对几十、几百块钱的玩具已经不屑一顾,对一些低结构的材料却乐此不疲。但低结构的材料运用不好,就会变成一堆垃圾。“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所以如何将这资源充分发掘、利用,真正做到“变废为宝、丰富区角”。

一、科学引导、探索创造

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新生事物,对同一种物品的专著时间很短,可以说他们时刻在搜寻不同的东西。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引导到主动参与,由模仿制作到创造发明的原则,开始先由教师制作一些半成品玩具,由幼儿添加完成。

例如:在做“青花瓷瓶”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提供给幼儿很多的操作材料,可在活动后发现幼儿面对这么多的操作材料却无从下手,于是我们先制作了几个样品,然后提供给孩子同一种规格的饮料瓶,再剪好一些花纹,鼓励孩子们在瓶身上自由黏贴。当操作一段时间后,我们提供的半成品手续逐渐简化,内容逐渐减少,这样孩子自由操作的内容就逐步增加起来,直到幼儿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幼儿的操作也就由生到熟、由慢到快、由乏味到有趣,制作的作品也由粗糙变得精致了。随着装饰瓶子和一次性餐盘的活动不断的完善,区角中孩子的作品越来越多,幼儿的手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也逐渐加强。

二、变废为宝、丰富区角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我们应拓展思维,对废旧材料运用进行科学估量,尽量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运用率,使我们的废旧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取得意想不1

到的教育效果。

1、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中的使用。

我们班的孩子收集了大大小孝各种各样的盒子,这些盒子以前是用来放操作材料用的,但现在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盒子自身的结构发生了兴趣,于是我们就在教室前面的空地上添加了几根弯弯曲曲的线条,让孩子们将各种不同的盒子按地上的图形进行摆放,看看谁能用最少的盒子完成图形的摆放?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摆放盒子与盒子大小如何搭配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此游戏立刻引起了孩子们兴趣,每天都有孩子来尝试盒子的不同摆放方法。

2、一种材料递进延伸使用。

材料依次使用后,我们还有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为其他区角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小朋友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幼儿园里每天积累下来的报纸就是我们小朋友非常好的用品,美术活动的时候,孩子们用它来保持桌面的干净!用折起来的报纸做的小棒是我们孩子们体育活动中的接力棒、金箍棒;即使它再破,我们还可以再利用

3、各种材料相互组合使用。

我们避免只有同类材料的单一组合,让不同的材料之间相互自由组合,各种废旧材料在小朋友的一次次尝试、探索、操作中相互组合,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和有趣的游戏玩具。我们启发引导幼儿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撕、剪、拼摆、塑造、组合、粘贴等方式,展开想象,巧妙构思,各种材料相互搭配,创造出精美、更加生动有趣的画面或图案。如:绽放的烟花、漂亮的小区马路、花坛、纱网立体画等等

我们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创设形式各样区角活动,让孩子们在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想想,在学与玩的尝试、操作与创造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是小巧手、小创造家、小小艺术家,更是个环保小卫士。同时在区角活动开展中,也提高了教师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都让我们的区域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希望在区角这个大空间、多领域的平台上,孩子能将这些资源再度充分利用,发挥无尽的创造,挖掘更多的价值。2

业务学习发言稿(2016.12)2017-06-15 16:49:49 | #3楼回目录

业务学习:如何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是指主体面临问题时,能够由一种思路扩展到多种思路,由一个侧面联想到多个侧面,从中寻求或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性,它的思维进程特点是畅通无阻、联想丰富、灵敏迅速;思维方向的特点是多角度、多层次、随机应变、触类旁通;思维结果的特点是新颖独特、信息量大。从小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孩子长大后更好地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先要了解幼儿的思维有哪些特点:

1、思维的形象性。幼儿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经常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

2、思维的兴趣性。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思维时,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3、思维的简易性。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做不到综合考虑,往往忽略各个方面的

因素对这个问题的影响,而只是简单地凭以前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套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先要从感知事物着手,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想、多做,积累了知识经验,就能活跃思维,丰富想象,使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一物多形的发散

可以让孩子观察水装在圆形杯子里和方形杯子里形状有什么不同,想想冰块放到热水里会发生什么状况?把手放到冒着热气的杯子上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拿下来后手上有小水珠?

推荐游戏:横切苹果

平时我们习惯竖着切苹果,苹果核被切成两只小耳朵的形状。这次就和孩子一起横着切苹果,看看苹果核的横切面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呢?实验之前,问问孩子这个问题,激发他思考力和好奇心。然后手把手地帮助幼儿把苹果横切开(刀子不要太大、太锋利,千万注意不要弄伤孩子),最后观察切好的苹果核是什么形状。原来是个五角星呢,是不是很意外呢?你可以和孩子再切几只苹果,看看是不是每次都是五角星呢?

二、一形多物的发散

1

请幼儿尽可能地说出同一形状的物品,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有哪些等。这种练习可以结合家里的器具和摆设进行,你可以先教孩子认识一些简单的形状,比如圆形、三角形等,然后看看家里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哪些是三角形的。

推荐游戏:这个像什么?

准备1支画笔和1块画板,在画板上任意画一些图形,让孩子说说每个图形像什么东西。比如画一个椭圆形,孩子或许说不出来这是一个椭圆形,但可以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比如:鸡蛋、梨、芒果你也可以先让孩子信手涂鸦,然后由你根据他“画”的基本图形进行加工,添改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图案,比如小兔、小鸭、帆船等。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画画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三、一因多果的发散

带幼儿玩“如果将会”的游戏。比如你可以让孩子想想:“如果世界上的花朵都是白色的,将会怎样?”“如果你会飞,将会发生什么?”“如果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将是什么情形?”。比如“小鱼在水里游,还有谁也在水里游?”“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在天上飞?”

推荐游戏:它们都和谁有关?

准备牙刷、杯子、牙膏、毛巾、香皂;笔、纸、尺子、橡皮;碗、汤匙、筷子、锅、盘子等有关联性的事物。你先把牙刷拿出来,然后提问孩子,哪些东西和牙刷有关系。无论孩子的答案是什么,你都要问问:“为什么?”当孩子把能看见的、可能有关联的事物回答完了以后,你还可以继续追问:“还有什么东西和它有关?”鼓励孩子动脑筋想想其他东西。

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有没有“一果多因”的发散案例呢?(从生活以及教学两方面来举例)

四、一物多变的发散

让幼儿把东西变换一下,他们会更喜欢去思考,如什么东西小点更好看、什么东西跑快点更有意思、什么东西大些能使人感到愉快等。也可以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和孩子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因为橡皮泥的还原性,爸爸妈妈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必要时给孩子提供一些如牙签、羽毛等辅助性材料,让孩子自己动脑筋:圆圆的泥块四周插上牙签就是太阳,插上羽毛就2

是小鸡。孩子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会更积极地去创造,从而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

推荐游戏:小刺猬运苹果

准备橡皮泥、竹条或火柴棍若干。让孩子用橡皮泥揉一个大圆团,把圆团在桌子上轻轻压一压,压出一个平平的底座,用手指在圆团的一侧捏出一个尖尖的鼻子,把竹条截短一点,插在圆团上作刺猬身上的刺。火柴头可以当成一个个苹果,也可以让孩子用橡皮泥揉一些小圆团插在竹条上。好了,让小刺猬把苹果运回家吧!

五、一题多法的发散

启发孩子对一个问题做多种回答,锻炼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孩子回答:“手帕有什么用?”“迷路以后怎么办?”“筷子的用途有哪些?”“水可以用来做什么?”设计一些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活趣题,让孩子思考。如请他们10秒钟内想出10种以上使热汤很快变冷的方法;设想如果在商店里走丢了,有多少种回家的办法等。

推荐游戏:给瓶子分类

准备颜色、形状、大小不完全相同的10个左右的瓶子,让孩子试着给瓶孩子分类,想想有多少种分法。比如按颜色不同,红色的放一起,绿色的放一起;按大小不同,大瓶子归为一类,小瓶子为一类;按形状不同,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还可以根据敲击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分类,有的是清脆的“叮叮”声,有的是沉闷的“砰砰”声。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懂得利用创造性的语句,与孩子对话,让自己和孩子跳出习惯的想法,多些拥有开放思考的空间,如:

假如──假如小偷来了怎么办?假如乒乓球是白色、红色、蓝色会怎样?列举──杯子除了喝水以外,还有什么用途?香皂一定得拿来洗澡吗?比较──比较橘子和苹果有什么不同?

联想──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什么?

替代—一想要画画可是没有纸,可以用什么东西替代?

推荐“6W”的方法──常常利用各种生活中的情境,问孩子为什么(why)?在哪儿(where)?什么时候(when)?谁(who)?怎么办(how)?是什么(what)?

3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