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百文网手机站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22 19:33:18 政治 我要投稿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

  教学中,我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品德与生活课与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缺少主体参与。本学期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教室”、“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一起玩游戏”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 在教“交流多愉快”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展示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是如何应用于生活实践、取得的收获是什么。教育学生讲文明、有礼貌,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5.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二年级的班主任兼品德教师,我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劳动编织美好生活”这个单元教育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爱劳动地生活 ,要求学生诚实、勤劳,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收集、了解劳动者的辛苦,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同时深入了感恩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每一节课有当堂课的目标,但也是其它目标的延伸、应用和巩固。为配合好品德与生活教学,我制定了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2

  在区品德学科培训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堂课,课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认为在这堂课中,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包括师与生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生与文本的对话等。本堂课是借班上课,课前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学生对我很陌生,所以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才能拉进师与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乐于谈话,乐于交流。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学生喜欢的歌曲《可爱的家庭》,会唱的小朋友马上跟着唱了起来,不会唱的小朋友也跟着拍起了手,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课堂气氛很温馨。让小朋友大喊我的名字,猜我名字的含义,学生觉得很新奇,不知不觉消除了与我之间的陌生感。我又拿出我的全家福,叙述了我先生因为女儿半夜发烧急得哭了的真实事件,学生深受感动,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都争着、抢着告诉大家爸爸妈妈为了“我”、为了这个家努力付出,不求回报。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小朋友一一叙述,所以安排了四人小组互说,在这个师与生、生与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激发了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

  2、品德教学强调回归生活。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本堂课学生说话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借助照片以及一些小物品激发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激发起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虽然说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但其中包含着家庭生活的欢乐,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很真实。课外延伸中安排的两个实践活动:

  (1)自己设计一张感恩卡,写一句最想说的话,送给自己最想送的人。

  (2)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你能做而且能令他们高兴的事。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使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

  3、评价注重过程性。在听课教师的发言中,我感到老师们对我采用的评价方式特别感兴趣。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每发言一次得一颗星,学生自己用笔画在课题的旁边,发言声音响亮、语言流畅、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再加一颗星;一节课得三颗以上星的可以画一颗笑脸。这堂课没能得笑脸的,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弥补。这种延时评价为更多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展示自己的方式和途径,让更多的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挑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我自己任教的班级,我每月、每半个学期、一个学期都小结一次,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学生非常开心。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3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怀着新奇与忐忑的心情我上了今天第一节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对于本课的设计,我基本是以教材为载体,以活动为手段进行的。

  开始是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上学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纷纷举手告诉我这是什么歌,什么意思。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的情绪也很高涨,我也放松了很多。

  接下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变化,孩子们说得也很好。这时,我就随着孩子们的话题因势利导,我们进行了很多活动和情境模拟。例如:有的学生说,“我今天很高兴,但是我还不认识我的同学。”这时,我就带领学生进行活动,一起来认识我们的同学,告诉学生要与别人认识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我让孩子们从同桌开始认识,然后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的去认识自己想认识的同学。课堂中,一片其乐融融。

  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就谈到了,我们发了很多新书,我就问,“你喜欢这些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它们呢?”

  由于孩子们初入校门还不够适应,所以40分钟的内容没有全部完成。但我觉得这节课我们很有收获,孩子们在宽松逾越的氛围中,认识了《品德与生活》,认识了张老师,认识了自己的同学,还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好好爱护自己的的书本。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意图是正确的,但是在备学生这方面还要细致些,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整。

  以上是我今天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愿我们携手同行!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4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开学初的第一节思品上进行了班委干部改选。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本册教学的主题是“家乡”,在上课之前我事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我们渠县的文化、风土人情,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生通过查资料、问父母、问同学等途径认识了解我们的家乡——渠县。在课堂上同学们能滔滔不绝的讲解宕渠文化、渠县黄花,有的同学还讲到汉阙遗址。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5

  一直以来“回归生活”是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看我多精神》一课则恰恰是把生活作为本源,将“坐、站、走”三个学生生活中经常忽略却又急待解决、纠正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可谓是贴近学生生活,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如何组织教学,开展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也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既发现了适合低年级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活动也找到了在教学实施中需要不断改进、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课堂教学后的一点收获。

  一、儿歌在教学中的应用

  千百年来“儿歌”成为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琅琅上口易于熟记,孩子们总能在不轻易间理解其内涵,所以如果能在课堂上选好、用好儿歌,让孩子们在课后也乐于去说去玩则是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发现,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正因为这一点,教学中我在对“坐”、“站”、“走”三个行为习惯的纠正中向儿童介绍了这首简短的儿歌,即:

  坐如钟,挺胸膛,腿并拢,脚放平。

  站立时,背挺直,头抬起,看前方。

  走如风,脚步轻,收腹摆臂挺起胸。

  可以说这首儿歌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清了正确“坐、站、走”的关键,对指导孩子们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孩子们在边说边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在渐渐疲劳的课堂教学中有了精神,觉得有趣,乐于参与到“玩”的氛围中,在讲清教学重点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善于利用“比”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我觉得如果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间这种“比”的精神,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实施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就利用了“比”的优势开展了不同的活动。 “比”的优势在行为训练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学生间要比一比谁的姿势最美,最标准,谁的动作最迅速,学生还要和军人、松树比一比看谁做到了“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可以说这一竞争性的教学活动让枯燥的训练增添了情趣,对课堂的组织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看来善于利用“比”的精神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我发现各种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尝试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得能力。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从儿童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注重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探究、交流和领悟,主张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以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启发道德自觉,避免生硬说教就能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教学中,我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生活中的例子,设计生活化的活动。

  二、努力体现品德教学的“活动化”。课程标准将该课程定义为活动型综合课程,即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材中设计的情境对话、人物旁白、提示语以及大量的空白都在引发儿童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实现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体验活动,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难处,从而能调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一开始,我让学生蒙上眼睛从教室一角到另一角拿东西,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到作为盲人找寻事物是多么不容易,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我们蒙上眼睛放学后独自回家结果会是怎样?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失去光明是多么痛苦。接着让学生体验肢残人单手穿衣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特别无助。通过这两种角度体验活动,学生真实地感到残疾人生活是多么不容易,而此时帮帮残疾人就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唤。相信,我一道德品质也会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步养成。

  三、努力体现品德教学的开放性。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节课教材中只安排了“他们不容易”和“我能为你做什么”?两部分内容。我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努力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以期待关心帮助残疾人能成为我们每一个应有的美德。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感觉,教学效果很好。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7

  我讲授了《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和感受到了交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在表演中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关注学困生,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孩子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笑得是那样开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多在学习中找到一些乐趣。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关注学困生,应为他们设计一些问题,争取让孩子们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多查阅资料,争取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8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生命力更加旺盛。作为担任《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老师,我也在努力探索、实践,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少一点距离,多一份亲切。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是师教生学,进行权威性的“对子”交往,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则变成了平等的师生参与性交往。教师放下了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时,为了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先自我介绍:“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华庄中心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是你们的班主任杨老师,我们以后会在一起学习语文、品德与生活等各科知识,做各种有趣的游戏。你们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们的,你们愿意和杨老师成为好朋友吗?”一席话,师生之间的距离顿时拉近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也始终作为一位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整堂课的气氛热烈融洽,学生学得更积极了。

  二、少一点束缚,多一份空间。

  《品德与生活》与以往传统的思品课相比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如《我们的校园》一课我就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方式。参观时,我根据学校实际设计了几条不同的参观路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分组开展参观活动。在参观校园过程中,我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适当的记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从不同角度思考、观察,思维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生们在表达校园中自己喜欢的地方时用了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方法,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加深了对学校的认识。

  三、少一点说教,多一份体验。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是通过一两个生动的故事或事例来传授一个道德观点。尽管这些故事大都是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但这些事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同于直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品德与生活》扫除了空洞说教,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有了亲身实践的体验,使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像《盼盼迟到了》、《上学路上》等课文都可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将自我融入情境,自觉地生情,潜移默化地移情,达到自悟的效果。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来体验,我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就开展了“坐立走比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体验,自由展示其潇洒、优雅的仪表,最后评选出班内“坐立走”小明星并颁奖。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在颁奖时,充分体验到了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少一点呆板,多一份童趣。

  《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的评价更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和表现,重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更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于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调机械地重复“你真棒!”“你真好!”等套语少了一份童趣,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类似颁奖、送礼物等比较生活化的激励方式却常常能掀起意想不到的高潮。在《送给新年的礼物》一课中,我就针对学生喜欢童话这一特点扮成了童话里的新年老人将准备好的有关的“小明星”证书、奖状、小奖品等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学生。送礼物时,我更关注那些“不起眼”的学生,尊重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让他们增添信心。这堂课上,每一位学生都欢欣鼓舞,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充分体验到了当“小明星”的喜悦。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一堂生动有趣、充满热情的课,能对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让教学发挥出最大效能。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9

  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注、帮助社会势群中的弱势群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弱势人群一般难以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本课教学使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尊敬,同情,帮助,弱势群体。通过观察、调查,换位体验等活动,了解弱势人群的生活的困难,激发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们,明白美好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伸出自己热情的援助之手。

  在本节课中我感觉对课堂的突发事件反应不够灵活。课堂中形成的问题很多。在体验部分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分组体验活动。由于我预设不够周全,致使手势问路的小组不知怎样与同学进行用手势问路,因此,对课堂的提前预设是我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以及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有待提高。评价学生的语言太少太简洁,能正确的评价学生也是我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口头语现象有点严重。比如:“对的、那、现在”等。细节决定成败,要想拿出一节理想的课,必须坚决杜绝此种现象。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路。首先,备课要更加精细、深度、广泛。要对课堂有充分的预设,对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要有一个灵活的反应。其次,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愉悦环境。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0

  《商品无国界》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三课《我们手拉手》中的第二色块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自己置身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并对这种现象的根源进行深入的探究。如何能将比较成人化的经济问题,变成简单易行的、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手段,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在看来,这节课成功在以下几点:

  一、创设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精彩的导入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这为课堂上深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如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和你》,通过音乐画面学生感受到了音乐无国界,从而导入本节课题:商品也无国界。

  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实用的的评价语言,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孩子因为老师启发式的评价爱上动脑。如在交流身边的各国产品这一环节,学生一开始交流的大部分是汽车、手机、家电类的商品,范围比较窄,我就引导孩子“我注意到了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家电、汽车、手机,那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国外的食品或动画片、电视剧、电影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在比如,在交流加入世贸的好处时,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别人的技术,在他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提高我们的水平。”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太了不起了,将来一定是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犹如一缕春风,轻轻拂过,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每个孩子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所以在课堂上他们的每次发言都希望得到老师与众不同的评价,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独具个性的发言给予差异化的评价,如在交流中国有哪些产品走出国门时,我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了他们差异化的评价。

  生:伊利牛奶走出国门。 师:嗯,奥运会上选用的伊利牛奶,让他走进了世界各国。

  生:海尔的家电走出国门了。师:是啊,我们家就特别喜欢用海尔的冰箱。

  生:李宁的服装出口到很多国家。师:嗯,李宁奥运冠军龙服,伴随着奥运会国旗一次次升起,确实受到中国迷的追捧。

  师:我还知道青岛啤酒也远销海外。师: 对,这也是我们山东的骄傲。

  三、将课堂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品德课程是为关注现实而生,为解决问题而立。在设计你我共赢这环节中,怎样从身边那么多的商品中挑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商品来研究,是我们当时一直在犹豫不定的问题。后来,我们想到目前争议最大的苹果手机,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在苹果的案例分析上,我们主要研究两个问题

  (1)圈出苹果的供应商和参与组装的国家。

  (2)根据苹果的利润分配图,谈谈你的发现。

  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目标,而第二个问题,引发的学生的思考比较深远,可以是创造与制造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不同,一个是中国的现状:人力资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价格比较低廉。这些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都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再如,前些年,有个美国记者发起了一次“抵制中国制造”的活动,并且写了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所以在“你中有我”的环节中,我们将这个社会焦点拿到课堂上,既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人们离不开中国,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原来身边的很多事件都折射出品社课中的问题。

  四、活动为主,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成长。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是品德课的灵魂,在交流“我国出口的商品”这环节时,学生一一起来回答,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力的增强,于是我设计了“借助资料,将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地图上插上国旗”这一活动。最后学生看到鲜艳的国旗在世界各国高高飘扬,自豪感油然而生。使教育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无痕”。

  总之,本节课通过多样的活动、多元化的评价将比较难、深的经济问题演变成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勇于积极探索、思考的品社课堂,相信本课之后,学生会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审视身边的经济问题。最终回到新课标提到“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1

  《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三册以“我爱我生活的地方”为主题的内容,通过这节课要使学生明白,人人都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喜欢优美的环境,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反感。接下来我来谈谈教后的反思。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教育性较强的学科,这门学科把课堂与生活紧密活动联系在一起。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而这些内容又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选取儿童所感兴趣、所必须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和生活性。

  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展的课程新思想与课改新理念。我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出示本地一些优美环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方很美,需要大家的保护。后来又展现了一些乱倒垃圾,乱张贴和污水乱排放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产生反感。由于这些图片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所有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了很大的震撼。道德情感得到提升。

  二、精心设计活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1、调查汇报,课前让学生去调查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课中让学生汇报,详实的资料学生有了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初步认识。

  2、表演,学生表演住楼上的同学往楼下扔东西的情景,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

  3、游戏,通过拍手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学到得知识。

  4、合作制定环保小公约。

  三,存在的问题

  课的一开始用了喜洋洋评环保小卫士的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辨析导行时,没有把评选贯彻到底。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学缺少鼓励性的评语。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2

  《绿色小卫士》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的内容,通过这节课要使学生明白,人人都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而且能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点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育性较强的学科,这门学科把课堂与生活紧密活动联系在一起。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而这些内容又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选取儿童所感兴趣、所必须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和生活性。 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我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展的课程新思想与课改新理念。我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课堂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明理、导行等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例如在激情这个环节中,我就利用课件播放学生搜集到的在村庄、广场、街道等实地拍到的破坏环境的图片。图片的直观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也让他们发出了“真脏啊!”“太可怕了!”这样的感慨。就这样,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热爱生活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明白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为学好本课的主题打好了基础。

  在明理这个环节中,我选取儿童最熟悉的“生活事件”——“吐痰”图作为范例,先让学生看图,再思考小朋友为什么把痰吐在纸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就被调动了,他们自己体验过吐痰,也见过乱吐痰的情形,因此谈起自己的想法,说起随地吐痰的种种危害也就得心应手了。

  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生活出发谈谈自己经验、体会,构建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原则

  新课标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应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注意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观去观摩、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因此,我首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把教材内容的重点确定为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通过图例的辨析使学生明确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以小组和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同学们有的表示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宣传,使每个人都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的表示要勤奋学习,长大以后为保护环境,美化祖国作贡献。还有的表示,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顾整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只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便捷操作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信息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3

  "好"、"坏"这两个词语是人们对他人进行的经常性的总体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也经常使用这两个字眼来片面的形容每一位同学,新课程改革进行一个学期以来,静下心来,我再次细心的解读新的课程规范,新课标中对同学的评价也进行了相应的新的改革,《新课程规范》中指出:全面实施评价机制,应该注重教师的评价、同学的自我评价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相互结合,加强同学的自我评价能力和相互评价的提高,还应该让同学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对同学的日常表示,应以鼓励、褒扬等积极的评价方法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由此,使我想起了自身的新课程实践。

  在一节《品德与生活》活动课上,我组织全班同学"憧憬新学期"让他们说说新学期里想学会什么身手?自身还有哪些缺乏需要改进?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有的说:"我想学会打乒乓球。"有的说:"我想学习成果比上学期更好。"有的说:"我想拥有更多的好朋友。"有的说:"我想这学期一次也不再迟到。"突然,坐在角落里的家强同学怯生生地伸起了小手,望着这难能可贵的手,我毫不犹豫地请他站起来,他说:"老师,我有一件事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微笑着点点头,说:"什么苦恼?老师能够协助你吗?"他说:"文吉的爸爸说我的字写得好看,谢军的爸爸说我的字写得不好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望着平时学习不好,字迹潦草,纠正了好几次都改正不过来的同学,我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念头:这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既然他有此烦恼,说明他就有认真练好字的决心。于是,我恳切地说:"你上学期的字确实不好看,但最近老师看到你写的字进步了。"家强原本怯生生的脸上,顿时从嘴角边露出笑容:"老师,那新学期里我想把字练得漂亮些。"我微笑着说:"老师相信你。"这节课也因为有了我与这位同学的一番对话,课堂气氛更浓了……

  课后,我不得不再一次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对同学的学习成果,以和各个方面的能力,我经常以单纯的"好"与"坏"两个字来评价他们,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从来都疏忽了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对于学习相对比较坏的同学,经常采用"罚""抄"的方式,一味地以追求"快速进步法"来取得自身设想的教学效果。像家强这样的同学,一页页难看的字不知道被自身撕下多少,然而不见效果,同学发生逆反心理不说,自身也被气得够呛,从来没有想到试着用别的方法来教育同学。其实,每一个同学都有他自身"闪光"的一面,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发现和捕获,也许这位同学的作业本从外表上看的确是糊涂潦草,但只要做为老师的认真去找,应该会找到一个或者两个特别工整的字,若能抓住这个字来加以鼓励和褒扬,那可能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了。

  新课改提倡:对同学的评价的多样化是从主体多样化、角度的多样化、尺度的多样化来进行评价的,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示。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的方式和家长以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假如说,这位同学的进步是老师的教育,那应该感谢那位给予他鼓励的同学家长与这位同学的求知和进取,更应该归功于新课程的理念。

  "一切为了同学,为了一切的同学,为了同学的一切",让我们关注每一位同学的生长,多用鼓励和褒扬,注重对同学的过程性评价,把同学的优点和亮点用爱去"筛选",加以肯定并且"发扬光大",犹如播种希望,将会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季;循序渐进的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改实践中,使课改下的同学真正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4

  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基本上是采用了讨论与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

  首先我从发生在学生和老师身边的故事说起,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能够去寻找班上的感人故事,从而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友爱和团结,增强了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另外,道德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学生直接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因而要使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在帮助他人和感激他人中建立我要关心他人的意识。于是我在每次的活动中适时地加以总结,从而促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更加明朗化。

  在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制作感谢卡的时候,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以及我对于他们思路的引导,同学们明白了:感谢他人不是走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表达,除了制作感谢卡之外、还有其他的表达形式,比如:一句“谢谢您”“多谢您了”,既是礼节,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他们也知道了,感谢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实际行动。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反思。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师教与儿童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情境化,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探究、感悟,已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也竭力试图将这一理念贯彻始终。在课的开始,我就带领学生走进他们的家庭生活,回忆、讲述自己的父母为家庭辛劳的事,感受父母对自己倾注的深厚的爱;配乐诗朗诵《妈妈的爱》把学生带入感人的日常生活回忆中;体验一下当父母的感觉这一活动,让孩子换个角度去看自己、看父母,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从而能理解、体谅父母的苦心;读读父母的信,使孩子和父母进行深入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教学中,老师坚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特别是课前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在上课时,让孩子打开来读这封来自父母的信这一环节,真实地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看法,让孩子了解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加深了彼此的情感沟通,因而孩子们在说内心感受以及自己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真情充分流露,说得也非常感人。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要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了解、感受、体验,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实际内容和实践阵地。为此,我设计了课后延伸的实践活动,并且将行为落实到“你最想做的一件事”这个虽小但很集中的目标上,并让家长参与评价,旨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真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学会做人。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汇编15篇】相关文章: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02-22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01-07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反思02-22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5篇)04-16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5篇03-26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21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合集15篇04-20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合集15篇)04-19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8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