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百文网手机站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20 19:33:55 政治 我要投稿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知道了平面图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出某一点的位置。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目标要求,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激趣导课、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流感悟、延伸拓展。

  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领的作用。所以,在整节课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者,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设计。在激趣导课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把自己用相机拍摄隆岗的图片制成课件,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感觉画面很熟悉、很亲切。在讲授什么是“方向标”、“图例”“平面图”时,我用的课件也是喜闻乐见的图片,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知识。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也在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并把平面图在生活中的作用,以自己的体验讲授给大家。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好,但也有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完美。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让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提高!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发展性的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这门学科的教学要生活化、活动化。《小小一张纸》这一课基本上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完成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品德与生活》课程主张从学生普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生成活动,这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学生甚至大人都不在乎小小的一张纸,浪费纸张的现象随处可见,看了真让人心痛。

  接下来,设计了四个活动:了不起的纸娃娃;认识纸娃娃;爱惜纸娃娃;开心纸娃娃。(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纸娃娃”这一带有童话色彩的形象贯穿于堂课的始终。)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小小一张纸来之不易,知道纸张的重要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悟理说理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学习上、生活中的随便浪费纸张的现象,让学生置身于在具体的问题情景当中,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己领悟到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树木、保护环境。把学生的认识提升到更深的层面上来,化知为行,把行为延伸到课外,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本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主要采取了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授课。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并且给各小组的命名都给人一种美感,特别是树干的制作采用废弃的羽毛球筒,用树叶当奖品,非常有创意,孩子们为了能在大树上插一片叶子,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活动的效果非常好。

  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末我向学生提出了:希望小朋友们把节约用纸的好方法告诉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节约用纸的行动中来,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本堂课的教学,老师几乎承包了对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任务,必然有所弱化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有利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有利于调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纳入教学评价的体系,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进行逆向评价,从而形成多向、立体的互动评价网络。这种多向、互动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在这其中不单是被评价者,更是评价者,充当多种角色,富有多方体验,师生间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总之,思品教学要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在活动中去体验,在引导中去感悟,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质得到发展。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3

  《品德与生活》最大的的特点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明白事理。《向别人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旨在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对学习、生活充满自信,愿意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学习别人的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1、感受学生

  为了体现课堂的真实性,让孩子们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和学生课前交流时我对课堂的内容没做任何铺垫,只是和孩子们娱乐一番唱唱歌、跳跳舞,对孩子们课堂上大体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帮助自己在课堂上抓住教育契机。华师附小二(1)班是一群活而不乱的孩子们,他们思维灵敏有极强的表现欲,对老师的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为此在教案设计上我有针对性的做了大胆尝试。如:我行我秀、说出心里话等。

  2、巧妙活动

  在活动中探究,在交流中感悟是品德与生活课堂的主体。整节课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我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贯穿始终,开课的手指操让大家兴趣十足,手绘鞋也独特新颖,这些源自生活贴近学生,孩子们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抓住学生就是盘活了课堂。随后“说出心里话”当我问到“别人有的长处,我没有时,我会怎么想呢?”孩子们开始大都用正面的态度表示“向别人学习!”当我的心里话抛出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心里话一一倒出“不服气、伤心、讨厌父母的攀比。”在大家相互的心理疏导后,都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转而真心实意的愿意向别人学习,本课的主题就彰显出来。向别人学习就必须发现、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第三个活动“寻找闪光点”就给了孩子们发现与学习的机会,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发为别人的长处鼓掌、为别人的进步鼓掌、甚至为自己的收获鼓掌、让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落到实处。“孔子引路”的故事进一步让孩子感知:圣人尚且向别人学习,何况我们呢!四个活动层层深入,“向他人学习”牢牢进入孩子们心中。

  3、抓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寻找闪光点”时,一位孩子写到:我的好朋友从来就不生气。她的发现让我不禁惊讶,不生气多难得啊!要认识一下这位同学,果然在点她起来说时,震惊了全场的老师,遗憾的是这位同学不在现场,我抓住时机:有机会一定介绍我认识,我要向他学习。

  在贴“闪光叶”时一位帮助别人贴好叶子的小女孩,深深打动了我,一定要让大家知道她的行为,于是她成为我发现的“闪光叶”她的行为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是我们全体学习的榜样。

  课上还是有些不足之处,学生拜师时秩序稍显混乱,我想如何让学生在自由活动时能更有序,更自主是品生课活动中我们需共同探究的话题。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4

  我们知道《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活动的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我们怎样利用好这个舞台,把枯燥无味的说教融入到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活动中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更多关注的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教育信息。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本节课在目标达成方面落实得比较到位,体现在以下几大亮点:

  一、关注开放性课堂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品德与生活》是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在这节课里,我打破了课堂上仅有的40分钟的局限,把学习的空间拓展到课前。课前,我带领学生与阳光亲密接触,在阳光下玩“找影子、踩影子”等游戏,从中启发他们留心观察影子的特点。还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一天当中不同时间影子的长短与方向的变化等。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影子有没有眼睛、鼻子、嘴”等问题,可见,学生的观察是很敏锐,思维是十分活跃的。这都是他们在课前愉快的探究活动中,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发现,切切实实为课堂的学习交流打下基础。

  二、关注课堂的生成。

  在课堂上,我围绕“实验启示——交流发现——了解利用,感受乐趣——学会科学利用”这一主线,为他们创设了多个活动交流情景,如:指导做实验,探索影子位置和长短大小变化;动手操作,证实影子除了黑色,还会有其他颜色,学会在实践中修改自己的发现;利用手影表演故事,体会影子带来的快乐。这些都是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机生成的,虽然说没有按预设的前后顺序进行,但从课堂上的讨论声音:“原来影子有长有短的”“原来影子还有彩色的”“原来手影戏是那么精彩的”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讨论中已经不断加深了对影子的认知。

  三、关注孩子的生活。

  《影子的探索》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小知识,怎样在教学中凸现品德课的特点呢?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体验影子这一自然现象的奇妙和有趣,感受影子为生活带来的方便与乐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从而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生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现影子测量时间、指点方向的作用;利用手影表演故事,体会影子带来的快乐;了解皮影戏,感受影子艺术的神奇;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根据影子的特点,想办法减少影子对我们的不良影响,如课堂中让孩子把台灯摆在合适的位置,手术台上无影灯的发明等。

  品德教育是无痕的,整一节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科学的熏陶,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体会科学带来的快乐,产生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发展了探索科学的能力。所以说,在整一节课的处理上还是比较满意的。要是能在“无影灯”这块教学时多给一两分钟,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先让他们说说如何设计手术台灯后,才展示“无影灯”的话,我想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5

  一、教材方面:

  1.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塑造。要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仅靠课本是不够的,需要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不强,大部分教师不知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品德与社会》中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目标不好把握。

  《品德与社会》中涉及到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许多知识,这需要教师有充分地知识储备,对教学内容有全面、整体的地把握,但是受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师水平的限制,教师对《品德与社会》中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

  2.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时,组内的交流如何达到最佳效果?

  学生小组内交流的方法不明确,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欠缺,交流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有时交流过后,问题还是达不成一致等问题,导致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形式化问题突出,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高。

  ①学生课前调查体验不到位,对课前调查体验活动重视程度不高。

  ②教师大部分是兼职,受精力、知识的局限性,对课上的活动准备不充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③学生的课后践行活动,由于没有一定的评价机制做保障,活动开展的不到位。

  三、教学常规方面:

  1.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评价?考试的形式有哪些?

  传统的方式是出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的答案和学生课下的行为不符,学生课上形成的道德认识和课下的道德行为脱节。有没有更好地、行之有效地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辅资料方面:

  1.一、二年级的学生做基础训练存在一定的难度。

  ①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基础训练的题量大,学生做起来很困难。

  ②每一课都有“课前体验”和“实践天地”活动内容,由于学生语文、数学学习任务重,学生完成活动的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③基础训练上的个别题目和课本上的留白内容重复,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④基础训练每个单元活动中都有“反思回顾”内容,由于出现的次数太多,个别学生做题时存在应付现象。

  五、学生资源方面:

  1.学生的课前调查体验不足,导致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成为“看客”。

  ①学生的家庭条件的限制。如无电脑、无图书。对于农村小学,学生没有资料的来源途径。

  ②家长对学生课前调查体验不支持。家长忙于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不到位,对于学生的调查体验内容不予支持。

  ③学生搜集调查资料的能力弱。

  ④学生课前调查体验的兴趣不高,思想意识上认为不重要。

  ⑤课本上离学生生活很远的、操作性很难的调查体验、实地考察等,如《走进车间》一课,学生更是无从体验,教师也很茫然。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6

  本课教学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第一环节是为什么保护牙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健康牙齿在我们生活中起什么重要作用?又结合当前学生换牙期间少了牙齿对自己的生... 本课教学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第一环节是为什么保护牙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健康牙齿在我们生活中起什么重要作用?又结合当前学生换牙期间少了牙齿对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明确牙齿对我们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牙齿。

  第二环节是怎样保护牙齿。保护牙齿的方法有很多,如每天刷牙有助于保护牙齿的清洁,多吃绿叶蔬菜可以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不用牙齿咬铅笔等坚硬的东西,有助于牙齿长得整齐。其中刷牙是一项既有效又易于操作的好办法。可在实际生活中,能掌握正确刷牙方法的人并不多,何况是小学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重点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第三个环节,坚持保护牙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保护牙齿,知道怎样保护牙齿,还要能够做到坚持保护牙齿。这一环节先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每天早晚刷牙。再通过反面教育,兰兰得了牙病,原因是因为不坚持刷牙。不坚持刷牙,为什么就会牙疼呢?本课利用一个动画向学生讲明了这个道理。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最基本的生理常识,也认识到坚持每天刷牙的必要性。最后老师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促使自己坚持刷牙的方法——刷牙记录卡,还向同学们提供一个了解保护牙齿信息的网址。一张记录卡、一个网址使课堂教学充分向课外延伸。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从课改的新思想进行研究。一、生活性。本课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紧紧围绕学生生活来展开教学,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二、开放性。本课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多方面的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如:每个牙齿的作用、为什么要早晚刷牙等。三、活动性。本课教学设计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多的通过实际参与,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7

  品德与生活应密切联系生活,品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真的是这样,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但却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会滚动破碎,永不存在。联系自己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教学反思《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教育他们。孩子都是有各自独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下结论,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8

  《我自己会整理》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一天》第十个主题。依据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现有能力,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直接导入

  出示一个书包,直接引入主题,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自己整理书包的愿望。

  二、看课程表整理书包

  1展示第一次整理的书包。

  2为书包减肥,看课程表整理书包。

  3比一比,评一评。

  三、奖励自己,朗诵诗歌

  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要学着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

  四、拓展延伸

  本节课按预想落实了各目标,学生从活动中学会了整理的方法,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情也要学着去做,体谅家人的辛苦。

  存在的不足:

  1书包展示还应再展开些,让学生说一说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就能更好达到学习效果。

  2两次整理学具,对比没有想到孩子们还小,应该顾及一下内心的感受,以免学生自尊心受伤害。以后在教学中类似的对比活动应该换一种方法,相信效果会更好。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9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设计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总结出交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整课堂,我上的轻松,学生也乐于参与。

  整堂上,我没有一次一次地讲交通运输与人们怎样的关系密切,而是让学生通过看、想、说,去体会交通运输与人们的密切联系,懂得怎样使用和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交通运输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0

  上周我给一节一年级上了一节品德与生活课“寻找春天”。我认为寻找春天这个主题是以儿童与自然为轴线。让学生从自然景物变化,以及人类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春天的特征,体会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秋天和冬天了。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春天,应该更为容易。所以应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老师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课标中不是有这样的表述吗!“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如果失败了还有下次啊!因为后面还要进行夏天的学习。为最后一个单元奠定基础。

  对于春天的变化,我想应该分为天气、动物、植物、人的变化。这样梳理起来思路会比较清晰。还可以在这些方面和讲过的秋天、冬天做比较。通过对比,更加突出春天与其他季节不同之处。

  大自然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教学前带领学生在校园、社区,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春天。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来,比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大家互相欣赏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春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既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春天的导入课,应该把春天美好的一面充分的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引导评价很重要。每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心里要想到学生可能回答出的结果。问题的回答只有正、反、和三个方面。打有准备之战,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非常有效。做到心中有数,就一定能从容对待学生的回答了。

  记得我讲冬天这个单元,制作“冬天图”的时候就曾经出现了问题。这是品德与生活资源袋里的一个小制作。材料有一张冬天底图、和一张景物图,还有彩印透明不干胶人物。由于在讲秋天这个单元时学生做过类似的贴图,但效果不好。于是我就在本次活动中给学生降低了难度。少发了几种不干胶材料。我觉得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总把贴画撕坏了,就亲自动手帮他们剪了下来。结果学生本次的制作活动完成的很快。开始我还觉得很高兴,认为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才能完成的如此出色。后来经过听课老师的点评我才发现是自己错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几个月前出现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应该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我应该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学生本来能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这样一来,对孩子们来说反而失去了一次实践的机会。我们要相信学生。应当为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学习如何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的能力。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在不断的进步。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吧。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1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生命力更加旺盛。作为担任《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老师,我也在努力探索、实践,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少一点距离,多一份亲切。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是师教生学,进行权威性的“对子”交往,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则变成了平等的师生参与性交往。教师放下了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时,为了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先自我介绍:“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华庄中心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是你们的班主任杨老师,我们以后会在一起学习语文、品德与生活等各科知识,做各种有趣的游戏。你们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们的,你们愿意和杨老师成为好朋友吗?”一席话,师生之间的距离顿时拉近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也始终作为一位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整堂课的气氛热烈融洽,学生学得更积极了。

  二、少一点束缚,多一份空间。

  《品德与生活》与以往传统的思品课相比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如《我们的校园》一课我就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方式。参观时,我根据学校实际设计了几条不同的参观路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分组开展参观活动。在参观校园过程中,我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适当的记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从不同角度思考、观察,思维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生们在表达校园中自己喜欢的地方时用了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方法,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加深了对学校的认识。

  三、少一点说教,多一份体验。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是通过一两个生动的故事或事例来传授一个道德观点。尽管这些故事大都是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但这些事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同于直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品德与生活》扫除了空洞说教,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有了亲身实践的体验,使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像《盼盼迟到了》、《上学路上》等课文都可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将自我融入情境,自觉地生情,潜移默化地移情,达到自悟的效果。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来体验,我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就开展了“坐立走比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体验,自由展示其潇洒、优雅的仪表,最后评选出班内“坐立走”小明星并颁奖。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在颁奖时,充分体验到了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少一点呆板,多一份童趣。

  《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的评价更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和表现,重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更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于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调机械地重复“你真棒!”“你真好!”等套语少了一份童趣,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类似颁奖、送礼物等比较生活化的激励方式却常常能掀起意想不到的高潮。在《送给新年的礼物》一课中,我就针对学生喜欢童话这一特点扮成了童话里的新年老人将准备好的有关的“小明星”证书、奖状、小奖品等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学生。送礼物时,我更关注那些“不起眼”的学生,尊重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让他们增添信心。这堂课上,每一位学生都欢欣鼓舞,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充分体验到了当“小明星”的喜悦。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一堂生动有趣、充满热情的课,能对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让教学发挥出最大效能。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2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本节课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教材分析: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了解现代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感受交通运输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又是怎样影响与改变我们生活的。教材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交通的作用,增强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交通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说起交通都很熟悉,但对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它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所以,我就想凭借《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文本,引领儿童进行一次触动心灵的成长之旅。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了解“山区里的交通”,进一步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交通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尝试合理、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①找一找走进我们生活的外地物品。②了解本地外销产品及交通建设发展状况等。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感知交通”

  1、播放北京奥运交通实时画面以及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视频。

  2、师引入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切,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奥运和本县实际生活背景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活动二:“结合生活,谈论交通”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活动:衣、食、住、行与交通的密切联系,学生可收集照片、图片、新闻、数据等资料(课前)。

  2、小组相互交流各种资料,谈谈交通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处。

  3、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最喜欢的物品,画出它的运输经历,感受交通对生活的作用。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集众人的智慧于一体,在活动中做到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并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从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三:“交通使山区变了样”

  1、课件出示:我县以前山区生活、经济图片。谈谈你的感受。

  2、引导学生对“要想富,先修路”开展讨论。

  3、课件出示:山区里由于有了交通后,人们生活和生产发生的变化。

  4、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提供材料,引发学生经历;前后对比,感受交通魅力。】

  活动四;“课外延伸畅想交通”

  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开发我县交通的方案,着重描述交通开发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

  制定交通方案,让学生体会到品德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本节课力求体现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范例,它给予教师巨大的创作空间。在目标的引领下,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会使课堂更富个性风采,更富创意。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我县县情,特别是展现我县山区的变化,采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些新颖有趣的信息补充,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相得益彰,不仅提炼出对生活的新的感悟,还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关切与热爱。

  2、过程性探究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我安排四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谈论、辩论、畅想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掌握交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情感的体验。

  3、创造性实践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因此,本节课我拓宽儿童实践的渠道,课前了解本地外销产品及交通建设发展状况;课中分成四个小组开展活动,作探究性的实践;课后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开发我县交通的方案,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3

  《我升入了二年级》一课是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的第一课。这课是在学生升入二年级时的第一课,选择的教学时机是最佳的,内容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近些,大胆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一、快乐的暑假生活;二、新学期我的愿望,进行交流、讨论、总结,使学生不但在教学过程中有语言和经验的交流,更有创新意识的提高。学生的想法很实际,让你感觉他们的愿望是那么天真,仿佛就在眼前。

  我想:我们教师应该多反思,力求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更完善,更加贴近学生,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我升入了二年级》教学反思二

  对于《我升入了二年级》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基本是以教材为载体,以活动以及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为手段进行的。

  第一课时:开始是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上学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纷纷举手告诉我这是什么歌,什么意思。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的情绪也很高涨,我也放松了很多。

  接下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变化,孩子们说得也很好。这时,我就随着孩子们的话题因势利导,我们进行了很多活动和情境模拟。例如:讲故事,交流自己的美好的心愿,将自己美好的心愿写在心愿卡上,贴到心愿树上。课堂中,一片其乐融融。

  第二课时: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就谈到了,我们发了很多新书,我就问,“你喜欢这些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它们呢?”、假如你是新书,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学生戴上头饰,扮成新书、新本和文具说说自己的希望。另外,师生互动:

  (1)教师演示包书皮的过程。

  (2)学生练习包书皮,教师巡视指导,同学帮忙。

  (3)展示包好皮的书,表扬做得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意图是正确的,能够使儿童形成对集体的正确的态度,使他们学会了关心,学会了负责任,形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的习惯,如:知道了爱惜书本,懂得了如何爱护等。但是在备学生这方面还要细致些,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整。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4

  引一溪活水,浇品德之花

  活动是品德课程所倡导的基本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取材,创造性地设计一系列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悟出道理,并运用探究性学习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努力做到引一溪活水,浇品德之花 。本节课的“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巧妙活化教学资源

  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我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比如:活动一开始,我就改变教材平铺直叙的手法,通过课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交流讨论,感受到要多替家人着想,并随即让他们联系自身来说说平时你在家里帮家人都做了哪些事情,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悟,悟出要为家人添欢乐的道理。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所以我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比如:交流讨论,模拟表演,洗碗比赛,“向日葵光彩大奉献”评比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特别是在洗碗比赛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纷纷动手,争着抢着都来洗,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并在活动中也深深地体会到家人洗碗的辛苦,明白自己也应该为家人分担,为家人添欢乐.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

  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通过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虽然使学生明确了要为家人添欢乐生活中该怎么做,但时间一长,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设计了两个课外活动一是让孩子们: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手工制作等,在家人的生日或节日时送给他们,并对他们说一句祝福的话。二是:把每天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自做的向日葵中,准备举行班级孝心孩子评选会。两个活动都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并将此项活动持之以恒地落到实处。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5

  《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我和孩子们的喜欢。这种课型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我觉得“品生”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

  及时交流,升华认识。《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过后我们要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学做家务当帮手》每一活动过后我都及时辅导小组长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孩子们认识到了“妈妈(奶奶)每天给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后要听她们的话,还不乱弄脏衣服。”“衣服很难叠整齐,但是我一定要学会,再帮妈妈,让她不辛苦。”“指甲里有很多脏东西,以后我不留长指甲,还要经常洗手。”……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动,所以我建议学生把话写在“爱心卡”上回去说给家长听。

  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与校园资源的作用。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试着这样做:教学《感受夏天》中我则充分利用大海这一地方便利带领学生“亲亲大自然”,然而海边的载沙行为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索性讲起载沙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有效制止这一行为,当然,一年级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写“爱护沙滩不载沙”等标语。过后就这一主题我开展了“保护大自然”的班队课,学生通过一组组照片和一段段声情并茂的解说认识到:大自然很美丽,但很脆弱。并签名表示从现在开始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爱护我们的大自然。接下来,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绿色资源带领学生定时开展“护绿”活动。教材或教参只是为我们提供个参考,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参考”努力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合集15篇】相关文章: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02-22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01-07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反思02-22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合集15篇)04-19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5篇)04-16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5篇03-26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8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3-25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合集15篇)04-15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合集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