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4-03-04 11:37:4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归纳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归纳1

  原文

  精卫填海

  ①

  注释

  1、选自《山海经·北山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2、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3、少(shào)女:小女儿。

  4、东海:浙江省东面的海。

  5、溺(nì):溺水,被淹死。

  6、故:因此。

  7、堙(yan第一声):填塞。

  古文今读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出游到东海,淹死了未能返回,因此变成了精卫鸟,经常嘴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知识点

  释词: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少女:其实跟现代的意思很相近,现代延伸为青年女孩,这里指小女儿。

  溺:淹没在水里丧命,溺水而亡。(小朋友不要随便玩水哦)

  衔:用嘴叼。

  堙[yīn]:填塞。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背诵技法:

  前一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先说她的出身,再说她的名字。

  后一句:“(1)女娃游于东海,(2)溺而不返,(3)故为精卫,(4)常衔西山之木石,(5)以堙于东海。”一共五个小句子。前三个是一层意思,说“精卫”这个别名的由来。“精卫”这个别名的`意思可能是指她的精神和灵魂还要保卫人们的生活安全吧。后两个又是层意思,说她勤奋地衔来西山的树枝和石块,飞到遥远的东方去填淹死她的大海。从西山到东海,不远千里万里,说明精卫鸟不怕艰苦,顽强努力,为后人做好事。

  讲解课文:

  这是一篇叙事古文,描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孩因为溺水而亡,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害,她死后化身为精卫鸟,从西山上衔来石子和树枝要把东海填平。

  这是一个可悲、可怜亦可敬的故事。故事的原由小编在此再给大家唠叨一下:女娃是炎帝最小的女儿,此女精灵活泼,漂亮善良。有一天在外面玩耍时,看到一个男孩子在欺负别的小朋友,她上前制止,这个男孩子说女娃多管闲事,并谩骂侮辱。在后来的争执中,男孩子不服,女娃就把他胖揍了一顿,男孩子打不过赶快逃走了。事情的发展总是那么的巧合,女娃有一天去东海游玩,男孩子现身说之前在陆地上让你占了便宜,今天可不会轻易饶了你,并让女娃认错,这男孩原来就是龙王爷的小太子。女娃说自己做的没有错所以拒不认错,这男孩子就兴风作浪把女娃给淹死了。故事到这里有朋友肯定会说这不就是《哪吒闹海》的前版么,小编也感觉和民间传说故事的趋形相似哈,咱接着说。

  女娃死后不甘心,魂魄化成了一只小鸟儿,说无情的浪涛把我淹死在这大海里,也许还有其他的年轻的生命会被夺去,所以发誓要把大海填平,所以就有了“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一腔仇恨千年不消,万年灭,则此鸟永无欢乐之时,永驻痛苦之中,是谓可悲;力量有限,大海难平,仇恨难雪,是谓可怜;虽则难雪,矢志不渝,无怨无悔,是谓可敬。这则故事表达的主要意思是第三点,精卫对于这浩浩东海,如同尘芥对于这大千世界,好比蚂蚁撼大树一般,但正是这种实体上的大与小的对比,恰恰充分地体现了精卫坚忍执著的精神。

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归纳2

  原文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暮mù(暮色、暮年、暮气)

  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

  题tí(题字、题诗、问题)

  侧cè(侧影、侧门、侧重)

  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

  庐lú(庐山、庐舍、草庐)

  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

  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

  阁gé(阁下、阁子、阁楼)

  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

  须xū(必须、须知、须要)

  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

  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

  二、我会认组词

  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

  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

  三、多音字

  似sì(好似)shì(似的)

  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

  四、古诗大意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六、课文主题

  《暮江吟》通过描写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时,江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同时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暮江吟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

  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精巧的小诗。诗中描绘出两幅图画。

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归纳3

  【字词学习】

  字:塌(tā)、救、稠

  词:幸福、挣(zhēng)扎、熄(xī)灭、冶(yě)炼(liàn)、窟窿、云霞、女娲补天

  【重点句子】

  1.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

  2.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xī)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3.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àn)。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4.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归纳4

  【词语】

  [围困]团团围住,使处困境。

  [挣扎]用力支撑。

  [冶炼]用熔炼,电解等方法把矿石中所需要的金属提取出来。课文是把五彩石用神火冶炼。

  [云霞]彩云。

  【句子】

  1、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熊熊大火”形容火势非常旺盛;“到处”说明四周水势大。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人类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有人出手相救。同时也暗示女娲救人是非常艰难的。

  2、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女娲难过,什么她把人们的疾苦放在心上。这段话的后两句具体写出了女娲为了排除人们的苦难,及时找雨神又造了船。

  3、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透过“几天几夜”一词,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女娲不分昼夜,在苍茫的宇宙中四处寻觅五彩石的身影,不由使人更加赞叹女娲不畏艰难险阻拯救人类的精神。

【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03-04

人教版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12-18

九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知识点12-18

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知识点12-18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03-03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知识点12-18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纸船和风筝》知识点12-20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点02-27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常考知识点02-28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