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如何有效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学

时间:2022-11-11 19:01:22 数学 我要投稿

如何有效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学

  绘本教学,指的是教师利用绘本材料,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有效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有效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学

  如何有效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学 1

  数学绘本让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

  低年段学生识字不多,面对文字较多的数学教材总显得有些不耐烦,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数学绘本以图文的形式呈现,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能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有趣的数学绘本阅读与数学学习活动相结合,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明显得到增强,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三只小猪》这一数学绘本,故事内容如下:“一天,猪妈妈对三只小猪说:‘你们长大了,该建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了。可是最近村里来了只大灰狼,为了防御大灰狼,你们必须得到一件宝物――七巧板。’在经过重重困难后,三只小猪终于拿到了宝物,也建好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回大灰狼真的来了,三只小猪每回陷入困境都积极开动脑筋,通过七巧板拼出各种物品和武器,解救了自己。”《三只小猪》的故事简单且充满挑战性,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有趣的故事中,学生始终趣味盎然地主动探索和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如果教师仅仅拿起课本照本宣科,学生会在课堂中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通过数学绘本,学生不仅愿意把原本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还愿意进行二次分类,把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阅读能力。

  数学绘本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人文滋养

  数学绘本不仅蕴含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蕴含一个个真、善、美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净化心灵,得到人文滋养。例如,《小猫托托买鱼记》是一本充满温情的数学绘本:“猫爸爸开了间卖鱼店,每过一段时间都要早早地去城里进货。一天,托托和他的爸爸来到港口,却没有看见卖秋刀鱼和金枪鱼的船。一位港口的小贩告诉他们:‘秋刀鱼船是2号进港口,以后每2天进港一次。’小贩还说:‘金枪鱼船是3号才进港口,每3天进港一次。’于是,托托和他的爸爸只好先回家了。小猫托托为了减轻猫爸爸进货的负担,在日历中排规律,找出进城买鱼的日期,并发现日历中有趣的倍数规律。”这个有趣的故事,给学生传递倍数的知识,同时在学生心里埋下了“孝”的种子。

  又如,数学绘本《最小的风妖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村子叫清风村,村里住着许多善良的风妖精。这一天,清风村的村民去郊游,没有受到邀请的风妖精明明很不高兴,把大家的郊游搞砸了。妈妈为了惩罚明明,让她整理并算出物品(娃娃、洗衣服、刷盘子和碗)的数量。”故事中的数学元素是数的运算以及两位数的组成,明明在整理和算出物品数量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了田鼠兄弟、獾兄弟、兔子一家的帮助。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错了事要受到惩罚,得到帮助要懂得感谢。

  重组数学绘本教学内容

  数学绘本是借着故事与图画的形式,传达“数学”的内容,隐藏的“数学味”和“绘本味”需要我们进行协调、平衡。因此我们对服务课堂的数学绘本内容要作适当的修改。

  1.删――内容重复之处

  如绘本《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中所呈现的都是“3个物体为一组,重复出现”的颜色、图形规律,这样的规律种类无疑是不够的。我们在保证绘本故事完整性的前提下,选择了以下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规律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轴,将其余重复的颜色规律作了适当删减。

  “3个为一组”的颜色规律 “3个为一组”的颜色、 图形规律

  2.改――材料严谨之处

  在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概念学习时,所呈现的材料要科学、严密。但是数学绘本都是手绘图,所以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个别页面进行修改。如绘本《点点蚂蚁盖房子》,这是一本关于正方体和长方体展开图的数学绘本,我们想把所有探究的重点都落在正方体上,为了和绘本画面衔接得更完美,我们用信息技术将绘本部分页面中的长方体房子统一改编成正方体。

  3.编――内容空白之处

  用哪些相关的知识链接来扩展绘本故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呢?既要做到绘本故事的完整性,又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数学绘本教学价值

  空间观念的提升融入在数学活动中

  绘本教学的方式要处理好绘本感知与动手操作的关系,在故事讲述和插图阅读中增加操作与扮演,增加儿童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感受,全身心沉浸在绘本数学学习之中,深入理解数学内容,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效果,强化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和数学情感体验。这是绘本教学对“做数学”相关思想的体现。 教师以数学思想引领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操作和交流。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2]依据本课的题材,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而操作活动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而是需要结合故事情节,关注操作和故事的统一,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将操作置于故事情节之外。学生在思考和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情节展开中组织操作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升华儿童的情感,让数学知识在有趣的绘本教学中自然生长。

  空间观念的提升融入在数学活动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课程目标。[3]数学绘本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习得,更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浸染。教师不仅给孩子们呈现故事,同时也在提升孩子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境界。教师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对爱的感受力,提升孩子们细心观察、乐于动手、真诚合作、勇于探究的学习情感。

  教师在数学绘本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团结的力量和爱的奉献,潜移默化,达到了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将数学知识完美地蕴藏在了美妙的绘本故事里,让孩子们在感动于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拥有一个有爱、有美、有智慧的学习时空。绘本教学让数学课堂如此生动、美丽,用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如何有效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学 2

  重视“过程”教学,运用“方法”教人

  “教育不是拿所教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然而较长时间来看,不少教师都只重视“结论”的教学,而忽视“过程”教学,致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学生思维受到束缚,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运用方法教人是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表现,也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通过以旧引新,操作思考,归纳公式,进行计算,一步步教学

  从过程中一步步悟出道理。运用教具进行操作,通过运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拼一拼,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拼成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相等,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一个三角形的高相等,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通过操作和观察比较过程,是学生很清楚的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教学,学生不仅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有机发展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1.运用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各层次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大小不等的圆片和准备好的白线。然后,指导学生用白线沿着圆片的边绕上一周再量出各自的长度,最后,让学生计算白线的长度与圆片直径的关系。从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圆的直径长度3倍多一些。这样逐步分层前进,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充分参与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主动研究周长与直径关系,其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自明。

  2.分层练习,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

  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对中下等生只要求掌握数学的基本要求, 做好基本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既做好基本题又要做思考题。 这样分层练习,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练习。

  转变观念,勇于重组教材,体现“科学性”

  《标准》的总体目标在情感与态度第四点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不再迷信教材,勇于否定教材、重组教材,还教材内容以科学性。

  恰当地重组教材。教师备课时不能唯书,而应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已有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头脑知识的链接、衍生?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教材是从“10÷3”和“58.6÷11”两个例子入手,我觉得如此安排教学程序不太自然,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从“25.5÷6,10÷3,58.6÷11,1.44÷1.8”这四道计算入手,先直接引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紧接着再研究无限小数,从而引出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最后重点研究循环小数。这样教学,知识脉络分明,结构清晰。

  教师要重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主体性

  1.生活性。我们的数学源自生活,教学要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生活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

  2.主体性。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组织学生在不游离文本的前提下开展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回想过去的教学,我们很多人追求的是教师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心中究竟有什么疑问不去问,却把力气用在如何设计高明的问题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去考虑,却去琢磨所谓巧妙的教法……这些做法走入了只研究教师、只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误区。反省之后我们应当重新给自己定位:教师是教育大观园里的导游,一个引导者,主角永远应该是学生。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以前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就是单一性对话。但事实不应该是那样的。

  有效提问会“引”:例如:我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提问发散了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有效提问会倾听:例如,课堂上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里的含义是任何人没有疑问都不会有所成就,“疑”和“思”是一种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上,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江泽民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让学生勇于实践,主动探索,用心体验和思索,大胆发表见解,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创设创新的机会,营造创新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才能使他们跨越模仿的阶段,走上创新之路。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还有就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可以锻炼学生的大胆尝试精神,也可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可以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大胆地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因为,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对这个问题用心和动脑筋了才会产生疑问,教师首先要给予鼓励然后耐心地给予讲解。这样的课堂气氛可以大大的提高我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如何有效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学】相关文章:

如何开展数学绘本教学04-06

如何利用绘本进行数学教学05-23

数学教学如何选绘本05-27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04-08

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教研活动07-02

如何利用物理实验进行有效教学03-13

如何开展数学教学07-02

如何有效开展初三数学教学工作04-06

数学教学如何选择有效教学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