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时间:2017-12-31 14:31:17 初中辅导 我要投稿

2016~2017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2017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16~2017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襁褓(qiǎng)狡黠(xiá) 怒不可遏(è) 辛苦恣睢(jū)

  B.脊梁(jǐ ) 亵渎(xiè) 猝不及防(cù) 成吉思汗(hán )

  C.哂笑(shěn) 桑梓(xīn ) 爱憎分明(zēng)强聒不舍(ɡuō)

  D.挑衅(xìn) 栈桥(jiàn )窥谷忘反(ɡuī) 面面厮觑(qū)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B.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

  C.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D.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签,以免重蹈覆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一气”指声气相通,志趣和性格相投合。)

  B. 等死,死国可乎?(“死国”指为国事而死。)

  C.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折断腰。表现出一代代英雄的激烈斗争和相继崛起。)

  D.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定将,一定会”的意思,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4. 下列加点词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原意的一项( ) (3分)

  A.当福楼拜激情演说完之后,佐拉就抑扬顿挫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不慌不忙)

  B.刘家两兄弟自三十年前失散后,各无音信,今天在杭州久别重逢,两人激动不已。(破镜重圆)

  C.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磨难,饱经沧桑,但我们愈挫愈勇。今天特大的地震灾难同样不能击倒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饱经风霜)

  D.见到神往已久的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他心中涌起一股不可名状的爱国激情。(莫名其妙)

  5. “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这句话的主语是()

  A.名词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6.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A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帐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C.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亲戚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气温回升的情景。

  B.人们都爱秋天,爱它的秋高气爽,爱它的云淡日丽,爱它的香飘四野。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秋天的景色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C.夜深了,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就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月光清澈、柔美的特点。

  D.老师严肃地说:“这样糟蹋粮食太不像话了,难道你不知道这些粮食来之不易吗?”

  理解: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老师在批评学生浪费粮食这种现象时的严厉的态度。

  8.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B.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是著名作家冰心深情歌颂母爱的诗句,她的《繁星》《春水》以母爱、童真、自然为主题,净化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D.经典名著《水浒》,成功地塑造了“花和尚”武松、“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人物形象,被金圣叹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二、(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3—17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9.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文中的“有人慨叹”其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号召国人找回曾有的自信力。

  B. 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

  C. 批评那些失掉自信力的人。

  D. 表明自己不再 仰人鼻息。

  10、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B、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C、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D、中国从古以来就不缺乏“脊梁”。

  11、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充分的理由是( )

  A、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B、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

  C、中国的脊梁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D、中国的脊梁有确信、不自欺,一直在前仆后继地战斗着。

  12、下列有关"中国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中三处加横线的"中国人"含义是不相同的。

  B、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着"自欺"的传统,因为"自欺" 而无法自信。

  C、评定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要看的不是状元宰相的文章,而是脚踏实地为民说话的人们。

  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论调中的"中国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13、文中加点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宰相"是指的整个统治阶级。

  B、"地底下"指的是先辈们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和思想。

  C、“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

  D、"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14. 从选文看,下面对文章的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犀利如刀。 B. 感情色彩浓。

  C. 讽刺意味强。 D. 幽远隽永。

  三、(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

  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

  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

  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

  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

  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

  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

  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 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

  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

  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

  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

  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

  听他自己去拣择。

  15、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 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时( )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说话平淡,无话可说。

  16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 一项是( )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17、“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到:‘老爷’!”,理解句中加点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于”说明封建等级观念最终还是压倒了闰土心理保留的对迅哥儿的纯洁友情,“分明”表明那叫声给“我”的感觉是刺耳的,令人心寒的。

  B、“终于”写出了闰土的态度到头来还是“恭敬”的,“分明”写出了那叫声给“我”的感觉还是清清楚楚的。

  C、“终于”说明闰土曾经犹豫了很长时间,“分明”写出了那叫声还是很清楚的。

  D、“终于”表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分明”就是清楚。

  18、对闰土“欢喜和凄凉”、“没有作声”的原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很高兴,但悲惨的生活又使他痛苦难言。

  B、悲喜参半,不知从何说起。

  C、内心矛盾纷乱,理不出头绪。

  D、老实忠厚,不善言谈,不善表达情感。

  19、对中年闰土的形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闰土受到多重的压迫,生活艰辛,但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闰土的外表,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闰土遵守封建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闰土见到“我”时虽没有很多的言语,但儿时的记忆不会忘记,两个人的心灵又融合一处。

  四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12分,每小题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吾妻之美我者”与“君美甚”中的两个“美”含义相同。

  B.“闻寡人之耳者”的“闻”是“使……听到”的意思。

  C. “皆朝于齐” 翻译时,应按“皆于齐朝”的语序来翻译。

  D.“皆以美于徐公”一句,在“以”的后面省去了“我”。

  21.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22.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停顿和翻译均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齐地方/千里。

  译文: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 今齐地/方千里。

  译文: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 今齐/地方/千里。

  译文: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 今/齐地方/千里。

  译文: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运用直言不讳的方法进谏齐王,让对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B.在处理详略方面,文章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了概括的叙述。

  C.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便于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D.威王纳谏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25.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设喻从实处着眼,虚写邹忌之“蔽”;说理从虚处着眼,实写“王之蔽甚”。

  C.本文连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令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2016~2017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相关文章:

1.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2016-2017

2.2016~2017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

3.2016~2017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人教版)

4.2016~2017上学期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有答案)

5.2016~2017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6.2016~2017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7.2016-2017上学期小班安全教案及反思

8.人教版2016-2017数学上册期末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