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18 09:59: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本节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策略

  由“问题探讨”所呈现的曾经在科学界争论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哪个是遗传物质?”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五、教学设计流程

  设疑导入 → 问题引导呈现探究 → 讨论实验结果 → 归纳总结 → 拓展延伸

  六、课堂实施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设疑提问:

  1.性状是受什么控制的?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2.染色体是由哪两种化合物组成的,作为遗传物质的应该是哪一种物质?

  3.你认为作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回答相关问题,总结遗传物质的特点:能够自我复制,结构比较稳定,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能力。

  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问题”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指导学生读教材思考:

  1.在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2.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

  讲述: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分析当时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只有4种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有20种,蛋白质的多样性很容易和生物的多样性相联系。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遗传物质认识的研究

  DNA是遗传物质的的证据I

  科学家是如何认识DNA是遗传物质的呢,让我们重温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吧。

  I、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讲述并投影两种菌落的比较;

菌落荚膜毒性R型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S型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

  2、投影细菌转化实验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菌和活的R菌混合可以导致小鼠死亡?导致小鼠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促进活的R菌转变为S菌的因素是什么?是否有可能是蛋白质?

  (3)、本实验蕴含了那些科学实验方法,能得出什么结论?

  认真观察实验的演示过程,思考回答所提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1、加热杀死的S菌能够促使活的R菌转变为活的S菌,即加热杀死的S菌中含有促使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2、这一转化因子不可能是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经过高温作用会变性失活。

  3、蕴含的实验方法有分组对照和对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

  引导学生重温科学探究历程,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学习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

  DNA 是遗传物质的的证据Ⅱ

  设疑:

  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S菌的化学成分很多,要找到转化因子,最关键的思路是什么?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来进一步探究“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你将如何设计实验?

  Ⅱ、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讲述并投影:

  

  思考:

  1、 该实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蕴含了哪些实验设计原则?

  2、 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这两种物质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展示学习成果:

  1、 控制变量原则,将多个变量分解为单个变量进行研究;对照性原则。

  2、结论:DNA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

  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DNA 是遗传物质的的证据Ⅲ

  讲述:

  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少量的蛋白质,当时仍然有学者认为是这少量的蛋白质在起作用,不愿接受DNA是转化因子的结论。这种怀疑有道理吗?

  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讲述并投影:

  1、T2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说明其结构特点、物质(元素)组成、寄生和繁殖方式,演示其侵染细菌的动态变化。

  2、投影分别用不同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思考:

  1、为什么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

  2、为什么要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如何标记?

  3、实验结果是怎样的,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上述实验运用了哪些技术手段?

  总结:以上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观察课件的演示过程,明确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DNA进入了细菌细胞内,而蛋白质外壳停留在细胞外。

  分析、讨论相关问题,展示学习成果:

  1、DNA是在亲子代之间发生连续性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采用了放射性标记技术、分离提纯技术、离心技术等技术手段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设疑: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呢?

  投影并讲述:展示几种常见的RNA病毒,由于这些病毒只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所以这类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DNA.

  总结上述探究活动,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进一步明确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课堂小结

  投影总结: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加深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

  1997年美国科学家Prusiner发现了一种新型生物──朊病毒,是一组至今没有查到任何核酸的蛋白质颗粒,它是导致疯牛病和人的克-雅氏病的`病原体。你能推测改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讨论:认识到对遗传物质的探究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新的探索欲望。

  七、教后反思

  通过对本节3个经典实验的学习,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重点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训练;由于本节实验内容较为抽象,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问题探讨”部分指出当时科学界争论的问题: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后续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在讲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时,教材通过图片加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学起来一目了然,很快理解这个实验的精髓所在,明白了要想证明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会,关键是将它们区分开,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为后续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知道D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2、能力目标:会通过实验探究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设疑法、合作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问题引入】

  引言:学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后,我们想一下,亲代把什么传递给子代呢?大家都知道:亲代把染色体遗传给了后代,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们两个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还是DNA和蛋白质都可作为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而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涵遗传信息。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但是科学是不断探索与发现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人们看到了DNA 的重要性,认为DNA也有可能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那么,到底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呢?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验。

  (一)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英,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

  S型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

  2、实验过程:

  Q1:对比1、2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Q2:针对第4组小鼠死亡,我们可以做出什么推断?

  Q3: 与第3组实验比较,第4 组多注射了什么物质?

  Q4:活的R型菌在第4组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Q5:活R型细菌为什么会转变成活S型细菌?

  经过这些问题的循循善诱,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该实验。

  学生:格里菲思的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引导分析:无毒的R型菌必然向有毒的S型转化了。不但这一代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了,还发现在死亡的小鼠体内所繁殖的后代也是有毒的,为什么会转化呢?这种转化为什么还能遗传呢?原因就是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接触时,S型菌体内必然有一种物质促使R型菌向S型菌转化→转化因子。

  3、实验结果:S型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

  请思考: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是什么,你觉得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由这个思考题引出:

  (一)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944,美,艾弗里——对S型菌进行了研究,把S型菌体内的物质提取出来,进行分离鉴定后,把它们分成了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Q1: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Q2: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Q3:该实验的成功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提取S型活细菌体内的各种成分,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学生:“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因转化而来的S型菌能将性状传递给子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简单一点讲就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学生: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教师引导:但遗憾的是,艾弗里转化实验所提取的DNA中仍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那怎样才能将蛋白质与DNA彻底分开呢?

  1952年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一种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实验。

  (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赫尔希、蔡斯)

  1、细菌(大肠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有DNA,核糖体等)

  2、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成分:DNA→C、H、O、N、P;蛋白质→C、H、O、N、S )

  现在我们对T2噬菌体已经有所了解,那请同学们去阅读教材P44—P45的内容,看赫尔希、蔡斯具体是怎么来做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个实验的,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

  Q1:科学家为什么把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

  Q2:病毒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进行实验呢?科学家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

  Q3: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什么?为什么这样标记?

  Q4:用C、H、O、N等元素标记,行不行?

  学生:T2噬菌体结构组成简单,只有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

  学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学生: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分两组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由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而P几乎都存在于DNA中,这样就可以把DNA和蛋白质分离开,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学生:不行。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N等元素,用这些元素标记,无法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3、实验过程:

  亲代噬菌体

  侵染后细菌内

  子代噬菌体

  结论

  1、35S(蛋白质)

  无35S

  无35S

  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

  2、32P(DNA)

  有32P

  有32P

  DNA进入细菌内,并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

  把这两组实验的结果综合起来看,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4、结果:DNA是遗传物质。

  设疑: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呢?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生物体内有DNA,但还有一些病毒内没有DNA,仅含有RNA和蛋白质,如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RNA→(侵染)烟草感染病毒

  蛋白质→烟草不感染病毒

  得出结论:在少数没有DNA,只有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共同总结:

  由于绝大多数生物既有DNA,也有RNA,此时DNA就充当了遗传物质;只有在没有DNA,只有RNA情况,RNA才充当遗传物质。所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果

  (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证明:“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DNA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细菌

  2.T2噬菌体

  3.实验过程

  4.结果表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整体上较完整,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的做法,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探索中求真、在求真中找到喜悦,增加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与信心。课堂气氛较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不足之处是但此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需要一定时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上课时,还得慢讲细讲,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思考时间。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12-10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12-02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教学设计12-04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教学设计12-0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学设计11-06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15篇)10-19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集锦15篇10-28

《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模板12-25

《什么是面积》优质课教学设计10-12

物流中心主要设计类型有哪些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