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百分网手机站

高考语文新增考点怎么命题

时间:2020-11-05 17:43:03 高考 我要投稿

2017高考语文新增考点怎么命题

  2017高考语文新增考点怎么命题?下面百分网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2017高考语文新增考点怎么命题

  2017年《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与要求”表述为“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取消选考,把选考改为必考,试卷结构必然会有变化,试卷的阅读量也会调整。

  (一)修订后的阅读量

  2016年三套试卷的阅读量在7600-7800字之间,根据国家考试中心济南会议的精神,2017年试卷的阅读量不超过5%,即控制在8000字以内。这意味着在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不增加阅读量的情况下,现代文阅读选文,特别是实用类和文学类阅读的选文的阅读量会减少。我们不妨进一步推论,实用类和文学类阅读的选材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纲如此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第一个变化,原来表述的“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改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一般”改为“中外”,范围更为明确,因为课标卷一直考“中国”的文章,这种变化也许包含了选材范围的扩大。

  第二个变化,明确了论述类文本的文体——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也暗含了选材范围的扩大,因为近几年的课标卷以学术论文为主。

  第三个变化是新增了一个考点“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意味着命题极有可能会降低难度,回归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本质,不再搞文字游戏,不再故意设置逻辑陷阱为难考生。

  新增考点“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会怎样命题呢?

  【例】①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比如说,中国主要朝代的创业君主中,真正由职业军人出身的只有赵匡胤。然而,赵宋王朝偏偏以对外军事作战不竞不振而著称。赵宋朝廷倾向于务实,却造就了许多或严谨或浪漫、多才多艺、长于思辨的杰出历史人物。对于当时政治局面的特性,有学者批评为君主专制独裁,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帝制阶段中“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

  ②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美国学者都若贝谈到宋神宗时期,中国的铁产量在7.5万吨到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铁产量的2.5倍到5倍。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在北宋出现的。

  【问】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以下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不管是应用科学还是在纯粹科学,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科技史料时,其主焦点往往在宋代。

  B.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C.对于当时宋朝的政治局面的特性认识,有“君主专制独裁”和 “思想最为自由”两种。

  D.宋神宗时,中国的铁产量在7.5万吨到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的2.5倍到5倍。

  【答案】C(不能作为证据证明费正清的观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变化有两处。

  一是总体要求中新增了“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

  我们思考:什么文体具备这样的特征?传记?新闻?似乎都有可能。

  二是新增了两个“理解”层级的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查的能力范围扩大。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的变化是新增了两个“理解”层级的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当然是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构成照应,但是否包含了文体的变化呢?课标卷一直考小说,但前几年的大纲卷一直考散文,并且“理解词语”和“理解句子”是必考内容。

  (六)古代诗文阅读

  新增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考点,近两年考题已经出现,命题形式不会变化。

  要特别注意的是,古典诗歌的命题形式将一道主观题改为客观题,命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一种说法是借鉴北京卷的特点,选择题两道,每道题3分,共6分,还有一道题是5分的主观题。但这种说法实质上成了三道题,而不是两道题。那么,5分的题目选择题会不会借鉴文学类文本的第(1)题以五选二的形式呈现呢?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①。

  ①散丝:密雨。

  1.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两句写了暮春时节,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联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诗人以来帆的形象来对应去帆的形象,关注来帆,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

  C.二三两联,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画面富有立体感,给人雄浑壮阔之感。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E.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从情景关系看,以乐景衬哀情。

  【参考答案】B 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D项是对诗歌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之一“烘托”的分析,能力层级为鉴赏,且最为恰当,所以给3分;B项是对第二联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理解,且正确,所以给2分;A项是对首联的分析,但关于“暮春时节”,诗中并没有体现,只能说存在可能性,因此给1分。C项将意境概括为“雄浑壮阔”显然不妥,应为“迷蒙暗淡”;E项“以乐景衬哀情”错,应为“以哀景写哀情”。

  2.请简要赏析“沾襟比散丝”这句诗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这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离别的泪水比作“散丝(雨丝)”。把沾襟的泪水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朋友之间深深的情谊和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考纲除了上述变化外,还有一些细微的调整,因不影响备考大局,所以不再赘述。根据济南会议精神,语文考试内容会有一些改革举措,包括扩大素材选取范围,加入图、表等元素丰富文本呈现形式,研发论证使用新题型,探索考查更高层级思维能力的方式,引导对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等。

  提示:备考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研究考纲,吃透考纲,还要注意正式出版的《考试大纲》的“题目示例”中出现的新题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踏实备考。

【2017高考语文新增考点怎么命题】相关文章:

1.2017年福建厦门中考将新增4个考点

2.2017高考语文最常见的易错考点23个

3.2017年贵州高考语文考点练习题及答案

4.2017年专升本语文重点考点

5.天津卷2017年高考命题有关问答

6.2017上海高考6门等级考试命题要求

7.上海市2017年春季高考命题改革

8.2017成人高考语文作文怎么审题

9.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日出》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