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围绕“语文核心素养”

时间:2022-11-18 01:17:31 高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围绕“语文核心素养”

  2016年10月,“语文核心素养”正式亮相于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发展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势必会围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进行考查。下面结合近两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来探究语文核心素养对高考作文命题带来的影响。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2017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围绕“语文核心素养”

  一、从题型来看,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导,任务驱动型命题成新宠

  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基本上是独步天下。而新材料作文材料呈现的形式多样:有文字材料的(如2016年山东卷),也有漫画材料的(如2016年全国卷Ⅰ);还有“材料+直陈话题”式的(如2016年天津卷),还有“材料+隐含话题”式的(如2016年全国卷Ⅲ)。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之后只要抓住材料中的某一个角度来写即可,便于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地立意、发散思维,有利于考查思维能力。

  2015年高考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因角度过多而导致宿构与套作的问题,改变作文“假大空”的伪说理弊端,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与对象感,引导语言表达走向互利性的公众说理,命题者又在材料后面增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将考生置身于具体可感的写作情境中。可以说,良好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既可考查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也考查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水平。

  与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其显著变化就是在作文要求中添加了任务型指令——“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条指令告诉考生文章的体裁只能选择评论类。“思考、权衡与选择”体现了命题专家良苦用心——“思考、权衡和选择”的过程,就是考生内心与风采人物对话的过程,也是其自我省察、认同的过程。考生先要就“当代风采人物”的概念确立自己的选择标准,然后再思考大李、老王、小刘之间的差异。在对“当代风采人物”的理解以及在对人物与时代关系的考量中,完成对自己的价值选择与确定。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真实情境中具有思辨性质的时鲜材料,要求考生在比较中选择,在争鸣的观点中争锋。如果换成新材料作文,这则材料的任务型指令一般会换成“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的表述,这样,材料中任意一条如果单独当作典型材料就显得非常浅白,而且价值立场已进行了预设,不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任务驱动型作文”更强调考生审辩思维的训练与理性表达的能力。

  二、从体裁上来看,文体要求更明确,论述类文章或成主流

  前些年,话题作文盛行,再加上命题时“文体不限”的自由,于是夹叙夹议,叙议自由的“文化类作文”盛行,很多学生疏于客观、理性地思考与表达,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文体不限”的限定,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近两年命题中的“文体不限”逐渐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明确文体”,有的甚至强调“文体特征鲜明”。另外,除了个别省份有标明“记叙文”“书信体”的要求外,绝大部分省份虽然对文体没有其他具体要求,但审读完所提供的材料,你会发现大多数题目适宜选择“议论文”,2016年浙江卷甚至出现了“写一篇论述类文章”的文体要求。综观全国各地的作文题型,鼓励考生进行有所选择的理性评论已成主流,这种有利于避开模式化写作、考查学生的思辨性的“评论文”将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文体,这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其他文体的把握就可偏废)。

  三、从命题导向上看,更倾向理性化,重视思辨能力考查

  作文命题倾向理性,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审辩式思维、批判性思维,这是近年高考作文题大趋势。一些课改专家亦提出要在高考的舞台上让抒情的成分少一些,让理性地说理再多一些。

  那么,怎样的高考作文题能较好地测试出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一般来说,是非界线越模糊,解答路径越多样,价值倾向越多元且越不确定的文题,检测效果相对越好。2014年上海卷一个关于“自由”的命题是这样的: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巧合的是,同年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也与“自由”有关: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两相比较,会发现上海卷的导向很明确,而法国卷隐去导向:你可以谈拥有选择权就意味着自由,也可以谈拥有选择权反而因为无从选择失去自由……法国题目没预设主题,没预设思辨的路径,相当开放,作文题尊重差异,给考生预留了争议、论辩,深入探究的思维空间,便于考生在思想的原野驰骋,可以检测出考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思辨”的追求上,2015年的福建卷得到了好评。命题由三句话构成:(1)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2)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3)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三句话构成了逐层深入的关系,后一句对前一句进行了含蓄地解释,分别阐明了路的属性、错路的价值以及人对路的决定性作用。这道题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将彼此相关联但维度与层次不同的问题组合在一起,使思辨既可横向拓展又可纵向深入。

  四、在作文取材上,更凸显文化性,考查文化积淀是趋势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今年高考考纲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的内容。语文学科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作文中加大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是一种必然趋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塑造有精湛的思想、独立的精神个体;贴近学生的文化生活,关注时代变迁,观照学生的精神成长,深度体验和参与现实生活,这是今后高考作文选材的主旋律。近年来,这种选材倾向越来越明显,例如2016年北京卷的“神奇的书签”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2016年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都选择了与营造书香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相扣合的文化生活入题。充分关注了考生感受,选用了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契合度高的社会现象来命题。高考作文命题指向学生的阅读素养,这对培育良好的读书氛围,培植书香人口,传承优秀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引导考生发展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的思维品质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促进考生形成批判思维能力,在鉴赏美、创造美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终极追求。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7高考作文预测:以“宽恕”为主题

2.2017年高考作文题预测:莫让网红“红透”互联网

3.2017高考作文素材:中国女排的自信力量

4.2017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围绕“语文核心素养”

5.2017高考作文素材:中秋节古诗词100首

6.2017年高考作文大猜想:十四年抗战

7.2017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朗读者》中50句经典话语

8.2017高考作文大猜想:共享单车

9.2017高考作文预测与范文:放下手机,让亲情常在

10.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春节习俗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相关文章:

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02-05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07-26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8-17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06-20

成人高考语文作文审题方法11-03

高考语文复习教学计划02-24

湖南高考语文基础习题及答案07-31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清单05-11

2023年高考英语核心词汇07-22

高考语文作文怎么写才能得高分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