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方法

时间:2022-10-10 10:33:31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方法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方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它将在小学时期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学道德品质开始形成的关键期,良好的早期品德教育对提高儿童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对儿童实施德育将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前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智商的发展。往往忽视了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孩子不能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开展道德品质教育这将是小学教育领域中不断探求的课题,我认为培养儿童良好品德行为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动的教育形式,萌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随着时代的需要和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作为小学教师萌发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的情感是责无旁贷的。然而,思想上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成功,良好的愿望只能通过优化的教育形式才能实现。以往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时,大道理多于形象思维,其中又附加了很多成人的观念,看上去似乎逻辑思维性很强,计划很周密但往往事倍功半。为了萌发儿童爱祖国的情感,我校坚持在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在升旗前对孩子们讲:“我们是中国人,要热爱国旗,尊敬国旗,升国旗时要立正,眼睛注视着国旗徐徐升起。”当国歌奏响时,孩子们立正站好,表情严肃、庄重,目视国旗冉冉升起,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孩子们那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参加升旗活动是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事情。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懂得国旗是革命先烈为了保卫祖国用鲜血染红的,他们为国旗增添了光彩,所以我们从小有爱护、保卫国旗,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争光。

  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教育。在祖国妈妈生日那天,让儿童自己动手为祖国妈妈制作一件礼物、在绘画壁上画一幅献给祖国妈妈的画,进一步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通过生动形象的手段,如:通过讲故事、童谣、歌曲、录像等形式,来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实践,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不要给儿童讲怎样爱祖国的大道理,他们听不懂而要从小环节入手循循善诱,逐步深入,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镜子效应和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情感品质。

  1、“镜子效应”有利于增强儿童自信。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是一个整体素质形成的前提,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基础。那么培养儿童树立自信心,是萌发儿童最基本的情感品质。针对我校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的现象,我校在每天早晨儿童来学校播放晨间信号音乐,并配上问候的话语,使儿童在上学时就感到亲切。还在每班门前镶一面镜子,孩子们到班级后,老师会主动热情地与他们问候,并让他们在镜子前看看自己的模样,哭的样子很难看,如果笑一笑,那么镜子里就会出现一个快乐宝宝,往往这时哭的孩子会破滴为笑,在老师的引导下与父母道别。在镜子效应的影响下,孩子们渐渐地来校不哭了,每天来校时都跑到镜子前照一照自己的模样,还能主动使用“早上好”“爸爸、妈妈再见”等礼貌用语。而有的儿童做什么事情都很胆怯,于是老师把他领到镜子面前,让他照照镜子唱唱歌,讲故事,渐渐地儿童感到原来我也能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儿童增强了自信,敢于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了。事实证明,“镜子”作为特殊的信息载体,直接影响儿童了行为,增强儿童的自信,使儿童树立了基本的情感素质。

  2、教师的言行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在很多人眼里,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体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年龄小好模仿,教师就在这方面为孩子树立了榜样,用爱的力量感染教育儿童。开展了“老师赛妈妈”,“我是好孩子,老师喜欢我”“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等等一系列活动。在教师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在教师爱的滋润下,多数儿童都能主动与他人友好交往、礼貌待人,懂得尊重他人。儿童良好品德的雏形是在教师的言行影响下萌发,是在学校爱的气氛中起步。

  三、创设劳动环境,让儿童在劳动中体验快乐。

  学习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由于在不同环境影响下,很多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很少知道成人劳动的辛苦,体味劳动带来的快乐。我国有句古谚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为此,我校在培养儿童爱劳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往在学校里教育观念很保守,从不让儿童参与劳动,总是瞻前顾后,制约了儿童的发展。在新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教育人员懂得了爱劳动不但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同时对儿童意志,陶冶儿童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们渴望参与劳动,但苦与成人没有为儿童创设这种环境。于是我校通过各种形式,为儿童创设劳动环境,把孩子们劳动的愿望转变为实践。培养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在儿童吃三餐时,小的孩子每天两个值日生,为其他小朋友发筷子、摆饭菜碗;大的孩子轮流值日,每天整理图书角、管理自然角、照顾小动物、还与老师们一道去种植园除草,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学校新到一批儿童睡垫,原来的旧睡垫就要更换入库,然而每班四五十个睡垫,就是老师抱也要抱上八九趟,为什么不让小朋友来帮忙,于是大的儿童每人抱一个卷好的睡垫送到库房,而且还帮小朋友的运了睡垫。通过劳动,让儿童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萌发了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四、树立关心他人的情感,增强儿童关心他人的意识。

  据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儿童关心父母、关心他人的意识淡薄。教育界人士呼吁着力培养儿童关心人、帮助人的意识。让孩子学会关心人,一个腿有残疾的孩子,摔倒在污水中,其他的孩子不但不伸手帮助,反而哄堂大笑。现在的孩子只知道让别人关心,自己却不善于关心别人,缺乏关心别人的意识,这不但是教育的忧患,也是社会性的忧患。我们不乏溯其根源,很大程度来源于成人的表现,儿童的模范。例如: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问路求援,成人往往会说:“不能帮助,他是骗子。”有人摔倒了,成人往往会说:“别扶他,多脏呀!”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对周围的人与事都漠不关心。其次是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我校教师在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方面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模范偶像。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经常不小心跌倒,老师马上跑过去扶起他,帮助揉揉摔疼的地方,并鼓励他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当小朋友生病喂药时,老师总要抱一抱、亲一亲,让孩子感觉像在家里、在父母身旁一样。有时由于天气突然变冷,老师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小朋友穿上等等。这种关心他人的行为对儿童产生了影响,使儿童逐渐学会了爱别人,关心别人的良好品德,儿童逐渐懂得了关心、帮助别人的人就是一个好的孩子。

  由此,在集体中儿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良好风气也逐渐形成。再次,儿童把看到的、听到的、模仿到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关心帮助自己的父母、老师、伙伴开始,然后去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

  实践证明,对儿童进行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把德育工作寓于游戏之中、寓于教育活动之中、寓于丰富生活之中,使儿童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和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初步的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西北地区在经济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教育也不能落后,紧跟时代教育的步伐正在崛起。在经济各生活方式的变化下,社会、学校、家庭会对学前儿童品德养成的发展有没有发生改变或者想法呢?我们说,学前期是孩子品德养成的非常时期,同时,它也是品德养成的启蒙时期和个人品德形成的奠定时期。在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幼儿园为例,我们进行探索并提出建议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发展。

  一、当下学前儿童品德养成的现状分析

  学前儿童在整个教育身心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既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就,同时也突出了它所存在的隐患问题。我们要肯定也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学前儿童品德养成的重要成就

  1.教育意识增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的养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老师和父母都对学前儿童的品德素养十分关注,不断地交给孩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便于促进美好品德的形成。社会上,教育部以及各界教育人士都在大力提倡品德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事业和教育娱乐活动,重在培养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够更容易适应外界环境。2.教育的方式民主教师的教育方式对于学前儿童品德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社会的引导下,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不关注儿童的内心想法到关心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不再是简单的带着孩子出去玩耍,做游戏。通过一件小事或者一个现象教育孩子们品德的重要性,回去也是给父母做一个小榜样,父母也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有礼貌和道德。同时,孩子也觉得这是很值得去做的事情,经过生活的磨练会让他们在品德形成的认识上更清晰,有利于自身良好品德的塑造。3.文化素质提高在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影响,父母也会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培养优秀的品德。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也比较懂事,尊敬老师,爱护小朋友,与小朋友一起愉快地玩耍,生活的自理能力也得到很明显的提高。老师教育起来也相对容易,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生活方式,提升品德培养的进程。

  (二)学前儿童品德形成存在的问题

  1.教育环境合力不足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教育环境的发展前途。社会的风气形成会驱使人们去做一些是否有益的事情,要想给学前儿童一个温暖又和谐的生活环境,教育的环境是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糟糕的教育环境就会阻碍儿童品德的养成,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优雅的环境去培育儿童品德素养。2.教育方式陈旧培育孩子品德途径有很多,我们可以才采取很多种方法。但是如果是太陈旧的方式去培育儿童,那么儿童迟早会对其产生厌恶想法。不仅仅是带着孩子们做一些手工艺、画画、唱歌、跳舞,而是让这些学前儿童认识一些更新鲜的事物,做一些更具有生活气息,回归自然世界的事情。3.教育内容偏颇由于教师主体能力的不足,会浅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学前儿童锁要教育的大纲与内容以及要求也不是非常具体深刻认知。所以要在教师的学位聘用要就要很高的要求,因为学前儿童时期的发展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看似很简单,其实很复杂,充满着挑战性。学前儿童内心充满着好奇心,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老师和父母有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会强化学前儿童的品德养成。4.不科学的家庭教育社会发展的变化会引起家庭教育的客体——孩子的发展。快速的经济发展下,父母们可能更忙于奔波自己的工作,而是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他们认为只是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健康就可以了,经验也是借鉴社会或者是他人的想法,没有自己的观点,也是无从下手,教育方式很不合理、不科学。

  二、学前儿童品德养成的教育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我们的教育主体——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去浇灌花园里的花朵,而这个园丁就要需要拥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会影响学前儿童品德的养成。学前儿童品德发展是在教师的行为引导的,引导错误,品德形成也就会朝着不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为了学前儿童品德的良好形成一定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创设教育环境

  真正的教育要帮助儿童生命的成长,关爱儿童本身,创造一个合适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前儿童更好的养成很好地品德素养。在优雅舒适的环境影响下,比如父母的以身作则、教师的关爱、小朋友之间和谐相处等等,正确引导学前儿童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自主地进行道德判断。

  (三)学会运用一些教育方法

  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教师必须拥有一颗爱心,进行爱的教育,以爱的智慧去教育学前儿童,解放儿童的本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教师和父母都要对儿童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察与发现。如果儿童做的事情是对的,那么教师或者父母就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或者奖励;如果是错的,也不要对儿童进行打骂。这不仅是对身体上的一种惩罚,更是对心理上抹不去的伤害。友好对待小朋友,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也会爱护周边的公共事物。

【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方法】相关文章: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方法03-29

培养儿童良好睡眠的教案03-22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是哪些10-28

儿童智能培养的方法04-21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04-13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10-10

培养幼儿良好用餐习惯的方法10-20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方法05-11

寒假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