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堂教案实录与赏析

时间:2022-11-23 15:38:06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月光曲》课堂教案实录与赏析

  说到对话,一些教师更多地只想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交往,这个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的心灵,这种对话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这种对话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月光曲》课堂教案实录与赏析

  现以《月光曲》教学为例,来铨释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眷注期待:对话在期待中酝酿】

  师: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想知道老师读了几遍吗?我反反复复地读、如痴如醉地读,读了整整20遍。读着读着,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情绪,像潮水般喷薄而出。我写下了一首诗,想听吗?

  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背景音乐《月光曲》)好,大诗人朗诵给你们听(深情地)。

  月光中的女孩,

  你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

  遍地的荆棘划破了你的双脚,

  重重的迷雾遮盖了你的双眼,

  只有音乐淌入了你的心河。

  贝多芬是接你回去的天使,

  指间流淌的音乐化作月光下圣洁的云彩。

  托着你薄薄的身躯慢慢飘升,

  你洁白的羽翼轻轻扇动,

  回到了温暖花开的天堂

  师:听着,想着或许你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想诉,但难以用言语表达。我知道美丽需要等待,期待你精彩的言说。

  生:这诗描绘的图画很美,真的好像在天堂一样。

  生:图画里,月光中的女孩在音乐里翩翩起舞,显得楚楚动人。

  师:说得也很美。同学们,你们会写诗吗?

  生:(摇头)不会。

  师:写诗并不难,老师写这首诗,灵感来自于课文,激情也来自于课文。大家多读课文,也能写诗,而且写起来会比我更精彩。因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今天,咱们一群小诗人,再加上我这个大诗人(我不谦虚了),定能营造一个诗意流淌的课堂。

  师:大家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月光女孩就是──

  生:(齐)盲姑娘。

  师:贝多芬指尖流淌的音乐就是──

  生:(齐)《月光曲》。

  师:学习从疑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看着盲姑娘,听着《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月光曲》是怎样的?

  生: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月光曲》?

  生:《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月光曲》课始,教师以潜心会文后从心中喷薄而出的诗──《月光中的女孩》引领激趣,匠心独运激发学生读文作诗的欲望。然而话锋一转,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进而生疑。这一过程,教师创设和利用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主体对话。这种对话是学生在教师催化下对文本的渴读,是教师点化下的主动建构,更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有效生成。

  【返回倾听:对话在倾听中生成】

  师:这是一首怎样的《月光曲》?

  生:优美、悦耳的《月光曲》。

  生:舒缓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生:我是从这段话中读懂的──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

  生: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

  师:哦,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读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优美的?

  生:从微波粼粼、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些词感受到。

  生:还有水天相接、洒满了银光。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份美的享受带给大家吗?

  师:同学们,皮鞋匠的想象在音乐中飞翔,《月光曲》就化作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我们也来联想,默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个画面?

  生:第一个画面:月亮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照亮了海面。

  师:(课件出示:海上明月初升图)请看,天高云淡,月亮初升,粼粼银光,洒遍海面,这一切多么幽雅宁静,让我们柔柔地读,缓缓地读。

  师:第二个画面呢?

  生:月亮升起来了,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课件出示:月亮穿行)月华似水,云如轻纱,这一切多么轻盈飘逸,想一想该怎么读?请女同学读。

  师:第三个画面呢?

  生: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课件出示:月下海啸图)风起云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切又是那么雄伟壮丽,想一想该怎么读。酝酿一下感情,来,请男同学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走进音画时尚,配乐朗读这段话。你们推荐一位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

  (生推荐一女生。)

  师:同学们一致推荐你,朗读高手,来,请你读一读。

  师:(模仿盲姑娘的语气)听,读得多流利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著名的播音员吧?

  (众笑。)

  师:让我们大家通过朗读来感受这份美丽。

  师:这美妙的音乐如同天籁,我们也身临其境,欣赏到了月光、大海的美景。

  师:这么美妙的音乐,贝多芬是献给谁的?

  生:盲姑娘。

  师:盲姑娘是他的亲人吗?

  生:不是。

  师:是他的朋友吗?

  生:也不是。

  师:对他来说,是一位陌生的盲姑娘。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为一位素未谋面的盲姑娘创作了一首旷世名曲,盲姑娘的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这是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下面,让我们走进盲姑娘。

  【赏析】

  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与言说两个侧面。倾听既是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包括倾听自已(读者)的言说,作品的意义便产生于两种言说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倾听它包含阅读文本和从文本中获得自已(读者)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绝非学生被动地听别人读课文。所以,以对话为指归的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没有文本,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便无从建构,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观点看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版《月光曲》的优美,其实是一个倾听(阅读)文本与言说理解的融合过程。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这是倾听后的领悟,也是倾听后的理解;默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个画面?三个画面的呈现,更是返回倾听(阅读)后的感悟和想象。教学中,学生对《月光曲》的倾听与言说,还始终伴随着教师有价值的引导,使得对话不断地生成并有效在向纵深推进。

  【珍视言说:对话在言说中深入】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把写盲姑娘的句子划下来,品品、议议,这是怎样一位盲姑娘?

  师:汇报的同学先读划下来的句子,再说说你读懂了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生: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她很想把这首曲子学会,很想听贝多芬怎么弹,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盲姑娘是个很爱音乐的人。

  生:我找的是这句话,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觉得这个盲姑娘很懂事,她让哥哥不要难过。

  师:她真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因为,前面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你能联系前面的句子来学习,真行!

  出示:

  盲姑娘( )地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

  生:羡慕地说。

  生:渴望地说。

  生:难过地说。

  师:盲姑娘把梦寐以求的愿望化作了淡淡的四个字随便说说,为的是让哥哥不要难过。多么善良、多么懂事的姑娘。这样的姑娘真让人敬佩啊!

  生:我找的是这句话,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我觉得这个姑娘真可怜,她很漂亮,可惜眼睛瞎了。

  师:重重的迷雾遮盖了她的眼睛,只有音乐淌入她的心河。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上帝对谁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他打开一扇窗。。这样的姑娘让人又爱又怜啊!

  生:我觉得她很贫穷的,他们家住的是茅屋,点的是蜡烛,钢琴是旧的,还连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

  师:她是贫穷的,但她也是富有的,因为她心中有音乐。

  生:我找到了这句话: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眼睛看不到,但她听得出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我觉得她很厉害。

  师:可见她不仅仅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而且──

  生:很懂音乐。

  师:音乐让她心明眼亮,一听便知是贝多芬,贝多芬茅屋遇知音,这样的姑娘让人感动。

  师:而此时此刻,盲姑娘的心十分──

  生:激动!

  师:你怎么感受到的?

  生:她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用了两个多。

  生:还用了两个!。

  师:真细心,你从标点中也读懂了她的感动。

  生:还有她说话的时候,用了两个您,也说明她很激动,她说话也疙疙瘩瘩了。

  师:对盲姑娘来说,能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已是一种奢望,现在贝多芬竟然在亲自为她演奏,这是她做梦也不敢想的,所以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

  生:(齐)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赏析】

  上述所知,倾听包含阅读文本和从文本中获得自已(读者)理解,这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那么言说是什么?阅读行为产生便是言说。这里既有文本作者对读者的言说,又有读者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言说,这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此对话之中,文本既是对话存在的前提条件,又是对话形成的资源和凭借。从这个角度审视课堂,教师让学生用心倾听(阅读)文字版的《月光曲》,品味语言,想象画面,领悟其中的美丽后,通过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为一位素未谋面的盲姑娘创作了一首旷世名曲,盲姑娘的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这个问题承上启下,价值引领,走进盲姑娘。既倾听文本作者对盲姑娘的言解,又融入自已的思维、思想、情感,言说发自肺腑的感受、理解和发现。这一言说(对话)的过程,既是一个真情眷注文本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真情聆听文本(作者)心声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引导下学生主体真情流淌的过程。

  【直面心灵:对话在感动中超越】

  师:同学们,我们走近盲姑娘,才真正地了解了她。她就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在淡淡的月光中,闪现着圣洁的光芒。她的善良、贫穷、可怜、爱音乐、懂音乐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也深深打动了贝多芬的心,所以──

  生:所以,贝多芬为盲姑娘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师:(播放《月光曲》)让我们再次聆听这来自心灵的音乐。

  师:(配乐叙述)《月光曲》为盲姑娘而静静流淌,盲姑娘的心在《月光曲》中轻轻飘升,她仿佛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生:深情地配乐朗读这段话。

  师:音乐是奇妙的语言,音乐是心灵的对话,贝多芬仅仅是在告诉她景色很美吗?下节课,我们将走近贝多芬,去感受音乐家的情怀。

  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在优美的音乐中,让我们轻轻走近《月光中的女孩》。

  【赏析】

  些时的对话,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和言说,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以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在这样的对话场景里,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这里,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创生着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然和开放。

【《月光曲》课堂教案实录与赏析】相关文章:

《月光曲》语文课堂教学实录01-26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04-05

课堂实录08-04

《咬文嚼字》课堂实录03-05

《风》课堂实录02-28

《山雨》课堂实录03-02

《信任》的课堂实录02-27

假如的课堂实录02-27

散步课堂实录12-18

背影课堂实录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