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龄前儿童计算能力

时间:2022-10-12 14:07:34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学龄前儿童计算能力

  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培养学龄前儿童计算能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幼儿加、减计算能力的发展

  研究表明,幼儿的加、减计算能力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实物操作阶段(3~4岁)

  三岁多的幼儿开始进入加、减法的实物操作阶段。这时约有半数幼儿能够进行5以内加、减法的实物操作,极少数幼儿还能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实物操作。有些幼儿能够正确地进行操作,但是说错了得数。另外,有些幼儿由于数实物的能力还很差,操作还有困难。有一部分幼儿能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即“添上是加,拿走是减”。多数幼儿能数实物并说出计数的结果,而且有些幼儿不仅能口头回答得数,同时也能用手指表示得数。

  2.半具体、半抽象阶段(4~6岁)

  这一阶段幼儿计算能力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完全掌握了5以内加、减法的实物操作,大多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的实物操作。通过实物操作,大多数幼儿初步理解了加、减法运算的含义。

  (2)能进行一些抽象数目的加、减计算,但一般离不开具体的实物操作,大量出现扳手指的现象。同三岁多的幼儿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甚至有些幼儿开始能把实物计算的方法应用于抽象数目的计算中去。

  (3)口头解答加、减法应用题能力有较大发展。四五岁的幼儿绝大多数能口头解答5以内加、减法应用题,一半左右能口头解答10以内加、减法应用题。这与幼儿掌握了实物计算加、减法有密切的关系,幼儿通过大量的实物计算活动,一方面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另一方面逐步学会了实物(特别是手指)计算的方法,从而为口头解答加、减法应用题创造了条件。测试结果表明,这个阶段的幼儿口头解答5以内加、减法应用题,正确率都高于相应范围内的抽象数目的计算,有些幼儿做得还比较熟练。

  3.抽象数的加减计算阶段(6~7岁)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加、减计算能力有较快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绝大多数儿童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多数能做10以内加、减法,少数能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甚至能做100以内比较容易的加、减法计算。

  (2)依靠实物计算有所减少。特别是5以内的加、减法,大多数儿童能够不费力气地回答得数,还需用手指计算的儿童不到25%,这同四五岁幼儿相比已显著减少。10以内的加、减法,特别是一些数目较大的计算,仍有约半数的儿童要用手指计算。至于20以内的加、减法,还有少量儿童不会用手指计算。

  (3)有些儿童能够部分地或完全摆脱实物计算,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

  以上这些推想方法,一定程度上具有逻辑运算的性质。只是在儿童的头脑中还是直观的、具体的,没有形成抽象概括,但是无疑为以后的抽象概括学习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幼儿乘、除计算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乘、除计算能力的发展与加、减计算能力的发展不同,一般是在非教学影响下自发发展起来的,起始点较晚,发展的速度也较慢。

  测试结果表明,能够用非乘、除计算方法口头解答乘、除法应用题的幼儿,最早始于四岁半左右。四岁半以下的幼儿都不理解题意,很少能作出反应。四岁半以上至五岁多的幼儿一般都有反应,但是多数回答是错误的,能正确算出结果的约占30%左右。四五岁幼儿在进行计算时,同做加、减法类似,大多数依靠实物,主要是看手指。虽言语表达不确切,但从他的操作过程看,思路是很清楚的。六岁多的幼儿做乘、除法应用题时,能正确算出结果的可达半数左右,需要凭借实物操作的有所减少,开始进行抽象思考。

  三、对发展幼儿计算能力的几点看法

  从上面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学龄前儿童计算能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下面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幼儿计算能力,谈一点个人看法。

  1.幼儿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不宜要求过高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属于预备教育的性质,计算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要在这一基本前提下,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教给他们一些极初步的、简易的计算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过多过高,否则不利于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计算教学的顺序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顺序

  教授幼儿计算知识,对于顺序问题,过去往往带有盲目性。例如,有一些家长一开始就教幼儿抽象数目的加、减计算,有些幼儿园则基本按照教小学生的顺序来教幼儿计算,这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幼儿加、减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从实物操作过渡到半具体半抽象再过渡到抽象数目的加、减计算的过程。因此加、减计算的教学应基本符合这一发展顺序。同时,也要像教幼儿认数那样,适当分散教学,循序前进,逐步扩展和提高。

  《如何培养学龄前儿童计算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教学方法也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计算教学具有初步启蒙性质,同时,具有培养幼儿计算兴趣并为上小学做初步准备的功能。要达到这一目的,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首先,要通过各种游戏和有趣的活动进行计算的教学,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到初步的计算知识,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趣。其次,教学时选用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此外,在游戏、操作等活动中要注意启发幼儿进行思考,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学到初步计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初步的发展。

  总之,只有掌握幼儿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增强他们的计算能力,才能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一切要依靠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

  怎样帮助孩子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2、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3、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师要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印发一本口算册,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培养数学兴趣

  课堂教学讲究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木,一旦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被确立,就应当有一个最适合本节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课堂上、时间安排上以及传授知识的先后顺序上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要求教师了解大纲,吃透教材,熟练无误地进行教学。在整堂课的教学上,教师就像一个导演,把课堂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好,同时注意突如其来的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发展阶段,常常会出现各种过失行为,教师应学会表扬性提醒或“柔声细语的批评”,帮助纠正,切不可指责、挖苦、呵斥,使儿童心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力争做到语言准确、简练、幽默,传授知识正确,由浅入深,例题选得精当,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吸引学生全神贯,主地听讲,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坚持鼓励,循循善诱。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好的发言、争辩、质疑、解法可用鼓掌、赠红花(五角星),或采用热情表扬的方法予以褒奖。通过这些手段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起点,是一切智慧的基础,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喜欢问这问那,教师也有可能被问得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可能会显得很尴尬,在这种状况下,千万不能显得不耐烦,或是用一句“不知道”来搪塞学生。这样的话,会使许多的发明创造有可能就此夭折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有十足的耐心,有不厌其烦的良好的性格,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把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过早地束缚起来。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个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含有丰富情感世界的天然混合体,是具有认识和情感两种素质教育因素的基础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特别是数学课。如果上不好,就显得较抽象,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故事引发、图片观察、活动体验等多种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思维开始,创设情境和问题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例如,我在教授《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一节时,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长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能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则无法计算。我出示两个方格图,给出条件(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计算为半格),将两个图形都移到方格图上,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找出两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数学发散思维

  用数形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何谓散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

  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②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

  ③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④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⑤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以形辅数,可以使一些看似难以人手的数学问题,借助图形的直观性,找出解题捷径,使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加强数形结合教学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在直觉中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利用它解决问题,真正达到以代数(几何)之石,攻几何(代数)之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在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学生刚一踏进高中校门的时候,上的第一课就是:"谁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这一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

  其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是什么涵义,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可以问该公式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以上的问题,进一步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龄前儿童计算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小朋友的计算能力11-23

如何培养幼儿的计算能力教学反思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10-30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09-07

如何培养感悟能力05-02

如何培养创业能力12-20

提问能力如何培养11-23

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