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业能力

时间:2022-12-20 19:06:41 创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何培养创业能力,希望能帮到大家!

  如何培养创业能力1

  加强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伴随着知识经济的降临而萌发的创业教育,正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而且已经延伸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社会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一个人要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除了本身具有渊博的学识之处,还应具备创业精神。处于职业教育前线的教师,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创业意识,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职校生绝大多数自信心不足,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容易自暴自弃,学习不认真。新生进校后,要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想法,对症下药,例如:可请一些从职校毕业出去的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给他们谈创业中的.艰辛和快乐。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他们并不比别人差,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2、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不仅是一种学问,而且是一种艺术。技校学生与人难处,脾气急躁,容易发火,这对于创业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在创业的艰苦过程中,如果没有朋友的支持,一个人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平时在班主任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扎实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当今社会,人员素质高低不一,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较强的管理水平是绝对行不通的。从一些知名的企业来看,没有一家不是在管理上非常严格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要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平时应加大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让学生轮流当班干部;或鼓励他们参加校学生会等各种学生团体;或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管理能力。学生只有具备非常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才能树立起自信;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4、培养学生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有很多人不能正确对待。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工作中稍稍遭受挫折,就一蹶不振。要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绝不言败的毅力,敢于面对困难,在困难中求生存,在困难中求发展。教师平时要多向学生讲一些经过艰辛劳动才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要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找准失败的原因,为今后顺利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培养学生的机遇意识。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是有些学生不善于把握机会。因此,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且还要从平时的观察中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一位名人曾说过:在汽车上、在厕所中、在商场、在街上等地方,时刻都会给我们带来商机。哪怕是别人的一句无意的话,都会给我们的创业以灵感。纵观近几十年来我国及各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大多数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具有坚强的毅力、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和洞察商机的能力。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所创新,不但要有较高的学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敢于吃苦,随时随地洞察身边的商机。

  二、尝试建立创业园区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指出:“在市场经济中,‘双向选择’

  只是就业的一种模式,真正有作为的毕业生,应当无所依赖地投入劳动市场,自己创业,开辟高新技术的新领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未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应只是已有知识的掌握者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者、竞争者,更应成为新知识、新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职业学校除了重视学生成才相关的一切素质和技能教育外,更要突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的牵头下建立一个学生创业园区,让学生在校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自主创业活动,培养创业能力。

  1、创业园区是培养在校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创业园区从事生产经营实习活动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为了盈利。

  2、创业园区要对所有学生平等开放,尽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但从学生专业能力形成和园区容纳能力考虑,进入创业园区的应为二、三年级学生。学生毕业后必须离开园区。学生进入园区创业经营实习必须向管委会提交书面申请和项目可行性报告,经管委会审批后方可进入园区从事生产经营实习活动。

  3、创业园区要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条件,使学生不必投入太大的资金就能开业,且投资回收期也很短,不必考虑固定资产转让等问题。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照样缴纳管理费(不缴房租)和水电费,学校不能无限地提供经营条件。

  4、学生进入创业园区必须从事与本人专业有关的工作,如家电维修、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电子商务、汽车摩托车的修理、服装的设计与制作、餐饮、零售等。这样可以将将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创业园区经营实习项目由学生自主确定,学生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得转让给家长或他人经营。学生在创业园区的经营实习活动必须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不能影响正常课业学习。

  三、积极开展创业训练

  2、商务沟通与交流。讲授商务工作中必备的交流与沟通技巧,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在社会上交往所必须的一些知识,如人际交往,正式文函的书写。

  3、创业实务训练。 讲授创业者素质要求、创业前期准备、创业步骤、市场机遇的把握、创业前的市场调查、工商注册程序等多方面内容,主要强调可实际操作性。

  5、拓展训练,聘请专业的拓展训练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拓展训练,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及良好的合作精神。

  6、创业市场调查,学习对目标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等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进行对创业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当然,搭建好创业的平台,实施创业教育,还须与学生家长、与社会进行做好沟通交流。因为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几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让学生创业有门,创业有路,创业有成,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才能不断真正实施创业教育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加光明。

  如何培养创业能力2

  面对当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似乎越来越注重文凭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所谓的技能或许是一技之长,或许就是人们口中的“铁饭碗”,但是现代的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不具备所谓的专业知识。我们不会什么过人的一技之长,更多的倾向应该是对大量证书与学位的追求。

  而相对现代经济发展而言,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明显是跟不上社会的节奏的。所谓的理论知识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是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面对当今就业的不同方面的观点,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

  那么,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该如何提高我们的自主创业能力呢?

  1、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高校培养模式,既要有基础研究与基础教育的“务虚”型人才,又要有直接面向市场创造价值的“务实”型人才,二者缺一不可。但总体衡量,当今高校专业设置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残留下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个别专业社会生存空间狭小且需求量小,并没有针对市场经济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对意识形态领域以及与市场经济间接对接的相应专业,应该采取缩小招生规模、隔年招生予以专业整合。这样既能避免“结构性失业”之症结,又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会成本。

  2、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实行一种“精英式”培养模式,广大的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个隐形的心理契约惯性,也就是自己是“天之骄子”,毕业后将从事较为优越的职业平台。这种心理契约的产生源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尚不健全,仅能满足少数人,高考作为一种公平有力的选拔机制,起到了很好的筛选作用。通过高考的调节,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区分开来,从而确保了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较好职业。然而高校扩招政策与市场的“实用性”规则之合力则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高考制度的筛选功能,等到毕业生临近就业,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相区别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人才市场的调节功能上。而我国人才市场在应对这场声势浩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时却明显的感到不协调与不匹配:一方面,市场上屡屡出现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则呈现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要从市场人才要求流向的趋势中找到灵感与机会。合理定位,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提升自身的就业力,这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需要持有的就业观。

  3、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一直是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强势推动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用工压力,因此二者都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吸纳力十分有限。再者,各类高校扩招规模近年来受政府宏观调控的钳制,高校及其它科研机构接纳大学毕业生更是优中选优,数量极少。总体衡量,民营和乡镇企业(主要是生产、流通、服务领域)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路径。这一切均预示着“务实”的主导地位,具体讲,“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显得愈加重要。

  4、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⑴“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所谓“通识能力”,就是社会岗位范围内通用的技能,在此并没有文理科或专业的界限,诸如语言表达、文字组合、思维、创新、应变、适应、沟通、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能力。对此,可以通过日常教学的引导,校园文化的深化,社会实践的锤炼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平台。“专业能力”即从事具体岗位必备的特定技能,可通过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借助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环节加深理解,通过实验室情景模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借助实习基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专业培养的无缝对接。对上述两者统筹安排、恰当匹配,必能克服偏重理论讲解,“务虚”成分过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之弊端,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力。

  ⑵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面向21世纪的高技能人才是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完美结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构想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领悟力,同时又要有较理想的经验积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增加研讨、互动、实训、实践课程的比重,明令必修课学分不能免修或替代,着力构建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实训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战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就业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转变过程,但总体讲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就相关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实质上,创业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的必由之路,是就业模式从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跳跃。通过自己的能力创业,既为自己创造岗位,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岗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应该是个人条件、校园氛围、社会环境的共生物。首先,大学生个人要有创业的“本钱”,如启动资金、市场悟性、经营管理能力等,同时具备风险意识、冒险精神和创业的动力。上述“本钱”的获得需经校园氛围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培育才有可能实现。

  (1)建立大学生创业载体。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总之,就是让学生闯入市场,深入现场,真枪实弹去办实体、搞经营,感受现代企业的创业氛围,增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形成创业有为的家庭观念。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

  6、 立足国情社情,广开就业途径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实现双赢的一项战略决策。事实上,相当比例的高校毕业生一味看重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薪酬、福利、文化氛围、发展机会、恋爱婚姻等相对优势,“宁愿端茶递水或暂时失业,也不愿下基层”。但地域好、环境优越、有较好收入的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苛刻且数量有限,结果造成“想去的去不了”、“想要的要不了”这一虚假过剩的“怪圈”。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诸如教育、组织、人事、劳动、公安、财政等可通过制度设计建立一种鼓励、引导、扶持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可以学费减免、户口不转、服务3—5年以上提供进修机会、职称评定优先、岗位福利附加、资金扶持等政策措施为入手点,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带着知识、技术到广阔的农村建功立业,或走“中、短期轮岗制”服务西部、支边支教等多元化的就业途径。

  7、高职院校要做好创业教育

  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思考:怎样看待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会到哪里去?大学生在学校都在忙什么?现行的高等教育价值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实现从传统学校学习向创业学习的转变,学校也应从营造氛围、制度保障等方面予以推动。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复旦大学组建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办公场所、日常办公设备等服务,以及创业辅导顾问团、创业辅导课程等特色服务。同时在市政府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基础上,复旦大学配套投入大额资金等等。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仍令人堪忧。热情虽高涨,但付诸于实践者实为少数。大学生创业热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无数大学生投身其中。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减,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大学生在校

  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一旦学生毕业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之力创办高科技企业,却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通过这一系列的认识,我们可以明确,当代大学生想要自主的创业,就应该像老师所讲的管道工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对事物全面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是大学生应该走的创业路。虽然艰难,但是仍旧充满冒险,时刻反映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充斥着其新颖、独特的特点。

  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创业路!

  如何培养创业能力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本‘教育护照’: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和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创业能力。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估测,2017年全球失业人数达2.12亿人,2017年可能略超过2.13亿人。我国高校毕业生2017届有630万毕业生,加上2017届未就业的学生,今年就业人数总共有800万人左右。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受到冲击,大学生创业才是顺应形势、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迫使全球经济向低碳绿色转变,未来我国要大力进行产业调整、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也为创业提供了良机。

  一、创业的内涵及意义

  1. 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创业的主体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某种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1]。创业的主体是创业者,创业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团队。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努力对社会做出贡献,并得到相应回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持续性的,而不是临时的、短暂的,当然也有只奉献而不图回报的,像一些慈善机构。创业不只是个体经商,它涉及到各行各业,不仅涉及“自然人”,也涉及“单位人”,作为“自然人”可以办企业当老板,作为“单位人”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开拓进取,做出杰出贡献,所以,认为创业就是就是“下海”、“经商”是一种误区。

  从三个角度理解创业含义:精神、行为、结果。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不仅要有创业自我意识,更要有创业社会意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宏伟志向,创业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外向性、合作性等[2]。创业行为是指创业是一种实践活动,创业者要擅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形成主动和终身学习能力,要勇于面对苦难和艰辛,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任何停留在脑海里或嘴面上的再好的创意、计划、蓝图都不是创业活动。创业结果是指对社会的回报,有利于社会的才是我们提倡的。

  2.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发展兴盛的动力。创新是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创新和创业两者在本质上

  是相同的,目标都是开拓进取,创新注重理论、思维,创业注重具体的实践,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新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作用于创业实践的创新才具有实际意义[3]。

  (2)创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在未来我国的产业调整、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产业将萎缩甚至消失,而新兴的产业将迅速崛起,形势呼唤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培养出许多就业增长点,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

  (3)创业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实现个人价值就是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当代大学生应认清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运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人类做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

  1.注重“通识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识学习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大学生除了学习一门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通识学习”,专业知识有利于寻找到创业的切入点,而创业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

  学习经济学知识,了解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政策,市场构成以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市场营销与广告、促销和创业的相关知识;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懂得如何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市场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4];学习法律知识,学会把握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特别是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知法守法,合法经营,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习金融财务知识,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疏通各种融资渠道;学习外贸知识,有利于企业做大,进行各种进出口贸易;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各种逆境中调整自身的心态,把握下属的心态有利于管理,把握竞争对手的心态有利于赢得主动;学习文史知识,可以提高人文底蕴、了解民情风俗,一个新产品、一个新的推销方案是不是与当地民情风俗相矛盾,是需要确定的。创业知识涉及到某个专业、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各方面知识。

  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还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但要注重提高“通识学习”的意识,利用各种业余时间来学习其它方面知识,学习专业知识但不要陷到专业圈子里,知识的学习要有开放性,掌握“通识学习”的人会受益终生,同时学习过程也会贯穿一生。

  2. 积极参加创业实践。

  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另外,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创新等,再者,还需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在所有这些素质之中,除天赋与禀性以外,事业心、责任感、机会识别能力以及敢于冒险、充满激情、智慧创意等都是通过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获得的。

  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实习活动、创业大赛、市场调研、创业讲座等,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园区的产学研一体环境,提高实际能力。步入社会,要投身到各种实践活动,不要贪图享受,追求舒适、享乐的工作,不付出、不奉献就意味着没有前途,不要惧怕挫折,一种人把挫折当成绊脚石,而另一种人把它当成通往成功的阶梯。

  三、大学生创业需注意的问题

  1.寻找利润点。

  利润点是一个企业的根基。如果把一个大企业形容成大厦的话,利润点就是它的基石。能够找到利润点,并抓住机遇,果断创业是一个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能力也可叫洞察力,这种穿透性、前瞻性的思维是通过千锤百炼形成的。通过观察利润点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一个企业的运营情况,辨别它的优劣,像“传销”、“非法集资”等组织都会原形毕露。仔细研究利润点,分析它的市场需求,才能找到创业的切入点,同时尽可能规避风险。

  2.明确四个问题。

  创业者在行动前至少要回答四个问题:第一是“会不会做”,这是技术的要求;第二是“值不值得做”,这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要求;第三是“可不可以做”,这是社会学和法律学上的要求;第四是“应不应该做”,这是伦理学和生态环境上的要求。尤其是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下,更应该重视第四个问题。

  3.人格魅力。

  一个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至关重要。创业者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汇集人才;要有崇高的品德、优秀的沟通能力才能凝聚人才;要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人尽其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冒险精神、诚信守法、创新精神、实干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着高尚情操、务实精神的人才是人心所向,才能引领众人干一番事业。

  4.从小做起。

  要避免志大才疏、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凭着自己的勤恳踏实,把小事做好、把小事做精、把小事做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小做起”更适合大学生,他们虽然满腔热情、才华横溢,但刚步入社会,需要积累经验、阅历、人脉,需要减少风险,用好最初的有限的资金,需要保护好脆弱的、充满激情的心。但一味在小事上停止不前、固步自封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丧失良机。若要做出正确决断,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调研分析市场,切不可凭空想象,“从小做起”也是尝试是否适合市场的有效方法。

  如何培养创业能力4

  1、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2、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3、创设环境类课程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 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4、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如何培养创业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8-31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10-13

如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10-13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09-22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08-19

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11-02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11-16

如何培养学生课堂提问的能力03-16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