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时间:2023-02-22 16:05:10 安媚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句话说的好:“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巧妙地道出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它说明数学本身具有发展学生智力的功能。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且联想丰富。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并积极加以运用,使知识得以内化,使思维得到发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是师生们共有的大舞台,学生是舞台上的主角,要使学生们在这个舞台上大有作为,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要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圆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这样一幅图画:问:这幅画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想画这幅画吗?然后,引入课题:要画这幅画,我们要先学会画圆。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2、多种方法,促进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了良好的开端,那么,开拓学生的思维路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而相机进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或形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新颖性。

  例如,我在一年级教学认数“9”时,当学生初步了解“9”的概念后,我就要学生拿出9个小圆形,请他们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分法,把他们分出的结果全部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为四种分法:

  9 9 9 9

  8 1 7 2 6 3 5 4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9,活跃他们的思维,就让学生再摆,再议,除以上几种分法外,看还可以分成哪几部分,有哪几种分法,学生的积极性更大了,得出如下分法:

  9 9 9

  4 4 1 3 3 3 1 2 2 4

  这样,学生对9的分与合了解的更加透彻,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又如,在三年级“年、月、日”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导式教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并给予恰当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后,让学生尝试说出这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寻找答案,得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1、认识年、月、日。2、认识大月、小月。3、认识平年、闰年。4、认识季度。同时,针对自学这些内容时发现的问题,又可采用伙伴论法来加以解决。有个学生提出“如何准确确定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这个问题后,我就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所讨论的内容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四年一闰”的道理。小组合作探究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中克服思维障碍,开拓思路,促进思维了发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自主学习,锻炼思维。

  课堂是学生表演的地方,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例如,我在一年级的进位加法教学时,出了这样一道题:9+6=?问:你能想出哪几种算法?每种算法的理由是什么?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结果,学生们说出了下面四种算法:

  (1)9+6=9+1+5=15(2)9+6=6+9=6+4+5=15 (3)9+6=4+5+5+1=15 (3)从9起,一个一个地加,9加6得15。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课堂中能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

  4、开拓思路,培养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与创新,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得到锻炼。

  如三年级的一道数学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如果要围成长8厘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厘米?”学生一般能做到下面两种解法:“(5×4-8×2)÷2=2厘米”与“5×4÷2-8=2厘米”但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想出了“5×2-8=2厘米”的解法,理由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长的和相当于改后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减去长就是宽。在这种解法的启发下,又有学生想出一种新的解法,即“5-(8-5)=2厘米”理由是现在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长的和变化来的,正方形的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厘米“,就应从另一条边里拉过3厘米,这样另一条边的长度就变为“5-3=2厘米”。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

  5、动手操作,诱发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学生才有机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思维能力才会逐步发展。

  例如,我在一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就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在20数板上用小圆片摆一摆,然后,想一想、说一说,鼓励他们算法多样化,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做“8+5=?”这道题时,学生们摆出了很多种算法。这几种不同的摆法我都让学生们用手指绕着十和三个一,并且说:“这是10,那是3,合起来是13。”这样,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学生们不但兴致高,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又如,我在三年级“图形的周长”这课的教学时,首先是让学生们自己随意画几个封闭的图形,然后让他们同桌互相用手指指一指自己所画图形的一周。他们在动手操作与感官感受中理解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这个概念。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又出了一道动手操作题“用两块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可拼成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求?”。题目出示后,我让全班学生分成六组,共同合作探究,同学们有的动手拼,有的着手计算,有的还在出谋划策。不一会,各种拼成的图形已摆在桌面上,它们的周长也已计算出来。学生们在操作活动中巩固了计算周长的方法,又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感。活动中,学生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活动中,他们掌握了知识,习得了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6、巩固知识,深化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对练习的精心编排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对于练习的编排应设计一定的阶梯,形成一定的坡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简单到复杂,思维由此而开拓。

  例如,我在三年级“图形的周长”这一课的教学时就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第一层次练习:计算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第二层次练习:如图,用22米长的铁丝网靠墙围起三条边,成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已知它的宽是6米,它的长是多少米?第三层次练习:计算下列多边形的周长(单位:厘米)在这组练习中,第一层次练习比较简单,学生稍加思考就能解答。第二层次练习就需要学生加深思考,灵活运用,才能解答出来。而到了第三层次练习,就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活跃思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中就会出现多种解法。这时,我适时引导,让学生讨论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并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动脑后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新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的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就一定要动用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未来,也是为了民族的未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发散思维表现在对问题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办法,经过比较、筛选,从而找出比较合理妥善的解法。这种思维方法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多发性。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导,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机会。

  发散思维是多方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它与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相背,它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事物。发散性思维仿佛具有众多条的“触角”,不拘泥于一个方向、一个框架而向四面八方延伸,可使学生的思维纵横交错,构成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思维之网,而这张网可以迅速、灵活地“织”出多种多样的意识产品。在教学上,平时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培养。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学得深,才能学得好。我的建议是在平时做基础题之余,找一些方法新颖构思巧妙的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有利于开阔眼界,但这样的题不宜过多,毕竟有些题很偏,方法不常用,也许只是适用于这一道题,并不利于学生对数学认识的深入。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

  为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提供发散思维的材料是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发散思维的特征之一是思维的流畅性,它指的是心智活动畅通少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示较多的概念。这是发散思维的指标。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范围越大越好。为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并提供可供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则是训练学生思维流畅性的首要条件。教师引入新课,一般都是从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如果教师给学生填注知识,重视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那么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这样,学生的思维将是定向的、固定的,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肯定不高。因此这时教师不应该给学生的思维定向,而要采用恰当的引入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激发起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要经常让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合理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发散思维也是触类旁通,只要想法言之有理就应该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教师更应给学生留足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四、开展多思多变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提供问题的背景,提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新课中,可以从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首先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课内容产生兴趣。其次在习题课中,把较难的综合题改编成多个小的题目,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对难题也产生兴趣。同时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题目中的某一条件,对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多思多变的能力。在引入新课时,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这时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好时机。设计同一结论成立的不同方案,把课本习题进行适当变换,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探索同样前提下的不同结论,可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题多变,能有效巩固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应变能力。设计题组进行类比训练,让学生在类比中巩固常规方法,再在类比中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

  五、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增强逆向思维能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从左到右地运用公式和常规地正向思考,一旦“正道”受阻,就显得无所适从。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经常对学生进行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左思不进时,就考虑右考,或左右一起思考;直接解决难奏效时,就着手间接解决;正面探讨发生困难时,就从侧面求得解决。许多问题按“常规”看,似乎到了“疑无路”的境界,但通过逆向思维就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可见,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是相当有必要的。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让学生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创造世界,就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的开放性、发散性,不仅是生活需要的反映,而且是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力的反映,不仅生活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也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因此我们在数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想象丰富,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定正确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2、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维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指向性,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积极地指向学习的中心目标。

  3、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闪现灵动的思维火花,放飞理想的翅膀,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4、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巩固、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业练习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但是学生通过有组织、有层次、有强度的课堂学习,头脑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缓解学生思维的紧张。要尽可能地设计游戏、探险、寻宝等趣味活动,增大口头训练量,减少书面训练,加强实践操作。

  教师的作用:

  1、教师通过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整理、采撷,使之成为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并有效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让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现存社会的实践活动,承接起发展的任务,延续社会的文明。

  2、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枢纽,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教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教师以“生产生产者”的身份加入到社会物质生产者行列中来,教师的劳动是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和基础。教师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教师在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精神财富的生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调动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能力

  1.设定正确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变圆为方?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将圆分割拼成一近似长方形的物体,让学生分析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再通过推理、计算,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维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层次性和指向性,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积极地指向学习的中心目标。

  当然除了定向思维的训练,我更加注意加强学生逆向、横向、纵向、多向思维训练。应用题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根据条件提问题”,在中低年级对学生进行“提直接与条件相关的问题”的训练;在高中年级对学生进行“从多角度思考,提出根据条件能够解决的问题”的训练。学生从分步解答问题到列综合算式解答、从用一种方法解答到用多种方法解答,都体现了思维训练的渐进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了科学地思考并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3.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闪现灵动的思维火花,放飞理想的翅膀,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提供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当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内容来综合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更不能根据设计好的教案来进行机械操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根据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反馈信息,智慧地把握学习进程、调整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4.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巩固、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业练习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但是学生通过有组织、有层次、有强度的课堂学习,头脑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缓解学生思维的紧张。要尽可能地设计游戏、探险、寻宝等趣味活动,增大口头训练量,减少书面训练,加强实践操作。以合作练习代替学生单独的冥思苦想,实现题型多样化、灵活化、适用化、趣味化。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了学生智力。同时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各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实现“相同起点,不同终点,分层次达标”的目标。

  二、要教会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数学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我们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得出规律的思维能力。

  数学的教学就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并掌握规律。掌握规律,是学习上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克服干扰,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思维水平发展到新高度。在例题课中要把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自己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形成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探寻过程。

  例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首先,通过准备题使学生明确“一个数乘几可以说成把一个数扩大几倍,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乘几”;“一个数除以几可以说成把一个数缩小几倍,把一个数缩小几就是除以几”。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笫一步:观察下面一组算式,先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再求出商,看看有什么变化?

  ①12÷3=②24÷6=③120÷30= ④240÷60=

  (1)用②③④式与①式比较,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第②③④中,被除数和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要使商不变?让学生得出:

  被除数除数

  扩大2倍扩大2倍

  扩大10倍扩大10倍

  扩大20倍 扩大20倍

  (3)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看商变不变,这样做强化了“同时”和“相同”。

  (4)通过这样从上往下的观察,能发现什么规律?有了上面的因到这里也就结出了下面的果,学生顺利地概括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5)用①②③式与④比较概括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第二步:试一试强化上面概括出的两条规律。第三步:概括性质,问: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观察、比较,我们得出两条商不变的规律,谁能把这两条规律概括在一起说一说?有了前面的规律和探索过程,学生就能将商不变的性质总结出来了。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是对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道数学题,首先要判断它属于哪个范围内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规律或计算公式。在解题过程中尽量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文章: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用20篇)09-05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9-21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11-04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12-30

如何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07-26

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案(通用11篇)03-22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05-11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08-01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