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重要句子翻译

必修三重要句子翻译 | 楼主 | 2017-07-10 23:38:57 共有3个回复
  1. 1必修三重要句子翻译
  2. 2必修一二重要文言句子翻译
  3. 3苏教版必修四文言重要句子翻译训练

译文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译文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必修三重要句子翻译2017-07-10 23:38:32 | #1楼回目录

必修三重要句子翻译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交锋上了,(有些士兵)抛弃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跑。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译文】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6、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译文】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8、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文】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据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10、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译文】鸡猪狗的畜养,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据此吃上肉了。

●1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

的老人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1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七十岁以上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普通百姓没有挨饿没有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

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1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如今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

打开粮仓赈救,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1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

同呢?

●1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劝学》重点句子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冰是水所凝结成的,但比水更冷。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成这样的。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更宏大,但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因而人的智慧自然获得,圣人的思想就由此具备了。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雕刻一下就放弃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即使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和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1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埃

2

必修一二重要文言句子翻译2017-07-10 23:36:42 | #2楼回目录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资料2016·1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劝学》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志专一埃

《师说》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赤壁赋》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面对长江畅饮,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世英豪,但是现在他又在哪里呢?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但实际上未曾消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是始终没有增减。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从不变的一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龋

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取用。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来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始得西山宴游记》

1、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从我成为罪人,我就居住在这个州,常常忧惧不安。

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那公务之暇,我就缓慢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玩。

3、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1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资料2016·1

每天和那些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意有所至,梦也同往。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被我享受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6、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7、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

8、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

《六国论》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6、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而沿袭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10、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被杀,(赵国都城)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它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

《阿房宫赋》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

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2、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丢弃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到了,也不很珍惜。

7、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陈涉吴广起义,函谷关被攻占,项羽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必修三翻译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尚且可以用言语打动。

3、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与我有夙怨,先在元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4、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此有所作为啊1

5、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不得已,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荒草间行进,在露天下住宿,每天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天不应,叫地不应。

6、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辱逼迫而死。

7、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死和生,不过是早晚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涌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8、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以前,如果我的尸骨抛弃在荒草丛中,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国君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9、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被正义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10、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到了现在,苏州郡贤士大夫向当权者请示,就清理宦官魏忠贤废毁的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前立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

1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动天地。

1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在魏阉乱政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僚,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里,又有几个呢?

13、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爵位显赫的官僚,一旦因犯罪而受惩治时,有的人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假装发疯,不知窜到什么地方去了的,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

14、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而这五个人也得以增修他们的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逢的际遇呀!

15、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不这样,假如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脑袋,在家中老死,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自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像对待奴仆一样驱使他们,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惋惜,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愤呢!

16、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一块墓碑,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埃

17、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1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这件事烦劳您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19、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已经在东面把郑国当作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想要的土地呢?侵损秦国而使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2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2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任,处于天地间的重大地位,应当推崇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那么)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水流流得远啊!

2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是在深切的忧患中治道显著,功业建成就德行衰败的,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

2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最终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2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以狩猎为乐,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以此作为尺度害怕谗佞奸邪的人,就想到端正自身来斥退邪恶小人。

2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胡乱赏赐;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26、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使这九种德行发扬光大,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们。

2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2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29、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予赵国城池,实际不能得到。

3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31、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

3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埃

3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更厉害?

3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3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3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特地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37、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登记官吏百姓,封存官库,来等待项将军的到来。

3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希望项伯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话全都告诉给项王。

3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多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杀死沛公),项王(却)默默地毫无表示。

40、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这时候,河伯很高兴,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41、“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4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长久地被修养高明白事理的人耻笑。

4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上面执政的人知道了就处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损人利己埃

45、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国,(我们)却不知道指责他的错误,跟随着并来称赞他,说这是义。这可以说得上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苏教版必修四文言重要句子翻译训练2017-07-10 23:35:58 | #3楼回目录

必修四文言重要句子翻译练习

《季氏将伐颛臾》

1.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把他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5.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6.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我听说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怕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担忧不安定。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若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9.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既然使他来了,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1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5.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7.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为最(厉害了)。

2.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译: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起来)。(人民对于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

3.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译:(如此看来,)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睡不朽(为后人纪念)。

4.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译:可是(这)七十二(位)烈士,又有的有记载却说的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没有事迹,甚至有的连姓名都无法考证了

5.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译:那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向国内各方面看看,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过清末年还厉害,

6.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译:可是我(在)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被诸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革命主张,它们照旧没有得到实行。(正因如此,)那么我这次行动所担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

7.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不然的话,(我们)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将它发扬光大,而只是对他们的遗事徒发感慨,这实在是我们(这些)后死的人的耻辱埃

8.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译: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秋声赋》

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2.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碰到物体上,鏦鏦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3.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

4.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5.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6.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7.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8.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

9.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10.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11.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1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