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重点句子翻译

语文必修一重点句子翻译 | 楼主 | 2017-07-10 23:29:02 共有3个回复
  1. 1语文必修一重点句子翻译
  2. 2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二文言重点句子翻译
  3. 3高中语文必修一、二书本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语文必修一重点句子翻译2017-07-10 23:27:14 | #1楼回目录

高一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一

高一文言文复习学案

翻译下列重点语句,注意文言现象。

一、《左传》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5.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夫晋,何厌之有?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二、《荆轲刺秦王》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7.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8.太子闻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9.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4.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15.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6.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18.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9.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1.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2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高一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一

2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5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26..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三、《鸿门宴》

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校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校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6.谁为大王此计者?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8.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9.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10.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1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16.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1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8.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9.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20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2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

23.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2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29沛公安在?

3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二文言重点句子翻译2017-07-10 23:26:41 | #2楼回目录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二文言重点句子翻译

命题人赵慧王雪

《烛之武退秦师》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为:

2、夫晋,何厌之有?

译为: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为:

4、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为: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为:

《荆轲刺秦王》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为:

7、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译为:

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为: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为:

10、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译为:1

《鸿门宴》

1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王见陵之耻除矣。

译为:

1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为:

1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译为:

14、范增说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译为:

1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为:

16、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译为:

17、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译为:

1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为:

1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为:

20、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译为:

2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译为:

2

必修二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7、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龋

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0、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参考答案

1.如果你放弃围攻郑国而把他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也没有害处。

若:如果;行李:即行吏,出使的人。即行吏;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

2.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呢?厌:通“餍”,满足。

3.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是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从哪里取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

既:已经;封:疆界,这里作动词;阙:侵损、削减;焉:哪里。

4、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变强,您就变弱了。

5.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因:依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6、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微:假如没有;谒:请。

7、现在樊将军,秦王用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颅。

8、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归顺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心,而伤害樊将军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

9、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别他。

10、我每每想起,常常痛到骨髓,只是办法不知道从哪里出罢了。

11、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也报了,并且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洗雪了。

12、希望大王稍稍原谅他些,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

13、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想用活捉的办法胁迫你,必定得到契约来回报太子丹。

14、范增多次对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所佩戴的玉玦来暗示他。

15、项伯于是连夜骑马飞奔到沛公的军营,私下见到张良,把事情都详细地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16、项伯和您相比哪一个更年长,张良说:“比我大。”

17、我入关后,一丝一毫的财物不敢占为己有,登记官吏百姓,封闭府库,从而等待将军的到来。

18、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19、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20、杀人唯恐杀不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21、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张开双臂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沛公,项庄击杀不成功。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书本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2017-07-10 23:26:41 | #3楼回目录

《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说》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10、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来比我早。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1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

1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们是不屑提及的,现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

《赤壁赋》

1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

20、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舞动,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2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们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面对长江畅饮,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世英豪,但是现在他又在哪里呢?

2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但实际上未曾消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是始终没有增减。

2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从不变的一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2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龋

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取用。

2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始得西山宴游记》

28、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从我成为罪人,我就居住在这个州,常常忧惧不安。

29、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那公务之暇,我就缓慢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玩。

30、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每天和那些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3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意有所至,梦也同往。

3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被我享受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3、望西山,始指异之。

(我)眺望西山,才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

3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

天际,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3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

3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这样之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了这次游览)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

《六国论》

3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38、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9、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40、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

4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4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4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4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4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4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4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4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4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5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而沿袭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阿房宫赋》

5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5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5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5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5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5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