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点(2)

时间:2020-08-28 12:51:07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中医执业医师关于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7. 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其次序是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并依次为:经鼻翼旁流注于足阳明胃经,经足大趾端流注于足太阴脾经,经心中流注于手少阴心经,经小指端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经目内眦流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经足小趾端流注于足少阴肾经,经胸中流注于手厥阴心包经,经无名指端流注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目外眦流注于足少阳胆经,经足大趾流注于足厥阴肝经,经肺中则流注于手太阴肺经,完成一个循环。

  8.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

  ③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9. 督脉称“阳脉之海”。任脉称“任主胞胎”。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10.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11.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经别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

  12. 经别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别络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13. 经筋的特点: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

  14. 经络的生理功能:

  ①沟通联系作用;②运输渗灌作用;③感应传导作用;④调节机能平衡。

  【4】致病因素相关考点

  1.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3.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③暑多挟湿。

  4.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湿性重浊;②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

  7. 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8. 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9.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①直接伤及内脏;②影响脏腑气机;③多发为情志病证;④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0.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1.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12.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一是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二是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成癥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三是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等症;五是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13.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4.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5.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①环境;②体质;③精神状态。

  16. 伏而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

  17. 合病与并病: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出现病证。

  18. 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19. 实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抗争,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而有余的证候表现。

  20. 虚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的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邪斗争难以出现较为剧烈的反应,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证候表现。

  21. 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缓轻减),腹痛(但喜按)等假实之症。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

  22. 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之症;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再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

  23. 正虚邪恋:指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由于正气难复,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24. 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过强,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

  25. 阳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证。

  26. 阴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病证。

  27. 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28. 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29. 阴盛格阳

  ①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证。

  ③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30. 阳盛格阴

  ①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③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

  31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①体质因素;②病邪因素;③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④生活因素。

  32.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33. 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34. 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35.塞因塞用: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36. 通因通用: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37. 急则治标: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

  38. “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

  39. “阴中求阳”,即在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

  40.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41. 因地制宜——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中医执业医师关于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医师常考点07-28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考点精析05-06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高频考点07-28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05-23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妇科杂病05-08

执业中医医师必考点必背07-28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方法05-05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点:周围血管疾病05-06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