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工作计划

班务工作计划(2)

时间:2018-04-20 19:09:55 班级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2017年班务工作计划

评,多表扬,尽量让学生保持愉快地情绪。3、变“学会”为“会学”一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研究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可用身边同学成功的经验,“未来社会的文盲是没有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人”来启迪学生认识研究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5、关注学困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信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行不行,那行行。班级内的后进生,若以成绩相比,很难找到自信,我想转化的办法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如张嘉惠字写得好,就让她负责手抄报工作,陈晓晓同学爱读书就把摘抄优美句子,文章的任务交给她,袁宁同学做事仔细,就让她负责班级图书借阅工作,并让他们参加班级的板报小组,读书小组,这样他们都可以被评为“读书标兵”、“书写标兵”等等。重点是让他们发挥特长,找到自信,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充满信心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班级工作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做好进行适当调整,计划如下: 九月

1、召开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为主题的班会

2、完善班规班纪,组织学生座谈会

3、成立学委会

十月

1、召开家长会 和部分家长联系,加强家庭教育

2、国庆征文比赛

3、学习方法交流主题班会

4、安全知识竞赛

十一月

1、“标兵”评选 学生风采展示

2、学习部举行小组学习比赛

2、期中考试复习

3、学困生帮扶

十二月

1、期中考试分析

2 学委会工作评比

3自我完善计划总结

一月

1、 防煤气,用电冬季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2、 留守学生座谈会

3、 纪律部对各小组纪律情况作总结

4、 宣传部展示班级各项活动成绩

5、 期终复习

二月

期终考试

学期结束工作

2017年班务工作计划 [篇2]

新学期开始了,本学期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目标,围绕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努力探索班级工作的新特色。

二、本班学生现状分析

我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6人,男女人数失衡。学生来自周边各个村寨,在个性、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班干部5人,没有品德特殊的学生。

具体情况分析

品德方面,本班学生热爱学校、班集体,团结上进、思想端正、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热爱劳动。能按照《小学生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由于种种的原因,部分学生身上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淡薄等现象,可以通过集体教育来转化。学习方面,本班学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大部分专心听讲,发言积极,作业美观大方。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和特别的关注。家长大多是农民。家长能支持老师的工作,但不重视家庭教育,能希望与教师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班级特点,本班学生爱学习、守纪律。男生活泼、好动,爱表现;女生文静、可爱,不爱张扬。总的来说,班级特点比较稳,但稳中有活。

三、班级工作重点及目标

班级教育工作重点

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进行热爱班级的教育、团结同学的教育,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工作

1、继续抓好五年级学生的常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

2、搞好班级卫生工作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争创卫生 文明示范班。

3、搞好每位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4、搞好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地发展。

5、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主动探索新知。

本班学生奋斗目标

1、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班风,增强集体凝聚力。

2、争当学校的“优秀班集体”。

3、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健康。

具体工作

(1) 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力争优异成绩,锻炼能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2) 注意育人环境的美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建立各种生动活泼的评比栏.

(3) 开展丰富多采的主题班队会,在集体活动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

四、常规管理措施

1、学习方面,为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制定以下措施

(1)、建立健全评比制度,班里建立全方位量化评比栏,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好就可以随时加分,学生每得到20分,就可以换一月亮。表明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对每个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情况进行评比,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

《2017年班务工作计划》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