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 楼主 | 2017-07-22 09:10:52 共有3个回复
  1. 1《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2. 2《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3. 3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生四字句每两个字中间稍作停顿,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2017-07-22 09:10:17 | #1楼回目录

中华语文网 http://www.oh100.com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对啊?

生:对!

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

生:不是。“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

师:讲得真好,说明大家的观察很细心。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

中华语文网 http://www.oh100.com

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

生:“颓”、“与”

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

生:好。

师:(配乐范读)

师: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那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出示课件)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生:tuí、Y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生:四字句每两个字中间稍作停顿。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没有被老师难祝(出示课件)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Y)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师:现在再请大家来读读,看看这回我们能不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一起来试试,好吗?

生:好!(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好不好?

生:还不错。

师:为什么觉得自己读得还不错?

生:字音读准了,节奏也把握了。

师:同学们都能注意到读音和节奏的正确把握,这点很好,不过有一个句子老师觉得还能读书得再好些。“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意停顿应在“有”字后面。我们一起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好吗?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读得更准、节奏把握得更准确,好不好?生:好!

师:那我们来推荐一位班里平常朗读最好的同学,好不好?哪位?

生:……

师:好,那我们就有请这位众望所归的同学来为我们朗读,大家听听他读得好不好。生1:(朗读)

师:大家说,他读得好不好啊?

生:不是很好,有些字读不准。

师:这位同学可能有点紧张,所以有些字没读好,不过这位同学有个优势,大家发现了吗他的音色很好,很适合朗读这篇文章,待会我们再请他来读,我相信他一定能读得更好。那现在哪们同学想要来挑战这位同学啊?谁来?

生2:(朗读)

师:这位同学有勇气挑战别人,挑战自己,真棒!大家说,他们两位谁读得更好啊?生:后面这位同学,读得准,节奏把握得比前面那位同学好。

师:说得好,不过两位同学的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对不对啊?

生:对!(鼓掌)

师:听完两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师发现下面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现在我们一起来再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比刚才两位同学读得更好,一起来!

生:(朗读)

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一)理解课文内容

师:大家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进步多了,很好。同学们读了几次课文了,那对课文的内容你理解多少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来提问。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有问题想要提出来?

生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她解答这个问题?

生2: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那你觉得这个“复”字是什么意呢?

生2:“再”

师:那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意思会更准确一些?

生2: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说得真好。

师:(转问提问的学生)这位同学的回答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生1:解决了。

师:真是谢谢这位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学。其它同学还有疑问吗?勇敢地提出来。生3:“沉鳞竞跃”什么是“沉鳞”?

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什么是“沉鳞”,谁能来帮她解答呢?

生4:“沉鳞”指的是潜游在水里的鱼。

师:那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鱼为什么说成是“鳞”呢?

生4:因为鱼身上有鱼鳞。

师:哦,那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

生:借代。

师:说得真好。又有一位同学的疑问得到解决了。还有吗?

师:同学们没问题了,可是老师还是有一些问题没弄明白,想请大家来帮老师解决。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1词语积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欲颓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

师:上面这些加点字的意思老师都不是很明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答呢?

生:“颓”是坠落的意思。

生:“沉鳞竞跃”是说潜游在水里的鱼比赛着要跳出水面。

师:哦,鱼儿在比赛,说得真形象。

生:“歇”是消散的意思。

师:哦,那“晓雾将歇”说的就是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老师明白了,谢谢大家。那这两个“与”字,两个“欲”字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第一个“与”字是欣赏的意思,第二个“与”字是跟、和的意思。

生:第一个“欲”字是将要的意思,第二个“欲”字指的是七情六欲。

师:哦,有个同学说“欲界”的“欲”是七情六欲,说得真好。因为欲界指的就是人间,人间就是充满欲望的世界,所以这个“欲”指的就是欲望。其实啊,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它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现象。(出示课件)

1词语积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指欣赏)夕日欲颓(将要)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欲望)

师: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是谢谢大家,现在老师都明白了,你们呢,都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

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很清,可以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界,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

生:好!(鼓掌)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出示课件)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

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

生:有!(朗读课文)

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

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

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

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

生:不是。

师:对,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1:作者是从按从早到晚这些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从早到晚呢?

生1:“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晓”和“夕”说明从早到晚。

师:很好,不过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是从早到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时间变化呢?

生:有。还有四季之景。

师:哦,也就是说文章写了四季之景,再来写早晚之景。那文章从一开始就马上具体地描写各种景物吗?从开始到结尾都写景,没有其它内容了吗?

生:不是从开始就具体写景,而是先总写了山川之景。

生:结尾有不是写景的,“实在欲界之仙都……”是作者的感受。

师:那先总写山川之景,再具体描绘各种景色,最后抒发感慨,这样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啊?生:总——分——总。

师:(小结)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自己作者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埃

师:同学们你们向往作者笔下这个美好的世界吗?

生:向往!

师:好,那么现在带着你的向往,看着屏幕,我们试着把这一幅幅画面带进我们的脑海里,试着一起来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吧。

生:(背诵短文)

师:相信大家脑海中已经贮存了这些美好的画面了,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看看大家是否还能流畅地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出示课件)

总引——山川之美

高峰

四季常景清流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写景

晓猿鸟

晨昏之景夕沉鳞

抒怀——欲界仙都

生:(背诵短文)

师:看来很多同学们都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色当中了,基本上能把这篇短文背下来了,很好。

四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那到底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哪些美呢?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一次小导游,来带领别人欣赏这片美景。(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生:(讨论)

师: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生1:这里有原始之美,你看,青林翠竹,绿色的树木四季都有,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气息。生2:这里有世纪之绿之美,你看青色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片让人感动的绿色。

生3:这里有动静结合之美,你看“高峰入云,青林翠竹”静静地伫立,“清流见底、沉鳞竞跃”,活灵活现。

生4:这里有四季和早晚之美,你看,青林翠竹四季长存,早上的雾气,傍晚的游鱼,生动有趣。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多好啊,他们把我们带进了这片秀美的山川景色中,仿佛我们也成了其中的一名游客,大家说,他们这份小导游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啊?

生:好!(鼓掌)

师: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小组讨论: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讨论)

师:大家觉得作者的感慨在表达什么呢?

生1: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他完全理解了作者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意思。

师:那全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呢?

生2:热爱大自然。

生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师:大家说得真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出示课件)

山水相映之美

意境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色彩相配之美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结构美

晨昏变化之美

语言美

动静相衬之美

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呢?对吗?

生:(朗读文章)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出示课件)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师:回去后,请大家(出示课件)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取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师:最后,让我们深情地背诵这篇短文,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生:(背诵)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2017-07-22 09:08:31 | #2楼回目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容县珊萃中学梁聪

一、创设情景导入

让学生听音乐。播放优美山水自然风光的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品味。听完音乐后:

师:同学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学们一定知道的更多,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山水名句。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小学四年级学过的)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学期学的)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上个学期学的)

师: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埃山如画,水如诗。有这样一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好想去看看啊,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师:题目中有两个“书”,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对啊,最后一个“书”是指信,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读美文

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封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吧?

PPT显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配乐朗读)

听完后,学生齐读课文。

师: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出他写的是哪里的山水吗?

生:江南。

师:何以见得?

生:“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学生代表一组主动站起单独朗读。

师:我听你读到结尾处,头都有节奏地晃动起来,能谈一下你那时的心里感受吗?

生:读到“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两句时,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师:境由心生。对,朗读时要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师:你们读得很有诗情画意,那一山一水,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大家讨论一下,他们的朗读为什么这么有感染力呢?

生:他们很投入。读“高峰入云”时,就做出仰望的动作,好象高峰就在眼前;读“清流见底”时,就做出俯视的动作,好象请流就在脚下。

生:好象在享受美景。

师:对!他们把朗读当成了一种审美,一种快乐,一种激情,一种体验。让我们心怀这样的情感齐声朗读。

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的朗读,男生读得气势高昂,女生读得婉转悠扬,巾帼不让须眉啊!下面请同学对照注解朗读翻译全文。疑难处做出标记。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每小组把错的最多的或者未解决的疑难板书,注意方法的总结。全班交流。四组展示::

生:古代数词的虚与实常常有所变化,要谨慎翻译。

生:“五色交辉”不是“五种颜色”,因为“五”是虚指,泛指多。要翻译成“多种颜色”。

生:我们准备了以下几道题目,你们能判断出下面这些数词是虚还是实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组学生:都是夸张,虚指多。

生:回答正确!

师:你们注意了方法的归纳和举一反三,好!但是,有没有表示确数的例子呢?我给你们出一道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的“三”是虚指还是实指呢?生:实指。老师你给我们补充了一个例子。谢谢!

师:客气了。

五组展示:

生:我们组整理了借代这种修辞方法的规律。

生:借代的规律是:用部分代替整体。

生:“鳞”借代“鱼”

生:“布衣”借代“平民”

生:“丝竹”借代“音乐”

师:借代是指一件事物换个说法,两种说法之间有相关性,而不是相似性。这是它和借喻的区别。

生:“沉鳞竟跃”在我们组的翻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

生:我翻译成为“潜伏在水中的鱼”。因为老师说过要用组词的方法翻译。生:可“潜伏”像在说特务。(学生笑)应该组词翻译为“潜游”。生:我们总结出:翻译时还要注意斟酌词句,符合文章的意境。

生:对啊!我们组有人把“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成“乱叫”,没有美感,和文章的诗意美不协调。可以这样翻译:此起彼伏地鸣叫。

师:大家提到了意境与美感,对!古文的翻译要力求“信、达、雅”,在准确、流利之外,还要求直译与意译结合,形似与神似并重,要尊重原作,增强美感。下面请小对子(组内两人结帮互助)互听翻译。注意纠错。

三、赏美点

师:通过朗读和译读,你一定对山川之美有了更具体的体会,请你用“我从——句中读出了——美。作者从——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句式在小组间交流。每个组员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例如,甲可能选择动静的结合,乙可能选择视觉听觉的运用。

生: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先写山高“入云”,后写水清“见底”,山伟岸、水柔美,山静默,水灵动,共同构成了山水相映之美。”

生: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句读出了“色彩斑斓之美”。作者从色彩的角度写出了山水给人的视觉享受。

生:我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读出了生机勃勃之美。作者从鱼和鸟的活动,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山林的热闹。

生:我觉得不是“热闹”,相反,是静谧。这是以鸟鸣衬静,以鱼跃衬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屏幕显示描写的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仰视)(静)

清流(俯视)(动)

色彩斑斓之美:石壁(平视)

青林翠竹(色彩)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猿鸟(动)

夕日沉鳞(静)

你们读出了自己的山水图。将山水之美写的如画、如诗、如人间仙境,真是山水的知音、是作者的知音啊!那么,作者的知音还有谁呢?

生:文中的康乐公。

生:收到这封信的谢中书。他们都是醉情山水的人。作者写这封信就是想和谢中书共同分享山水之乐。

四、悟情思

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所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细心体会。

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一句,是作者对自然的由衷赞叹。

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流落出作者与谢公比肩,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还透露出自己想归隐山林的想法。

师:把范仲淹请出来跨越时空和作者对话,这种选择本身就有对作者人生选择的深度思考,好!这种思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会更理性。

其实,像陶弘景这样因为厌恶官场而归隐山林、醉情山水的人还有很多。假如能跨越时空的话,这些人都是作者的知音,都是能“与山水之奇”的人。他们大多有诗有文为证。你能说出他们的故事或诗句吗?

生48: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49: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生50: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师:这些人的确都是山水的知音,陶弘景的知音。

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师:让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全体齐声朗诵。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但是我们对山水的欣赏,对自然的解读,才刚刚开始。适逢十一黄金周,天时地利人和,给大家布置一个愉快的作业:来一次醉情山水之行,写一篇醉情山水之作。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2017-07-22 09:07:57 | #3楼回目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出示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师: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我们首先来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课文,要求达到:语言流畅、翻译准确、仪态大方。

生1:山川的美丽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话题,山川高耸入云,水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由于日光的照射五色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季都具备,当早上的雾气要散去的时候,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在晚上夕阳将要下沉的时候,鱼儿竞相跳出水面,真是人间仙境一般,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能体会自然的奇景。

师:翻译的基本准确,翻译课文有几种境界,一种是根据字义一一对应的翻译,一种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在保留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富有文采的翻译。第二种显然是更高级的,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目标努力。

生2:壮丽的山河,自古以来人们都共同赞赏。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两岸山石峭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年四季全都具备。清晨的雾气还未消失,活泼的猿猴就长啸起来,鸟雀也百啭干鸣。而夕阳将落,水中的鱼儿就竟相跳跃。这确实是人间的天堂啊!

可是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人能置身品评这奇山妙水之中了。

师:翻译的很美,似乎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当中,同学们看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能让我们身临其境,作者的语言功力的确值得我们学习,那么现在我们就走进文章中去品味。下面做一个小练习,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生:文章可以分为三个自然段,因为结构为(总分总)

师:其他的同学的看法呢?

师:看来大家都看出了文章的结构,明晰文章的结构是分析文章的前提,下面我们进入第二步学习,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妙用词语”“动静结合”“角度变换”“巧用修辞”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生:讨论。。。。。

师:下面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生1:大家好我向大家展示的是我们组的结果,我们的任务是寻找文中妙用的词语,我们组找到了这样几个词语:入和见这两个字向我们形象的展示了山峰的高大和水流的清澈,青和翠写出了自然界的两种不同的绿色,乱和竞能看出自然界景物的充满生机的特点,谢谢大家。

师:有没有同学想要补充或者质疑?

生2:我想补充一点:我觉得将和欲用的也很好,似乎有一种人的感觉,写出了晓雾和夕阳的动态美。

师:老师有个问题,乱鸣中的乱是否感觉很嘈杂?>

生3:没有这是一种生机的体现。

师:好,谢谢你的解答,如果没有问题,我们欢迎下一组同学展示。

生4:大家好我们组的任务是动静结合,我们找到了这样几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动静结合,写出了山峰的挺拔,水流的柔缓,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里用石壁的静态和五色交相辉映的动态展现了自然界的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中的晓雾将歇和夕阳欲颓都是静态,用自然界的静态来衬托生物的动态,感觉生机勃勃。谢谢大家。师:感谢第二组同学,有没有补充?

师:看来说的比较全面,有没有疑问?

生5:老师我想问下,五色交辉是动态吗?

师:请你读一下注释

生6:是五种颜色,那怎么能体现出交辉呢?

师:有没有同学能解答?

生7:就是阳光照在石头上反射的五彩光芒,眯起眼睛有的时候就能看到不同的光,也是动态的。

师:听明白了吗?

生6:听明白了,谢谢

师:欢迎下一组同学

生8:大家好我们组的展示是角度变换,可以说这里有许多角度的变换,我想问下xxx同学你回答一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什么角度的变换?

生9:视角吧?仰视到俯视

生8:很好,这里运用了视角的变换,让我们的视线很开阔。还有这一句,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是时间的变换,还有视听的变换谁来说说

生10:我觉得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生8:回答的很好请坐。这就是我们组的展示结果谢谢大家。

师:这位小老师很有老师的风采,但是忘记了说景物的特点..谁来说说

生8:抱歉老师,景物的特点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师:很好,请最后一组

生9:大家好我们是来寻找修辞手法的,这里运用了借代、拟人、对偶的修辞,将自然界的景物展现的生机勃勃,美不胜收。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新鲜感和丰富感。使文章不乏味。

师:大家准备的都很好,在我们的讨论和补充中,文章写景部分的技法都展现了出来,黑板上就是我们展示的成果也是智慧的结晶,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为什么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情感是什么?

生:美、奇、仙都

师:很好,在这么美的景物中你看见作者的身影了吗?

生:看见了他在早晨的深林中漫步,听猿鸟的叫声

生:他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看鱼

。。。。。。

师:是的,他在听,在看,在享受自然的美,: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感觉让他觉得快乐无比。那么文章中除了作者还有什么人出现了?

生:谢灵运

生:古往今来的人

师:古往今来的什么人?

生:贤者、文人

师:对,既然大家都在品味自然之美,那么为什么唯独提到了谢灵运的名字?

生:书下说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他能体会到自然的美

师: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大家是否同意作者的话、

生:不同意,我认为作者也能感受到美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说?

生:谦虚

师:所以文章写到这里除了有爱恋山水的情感还有与贤者比肩的快乐。

师:答谢中书书是什么意思?

生:回复谢中书的信

师:你猜猜来信是什么内容?

生:告诉谢中书山水很美

师:为什么称呼他谢中书。是一种客套的称呼法

生:我知道了,是想拒绝谢中书的邀请。

师:好,那么谁来说说作者的情志

生:他不喜欢做官想归隐。

师:很好,看来我们发现了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表达自己要归隐的志向。

最后几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生为琴弦无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无也。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