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师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楼主 | 2017-07-13 02:59:09 共有3个回复
  1. 1(教师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
  3.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训练教师用

届高三语文导学案文言文阅读编制人陆颖审核人王宝卫,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留保留国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教师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017-07-13 02:57:06 | #1楼回目录

2016届高三语文导学案——文言文阅读编制人:陆颖审核人:王宝卫

文言文阅读(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预习案】

1、了解江苏识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说明: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正确理解句子包括三个层次:①能读懂句子字面意思,②能理清句间逻辑关

系,③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的作用。

3、翻译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知识,有时须着眼全篇借以

综合考察。

4、阅读《核按钮》第63页“考点透视”,

5、研习《核按钮》P64“典型题例”:

【探究案】

完成《核按钮》第66页18、19、20题,第68页37题,第70页52、54题。

方法指导:

1.翻译句子要做到“信”(忠于原文)、“达”(准确表达原意)、“雅”(简明通顺,有文采),其中“信”“达”是主要要求。

2.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特别要根据语境。翻译时,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常用方法:

留:①保留国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

②保留原句的结构形式。

增:省略句要添加省略内容。

删:不必译出的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停顿词。调:用于特殊句式的翻译。

换: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

【训练案】

2016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拢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2016届高三语文导学案——文言文阅读编制人:陆颖审核人:王宝卫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2016届高三语文导学案——文言文阅读编制人:陆颖审核人:王宝卫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2017-07-13 02:58:48 | #2楼回目录

文言文分点训练(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考点精讲

【考纲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能力层级为B级。

----摘自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

【考点解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要求考生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直译为主。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二是保持语意通畅。即所译的句子无语玻三是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注意事项】

翻译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和文言固定短语,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子。

【常考题型】

金题回顾1.(2016年江苏高考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金题回顾2.(2016年广东高考题)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后)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

(2)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二、尝试练习

(一)把以下两个语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译文: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解析:画线句的翻译,难点在“物色”一词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物色”理解成动词“寻找什么人”,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词在介词以的后面,应该是名词,所以这里应理解成人的形貌外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背离

【答案】A【解析】A项的“充”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这里是“担当”“充任”的意思。因为“仍”是“依然”的意思所以不会原来就“代理岭南采访使”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乖方是“违背法度”,乖:背离。

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答案】A【解析】③是在皇上下诏命庆礼在柳城筑营州城,。⑤是为政清严,⑥是为政清严的结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答案】B【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B不是另址再建营州城,是原址再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10分)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译文: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字“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译文: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关键字“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保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所表大概数目,翻译左右

【参考译文】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三、尝试归纳

1、请你联系前面我们做过的文言文句子翻译,归纳一下文言句子翻译题除了以上注意事项中总结的地方,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

四、课堂精讲

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

译文: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视察了三年,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

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埃”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

器物一样,应分别取用它们的长处。古代达到盛世的君王,难道都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

的吗?我们正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现在人没有才能呢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

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

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

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

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絳帐中高坐。先生读书

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

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

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

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

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

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

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

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

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

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

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

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

【答案】D【解析】“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农人告余以春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C【解析】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不要翻译;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D项的“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答案】A【解析】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生的文章。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骤”、“骇”、“然则”、“试”,分别翻译为“突然”、“感到吃惊”(意动用法,把当作惊讶的)、“既然这样,那么”、“考试、测试”。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以(弃运走)”、“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参考译文:

贞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过了一年,又送到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

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侍郎于是请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城人才济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然而先生低调,但从王公以至于下层的读书人,没有不称他为万先生的,而先生在与他人来往时,署名只写“布衣万斯同”,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生为人心平气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又坚定不移。故去的督师的姻亲中有人正身居要职,就到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生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子想用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父列入因为职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责并让他退下去。钱忠介公的子女们非常困苦,先生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生未尝感到厌倦。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子女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们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不激奋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埃他死后,学生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贞文”。

五、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1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答案:C解析:延,延请。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答案:D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C解析: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4.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磨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1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

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田间先生墓表

方苞

①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

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

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

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耳。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力能镌之,必终碣焉。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

(选自《方苞姚鼐集》)

【注释】①大父行:祖父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孔子庙,观者如堵堵:墙壁.

B.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经济:财力..

C.治诸经,课耕以自给治:研究.

D.力能镌之,必终碣焉碣:立碑.

B(经世济民)

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钱澄之“志节”的一项是(3分)

①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②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

③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④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⑤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⑥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C(①不能表现钱先生的“志节”;③非“直接表现”;⑥记述不了解钱澄之的“潜德隐行”,并非真正说他的志节。注意:④“冀接武于东林”,意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体现钱澄之为正义而斗争的志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参加乡试返乡的途中,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为了见到作者兄弟,

钱澄之天刚亮就拄着拐杖前来拜访。

B.钱澄之为人刚直,曾经直言羞辱一位到安徽巡行考察的魏忠贤的余党,这位御史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只好把他释放了。

C.方苞父亲闲居在家时,常常说起前辈们的高风亮节。而方苞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

杜先生。方苞觉得他们对自己的教诲可谓不约而同。

D.方苞仰慕钱澄之的美好的志向节操,晚年为钱澄之写了这篇墓表,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钱澄之的敬仰与怀恋之情。

B(“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表述不当)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3分)

▲▲

(1)(3分)钱先生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维”

“干”“去”各1分)

(2)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3分)

▲▲

(2)(3分)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焉”“笃”各1分,句式1分)

(3)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4分)

▲▲

(3)(4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志”“俾”“告”各1分,句式1分)

(各句翻译句意不通顺的,要酌情扣分)

附:《田间先生墓表》参考译文

先生姓钱,名澄之,字饮光,是我祖父辈的人。在我尚未成年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带领我们兄弟到安庆参加乡试,返回桐城,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第二天天刚亮,先生就拄着拐杖敲门进来。我的父亲很惊讶。钱先生对我父亲说:“听说你的两个儿子都是如同我辈一样读书做学问的人,我想见识他们的志向,担心失之交臂。”我的父亲喊我出来拜见先生,先生回拜,我的父亲长跪着搀扶先生,激动了很久。从此,先生每次游历吴越之地,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

先生出生在明朝末年。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御史,是魏忠贤的余党,他到安徽巡行考察,排场盛大,去拜谒孔子庙,围观的人很多(像一堵墙)。诸生正出门迎接,先生忽然冲上前,攀上车拉开车帷,大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御史非常惊讶,命令停车,先生已经把小便泼到了他的衣服上。先生慢慢地整顿好衣冠,毅然挺立,无所忌讳地直言羞辱御史。御史侍从的骑卒近百人,都相对而视,不敢行动。御史正庆幸自己从魏忠贤案中脱身,担心自己的名声传扬出去,随意地把先生当作精神病给释放了。先生因此名闻天下。

在这个时候,几社、复社刚刚兴起。钱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情最好,于是组成“云龙社”来联合吴淞一带的文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钱先生形貌伟岸,自负有经世济民的才华,经常想要在国家危难中建立功名。等到(参与南明隆武、永历政权抗清,失败后)从闽中归来,于是隐居田间,研究各种经典,教书以维持生活,八十二岁去世。他所创作的《田间诗学》以及文集流传于世。

我的父亲闲居在家时,经常喜欢谈论前辈们美好的志向节操,来说给我们兄弟听。然而所能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浚先生。杜浚先生寓居金陵,天天到我们家,教导我们屏除俗学,专心研究经书、古文,和钱先生对我们的勉励一样。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等到我的哥哥猛然醒悟有志于此,可是各位先生都已经去世了。我常常后悔独自学习而无所取法,并且我的哥哥中年也去世了。我每每想起父兄和各位前辈的话,未尝不内疚自己有负于平素的志愿。

杜浚先生去世的时候,我都有所记述,可是钱先生的同宗后代远在先生的故乡,先生平生人所不知的德行,无法知晓,而现在我这不才之身,也离死期不远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尽力镌刻,一定能立碑。乾隆二年十二月望日前第五天,后辈方苞写下这篇墓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训练教师用2017-07-13 02:58:32 | #3楼回目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训练(一)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解析]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状语后置。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解析]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省略句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4、夫晋,何厌之有?

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6、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解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宾语前置

7、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解析]第二天,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坐着和他闲聊。省略句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状语后置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析]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状语后置判断句

10、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埃

12、(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解析]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状语后置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析]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状语后置

14、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状语后置。

1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状语后置

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解析]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状语后置

1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状语后置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他用心专一。

19、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望着大海对海神感叹道:“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自认为每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埃

2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被动句

1

21、为天下笑者,何也?

[解析]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被动句

2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解析]那迁谪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状语后置

23、委命下吏。

[解析]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下吏。省略“于”字

24、沛公军霸上。

[解析]沛公在霸上驻军。省略“于”字

25、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你们都将被他俘虏。被动句

26、欲呼张良与俱去。

[解析]想召唤张良和他一起去。省略“之”字

2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解析]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省略句.状语后置

28、客何为者?

[解析]客人是干什么的?宾语前置

29、沛公安在?

[解析]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

30、孰与君少长?

[解析]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

疑问句,注意“孰与”的翻译

31、军中无以为乐。

[解析]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注意“无以”的翻译

32、死生亦大矣。

[解析]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判断句

3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3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为”表判断

35、悟言一室之内。

[解析]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状语后置.省略句

3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解析]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注意意译

37、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析]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状语后置

38、既自以心为形役。

[解析]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被动句

39、田园将芜胡不归?

[解析]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反问句

40、农人告余以春及。

[解析]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状语后置

4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解析]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宾语前置

4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通晓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2

43、(其)不拘于时。

[解析]不受时俗的拘束。被动句

44、而耻学于师

[解析]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状语后置

4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省略句

46、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解析]早晨唱歌,晚上弹曲,当了秦国的宫人。“为”不表判断

47、多于南亩之农夫。

[解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状语后置

48、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其他)天下的人民。判断句

49、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解析]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省略句

50、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解析]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状语后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1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答案:C解析:延,延请。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③⑤⑥

答案:D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C解析: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磨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1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训练(二)

5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日割,以趋于亡。

[解析]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被动句

5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被动句

5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解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状语后置

5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解析]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判断句

55、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解析]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省略句

5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岛兽、往往有得。

[解析]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状语后置

5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判断句

58、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是纳之。

[解析]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状语后置.省略句

5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解析]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状语后置

60、及其衰也,数士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解析]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被动句

61、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定语后置

6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解析]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状语后置

63、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析]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宾语前置/

64、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解析]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判断句

65、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解析]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状语后置

6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解析]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省略句.状语后置

6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判断句

68、而刘夙婴疾玻

[解析]而刘氏多年被疾病缠身。被动句

69、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解析]这样看来,我对陛下尽忠的时间还很长。状语后置

70、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解析]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谓语前置

71、未可以为信也。

[解析]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省略句

7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解析]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宾语前置

73、吾念,汝从于东。

[解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省略句

74、其然乎?其不然乎?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解析]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疑问句

7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解析]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宾语前置

7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状语后置。

77、而今安在哉?

[解析]然而如今在哪里呢?宾语前置。

78、客有吹洞箫者。

[解析]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定语后置。

7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析]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被动句。

80、(鹏)翱翔蓬蒿之间。

[解析]鹏盘旋于蓬蒿丛中。省略句。

8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解析]何必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才向南飞呢?疑问句。

82、(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解析]鹏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宾语前置。

83、彼且恶乎待哉?

[解析].他们还凭借什么呢?宾语前置。

8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解析]渔舟唱着歌,在傍晚时分,歌声响彻鄱阳湖畔。省略句。

85、(吾)怀帝阍而不见。

[解析]我思念皇上却不被召见。被动句。

86、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解析]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去观望风景。状语后置。

87、既而得其尸于井。

[解析]不久,在井里发现了儿子的尸体。状语后置。

8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解析]村中有个游手好闲的年青人驯养了一只蟋蟀。定语后置。

89(成)留侍期限,以塞官责。

[解析](成名)留着等待期限,用它来交付官差。省略句。

90、(成妻)折藏之,归以示成。

[解析](成妻)折起来,放好它。回家把它交给成名看。省略句。

91、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解析]又用鸡试着和它斗,果然如成名讲的那样。省略句.状语后置。

92、好乐何如

[解析]爱好音乐(又)怎么样呢?宾语前置。

93、何以能鼓乐也

[解析]为什么能够奏乐?宾语前置。

94、见羽旄之美

[解析]即见到美丽的羽旄。定语后置。

95、君何以知燕王?

[解析]你凭什么了解燕王呢?宾语前置。

96、赵王以为贤大夫。

[解析]赵王把他当作贤能的大夫。“以”字后面省略了“之”。

9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被动句。

9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都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

要衡量。

99、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译:同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100、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该不是暗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到10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徐:缓慢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

C.惠之谷惠:赠送D.刺船而去刺:乘坐

答案:D解析:刺,划,撑。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掭以尖草,不出

答案:D解析:A.表转折,却/表修饰;B.那,那个/一定,表祈使语气;C.哪里/什么;D.拿。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答案:B解析:“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错。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答案: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解析:采分点是,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楮币,纸币;易,交换,买;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

⑵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答案: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解析:采分点是,策,鞭打,骑着;蹇,跛,行走困难;布衣,代指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参考译文:

我的同亲吕徽之教授,家在仙居万山之中,博学多才,能诗能文,问他题目异国他不知道的,但他却老是潜藏姓名,耕地打渔来养活本身。有一天,他拿着钱到一个富人家里买谷种,正赶上天降年夜雪,他站在人家门口,人异国理睬他的。他缓缓地走到院子里,听到东阁里有人分韵做咏雪诗,一个别分到了“滕”字,苦苦吟咏异国结束。吕徽之不由得笑出了声。阁子里的那些有钱人的后辈听到表面有笑声,就调派摆布的人来诘问他。教授最初不说话,这些公子哥们更加迷惑,亲身出来见他,只见教授光着头穿戴粗布衣服,布袜草鞋,就凌辱他,责问他笑的因为。教授不得已就说:“我的意思是就选滕王蛱蝶的事罢了。”世人才叹服,聘请教授入座。教授说:“我如此形象,如何能置身于你们这些公子之间?”世人坚定着聘请,教授于是进入房中。世人用“藤”“滕”二字请教授补足诗作。教授提笔写道:“天上九龙施法水,人世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又请他粘“昙”字押韵作诗,教授又漫笔写完,就出去了。世人挽留他,留不祝问他姓名,也不答复。世人都惊奇地说:“曾传闻过吕处士的名字,想见他一面却不能,教授难道便是这个别吗?”教授答复说:“我一个农平易近,怎么能知道吕处士是如何一个别。”世人优惠地送给他谷种,教授愤怒地说:“我怎么能收取不义之财!必定要用钱来买它1撑着船离开了,世人派人远远地跟随在他的背面,道理冷僻辽远,派去的人记取了他的居处就返了返来。雪停了,前去拜访他只瞥见一间茅茅舍,家徒四壁。忽然发觉装米的桶里有人,本来是教授的老婆。因为气候寒冬,是以坐在内里。世人摸索着问吕徽之教授在什么处所,他的老婆答复说:“在溪上彀鱼呢。”世人才知道他真的便是吕徽之教授。到了那边,果然见到了他,把特地来问候报答的事报告给了他。教授隔着溪水对他们说:“诸位公子先到家里,我捕到鱼后,必定换来钱买酒请你们喝。”不多时,教授带着鱼和酒返来了,世人尽情欢饮后才散去。走到半道,天已黑了,不便利赶路,就临时在一个露天的棚子里憩息,正赶上主人从表面返来,竟然曾见过面,问他们从那边返来,他们就把原因报告给了他。那人就让他们留下留宿,第二天早上,客人们道别。主人根据客人的踪迹来到吕教授的住处,可是教授已经搬走了。又一天,教授跟治中陈建中在路上相遇,治中赶着跛驴,当时还是一个布衣,看到吕教授风采神韵耿介简拔,就问道:“难道是吕徽之教授吧?”答复说:“是的。您不是陈建中吗?”答复说:“是的。”两个别握脱手,就像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欢乐,一路谈起驴的故事,吕教授问一件事,治中就答复一事,彼此答问四十几件事,治中才中断。教授说:“我还记得或人写了某书,或人写了某传。”又说了三十几件事,治中特别恭敬他。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