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学会什么
幼儿园是宝宝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在幼儿园里, 孩子离开父母的臂弯,认识新的伙伴,接纳新的环境。宝宝在幼儿园里该学会啥呢?小编认为,在幼儿园里,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重要的。
锻炼生活能力
学会生存就是让孩子掌握独立生活能力、安全常识,以及各种动作要领。比如中班的小朋友要学会的生活能力有:会穿脱、折叠衣服,折叠被褥,会系鞋带,会用筷子,会分发整理餐具,收拾桌子,会刷牙,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培育学习兴趣
幼儿能自己探索、发现周围的事物进行学习,对周围事物感兴趣,那么对他今后的学习十分有益。而幼儿园各个领域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注重儿童能力的开发。比如科学领域的能力有感觉、观察能力,概括分类、数量、形状、时空等数学概念……应该重视幼儿亲自参与活动,通过不断体验、经历,学习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开发。
养成良好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包括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社会规则。因此幼儿园的活动里都包含了怎样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品德行为方式和对情感、情绪的把握、与朋友友好相处等的内容。
礼貌习惯:每天从入园的那一刻起,孩子就通过与老师、同伴问好,与爸爸妈妈再见,学习最基本的与人交往技能。
卫生习惯:进入教室,我们会耐心地引导幼儿认真洗手,为帮助他们真正将手洗干净,老师们不仅亲自做示范,还在墙上贴了6步洗手法的图片,并配上洗手儿歌(打开水龙头,冲冲小小手,搓搓手背心、扭扭爸爸、扭扭妈妈、扭扭哥哥、扭扭姐姐、扭扭自己)引导孩子边读边巩固。
进餐习惯:进餐时间,我们会引导孩子自我服务,帮助教师清理桌椅,自己端盘子取餐,学习安静地吃饭,了解食物营养与身体的关系,改正偏食挑食以及吃饭时四处溜达的不良进食习惯。
午睡习惯:午睡时间,让孩子由简入难逐步学习穿脱衣服、学习良好的睡姿与睡眠习惯,学习整理床铺。
如厕习惯:孩子不习惯在幼儿园上厕所,需要一点点引导,让他们学习自己独立上厕所,学习正确的擦屁股方法,学习上厕所后冲洗厕所,整理自己的衣物,不露小肚皮。
安全规则:上下楼梯时,让孩子集体讨论下楼梯的方法:不推挤别的同伴,不从上面直接往下跳,要靠右行,小手最好扶着旁边的栏杆,不大声喧哗影响别的班的小朋友。生活中孩子们有了碰撞,老师会告诉孩子们怎么正确地解决,而随着他们长大,会引导孩子们自己讨论,自己想友好相处的方法,感受规则的重要。
拓展:如何培养幼儿学会分享
一、物质分享:
(一)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幼儿之所以不愿分享,是因为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作为教育者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应该让幼儿知道自己在关心帮助别人后,别人也会以同样的关心和帮助回报自己。你大方的与别人一起分享,别人下次有好吃的或好玩的东西时也会跟你一起吃,一起玩。
(二)为幼儿树立榜样。
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抓住一切时机为幼儿作好榜样。例如在平时分发物品时,教师要有意识的以分享形式进行。分点心时故意将几个小朋友的点心放在一起,让他们自己去分。前提是事先告诉他们要一起吃,而不是独享。当小朋友在玩玩具时,故意走过去说:“这个玩具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或者说:“你们能分我一点玩玩吗?”教师在与幼儿一起分享玩具时要尽量让幼儿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当幼儿体会到快乐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类似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及时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幼儿,把他树立成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一名幼儿带来一辆漂亮的小汽车,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时,教师应该及时作出回应,给他以积极的肯定和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其他幼儿模仿和学习。
(三)正面强化。
正面强化分为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就是教师用恰当的语言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正面的肯定、表扬,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使他想再一次尝试这种分享行为。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名幼儿带来漂亮的玩具,当别的幼儿想和他一起去玩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时,别的幼儿会说:“我以后把玩具带来也不给你玩。”这时带玩具的幼儿就会说:“我给你玩,你明天把玩具带来给我玩好吗?”然后就把玩具借给他玩。这时,老师应该抓住机会问:“和 XX小朋友一起玩开心吗?”并进一步强化“有了好东西要一起分享,因为你跟他一起分享所以才玩的这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时如果都能及时这样做,幼儿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而不是幼儿本人,这样幼儿才会积极的分享。
肢体语言是指教师运用自己身体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发现幼儿的分享行为时,教师可采用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轻轻拍幼儿的肩或头等方式,使幼儿因此感到快乐和满足,从而使他在今后更愿意发生类似的行为。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幼儿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四)给孩子创设分享的机会
让幼儿经常带一些自己的玩具或图书等来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教师还可以把幼儿的一些作品拿出来与幼儿一起分享,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五)用文学作品感染幼儿
在平时,教师可以多给幼儿讲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用故事情节来感染孩子。如《金色的房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关与分享的故事。
(六)建立分享规则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是平等、共同分享。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幼儿的分享更多的是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XXX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玩具和他一起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给你玩。”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你带来的玩具是不是只给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高兴吗?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共同分享的原则。
2、是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分享物轮换使用。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教师可教给幼儿谁先拿到玩具谁先玩,后来的人想玩就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可以给我玩吗?渐渐的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和等待轮换的重要性。
(七)家园共同努力
幼儿的进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师应做好家访工作,在家也培养幼儿学会分享。家庭中有些家长常常也在“保护”孩子的自私心理,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应做好家长的工作,通过多渠道的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对孩子的分享教育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精神分享
分享除了物质分享还有精神分享。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别人,你就有了两份快乐;如果你把烦恼告诉别人,你的烦恼就减少了一半。”因此让幼儿学会精神分享也是很重要的。开始时教师可以讲一些高兴的事与幼儿一起分享快乐,然后逐步过度到让幼儿自己讲一些高兴的事,还可以经常组织幼儿讲一讲自己在家里、周末去玩时发生的事,不论是高兴还是伤心的都可以。这样不但让幼儿自己学会了分享,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方法虽然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的独特的作用,但是在时间中,它们总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的产生分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