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 百分网手机站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

时间:2017-05-16 14:16:07 环境设计 我要投稿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

  风景园林学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在传承发展景园文化的同时,应当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风景园林学的推动作用。在科学与艺术双模驱动下,风景园林学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不断地丰富,知识体系的更新、教育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以系统科学、生态学为代表的科学影响着当代风景园林价值观、发展理念;而可持续技术、数字技术等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景园规划设计、建造及养管路径与方法。立足当代科学技术背景,重新审视风景园林学发展方向,倡导以"科学为理念、技术为支撑、文化为灵魂"景园观,对于实现我国由风景园林实践大国向强国的转化有重大意义。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

  1、生态学与景观生态

  1.1 生态学与全尺度

  风景园林学关注入居环境和自然系统的保护及保育工作。风景园林面对的是广袤的自然区域,传统意义上生态学的关注偏向于植物及其生境共同构成的复合体。从视野上看,随着学科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生态学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范畴上看,国土、区域景观系统的构成已经难以由传统景园生态学的范畴涵盖。因此,应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来思考,从景园生境到人居生态环境系统的关注是风景园林学发展的趋势。由此,从近地气候到植被体系,从自然区划到土地格局,包含人居环境在内的“大”生态系统,都理应成为风景园林研究的领域。

  当代风景园林学研究的范畴一方面包括大至城市小至乡村的建成环境研究,更包含了对纯自然系统的研究,也可称之为对“风景系统”的研究。自然系统和建成系统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当代风景园林学的研究视野,并较之于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广泛。其研究既要跳出“园”的范畴,又需要具有“地景”的概念。关注尺度的不同体现了复杂程度差异,思维、视野以及设计的策略和步骤也不尽相同,是现代风景园林学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面对不同尺度条件下的生态问题,应当有系统的分级和掌握。

  1.2 生态敏感性评价

  上个世纪30年代,随着生态规划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发展了土地利用适宜性( Land-use Suitability)分析方法体系。地图叠加方法经过沃伦·曼宁( Warren H.Manning)、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埃斯克里特(L B.ESCfitt)直至麦克哈格(Ian L McHarg)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在生态理念引导下的规划方法,之后发展的包含GIS在内的大部分新方法均以此为基本蓝图,从技术、方法等层面不断提升关于生态适宜性研究的精准性与便利性。当下,生态敏感性评价已广泛地运用于国土资源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没计等各个领域。生态敏感性评价通过对场地各个生态因子的有权重叠加,以此来得出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并在发展中给予不同程度的保护。在这一基础上开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执行了“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强调对场所生态保护基础上的规划设计。生态敏感区的梯度划分为设计者明晰了必须严格保护的区域、需要进行保护和适度恢复的区域以及可以建设的区域。不仅积极、主动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使设计更加有理有据。在生态敏感性评价基础上再进行建设适宜性的评价,最终将生态保护与建设活动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1.3 建设适宜性研究

  建设适宜性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地是否适于用作建设用地所作的评价。建设用地通常是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使用范围的土地。风景区等风景环境的建设用地主要包括了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等几大类型。与以人工环境为主体的城市不同,风景环境的建设用地镶嵌在自然环境之中,承担着区域的交通、服务等职能,是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就是在以自然为主体的环境中优选出适宜进行功能性建设的区域和地块。基于对风景园林自然环境充分调研基础之上的建设适宜性的评价有助于实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面临的通常是复杂的建设环境,尺度往往较大,并且场所内自然及人文信息交织。若仅依靠经验进行规划设计,难免顾此失彼。利用GIS等软件平台开展的建设适宜性分析在调研分析场地的基础上能够生成可比较的量化结果,较之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更加精确与便利。在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基础上的建设适宜性评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有效地为设计师提供判断的依据,较为准确的划定建设边界,生成适宜建设区域,同时为进一步具体的设计提供操作基础。

  2、走向系统的风景园林学

  2.1 从要素到系统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属性。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风景园林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自然素材的原初属性,并遵循自然演替的规律;另一方面园林空间又是依据人的诉求营造的空间环境,具有文化内涵。由于风景园林具有多目标的特点,如何在风景园林环境中协调不同的目标,使系统整体最优化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系统论强调将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协同作用,将各个部分的协同效能最大化,从而实现整体效益最优。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既要服从于自然规律、也要服务于人的诉求,更有形而上的境界,因此分别应对了风景园林的“真、善、美”三大基本价值。“真”代表着科学理性,反映了人类对过去经验的“规律性”认识;“善”体现出人类的愿景与意志,具有“目的性”;而“美”则是理想的境界,具有“精神性”。比较起美术与建筑,风景园林更具复杂性与多元性。当代风景园林学,需要基于学科的自律性,变离散的群知识为系统体系,依据认知规律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以此来实现系统的最优。作为系统的风景园林通过诸要素的集成,将风景园林的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经过人为干预生成“新的系统”。与之相应,现代风景园林教育需要将不同的科目、课程、知识点系统、有机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