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小学 百分网手机站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2)

时间:2018-01-16 09:56:23 国际中小学 我要投稿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根据意思再次尝试停顿

  全文练读,把握好停顿节奏(注意做到音断意不断)

  指读,齐读

  三、二读(读懂)

  自读自解

  请大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与同桌进行交流从而尝试理解课文意思。

  出示课文(以句子为单位出示)

  课文一共只有五句话,请同学们挑选一句你最有把握的句子来说说它的意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重点理解“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重点理解“乃”孔君平本去见杨父,为何“乃呼儿出”(生想象交流,感悟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

  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摆出水果是为了——(招待),理解有很多水果,杨梅只是其中一种。想象杨氏子接待时的情景。

  齐读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强调“此”指代杨梅,“君”为尊称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谁没有听说?(“我”)理解“夫子”,理解“应声答曰”(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

  尝试说说全文的意思(同桌互说)

  指说

  带着理解再读全文。

  四、结课留疑

  读到这儿,我们已经了解了杨氏之子身上发生的这个小故事。谁来说说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人?

  (甚聪慧)板书

  究竟甚聪慧在何处,下节课继续学习(板书“?”)

  教学反思:

  对于小古文的教学一直觉得没什么底气,也很少有过这方面的探索。虽然听过不少这方面的课,也曾经试着模仿着上过。可始终觉得未得其法。因此也宁可一厢情愿地认为一般赛课不会让咱上小古文的。

  不过,那想法终究还是定格在了“一般”。于是,当周一收到周立琴老师短信,得知上这篇小古文的时候,心头还是不自觉地一紧。

  周一上午三节空课,我必须定下一个大致的思路。我对自己说。

  于是,我花一节课时间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相关的课例资料,然后找一处安静的所在,开始对文本的解读和思索。也正是这两节课的思考为这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这八十分钟里,我反复思考着几个问题,并最终都明确了方向和取舍。

  1、文本课时的价值观的确立。

  这是一篇只有五句话的小古文,如果静下心来读读,要大致读懂它也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几乎所有的课例都是一课时时间完成了这篇小古文的'教学。那我该怎么做?我开始纠结于这个问题。但,当我想到这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小古文时,我的灵台开始逐渐清晰:第一次教小古文,我必须对孩子们充分负责。文言文的教学无非是三步:读通,读懂,读悟。但若要真正引领一个初学者在一课时之内扎实地走完这三步,怕是显得有些急促了。我想第一课时35分钟能走到第二步也是可以的。我就以这篇课文作为范例,老老实实带着孩子们读通读懂文言文,并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吧。

  2、教学梯度的设置

  确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后,开始深入思考梯度的安排。一度也想将“甚聪慧”作为抓手展开教学,但是担心在35钟内很难做到教学内容的权衡。于是,咬一咬牙,决定索性一切“返璞归真”,回归传统吧:什么“抓手”都不要了。就这样按着“读通,读懂”一步步来:读通环节先读准字音,然后读通全文,接着从重点句突破把握好朗读节奏进而辐射全文的朗读。读懂环节也由句到文,以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完成。

  3、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其然,不如教其所以然。”因此,指导停顿,我不愿意像有些老师的做法直接出示。而愿意让孩子们先尝试,在带着孩子们理解句意,从而让他们自己发现停顿的规律。不仅让学生明白如何停顿,并能牢牢记住这样停顿的原因。其次在理解意思方面也注意了对学习方法的渗透,并给了孩子们较为充分的时间予以自学,让孩子们能在我的点拨引领下学着自己读懂古文。

  非常荣幸的是我的这些想法和做法都得到了评委专家肯定和鼓励。

  同时,他们也肯定了我在教态和控课能力方面比以往也显得更为大气和洒脱了。听着这些,我的心里暖暖的。

  评委们还对我不少细节设计和点拨上的亮点予以了比较高的评价。但我心中深知这许多锦上添花之处无不凝聚着师傅和教研组同仁的智慧和心血。在此必须对她们表示最为真诚的感谢。

  当然,我一直深知我的这堂课扎实有余而精致还显不足。就像金明东老师说的那样:如何做到“精致”与“扎实”并存共融,还是值得我深深反思的一个问题。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2.《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3.《杨氏之子》说课设计

4.杨氏之子教案模板

5.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6.小学语文公开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7.杨氏之子课堂实录及点评

8.《杨氏之子》语文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