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百分网手机站

美国“语文”课是这样上的

时间:2017-06-06 15:27:49 公开课 我要投稿

美国“语文”课是这样上的

  引导语:美国父母从小重视孩子的演说能力训练,各个学龄段都有演讲和辩论课程,从而充分培养孩子敢于参与、敢于发表意见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美国人演讲能力就是这样在课堂中从小慢慢培养起来。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美国“语文”课是这样上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后,引起了不少争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获奖的理由,在传统的观念中,诺贝尔文学奖应该颁给文学家或作家,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基本指导原则是“推动文学发展”和“促进优秀文学家为全世界所接受”,关键词是“文学”。

  美国人眼中的“鲍勃·迪伦”是什么样,气门一起见证下美国课堂中辩论。

  美国高中的英语课,教师组织学生辩论的主题是:鲍勃·迪伦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一开始老师播放了三首鲍勃·迪伦广为传唱的歌曲:《在风中吹》、《永远年轻》和《愁肠难解》。

  这些歌曲是鲍勃·迪伦的代表作,受到了无数歌迷的追捧。它们旋律悠扬,略带忧伤和感怀,弥漫在整个教室,教师还提醒他们“在感受美妙的音乐之时,要注意歌词的韵味和意蕴”,因为“欣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不仅是享受音乐而已”。

  教师发给学生五份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绝大多数来自最近报纸对他的评论。有一份材料收集了鲍勃·迪伦的一些歌词,阐述和演绎了不同主题,如爱、自尊、优雅、渴望、时尚、生命等等。这是鲍勃·迪伦生命和生活的价值观,反映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当然这些歌词也以诗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文字驾驭、表达能力和穿透力。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向学生解释了辩论活动的基本要求:模拟诺贝尔文学委员会评审活动,辩论鲍勃·迪伦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奖,陈述各自的理由。

  学生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还可以保持中立。这样设置的辩论的基本要求和框架,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分析,但也允许学生不站队,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非彼即此,或非此即彼,不是绝对的倾向,同时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受他人的影响。

  学生开始阅读六份材料,大概花了十多分钟。教师还引导大家在提炼和确定观点时,要注意证据,知道哪些材料印证你的主要观点或分观点,并能说出出处,以提高说服力。

  材料中说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他的歌词具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表达观点的?这些材料帮助学生认识鲍勃·迪伦,并据此判断他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毕竟对于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来说,七十多岁的鲍勃·迪伦离他们有点遥远,虽然他在美国非常著名。

  我们注意到学生们用彩色笔在纸上将重要的观点划出来,还有的学生用思维导图将和自己观点一致的文字罗列出来,以便整理自己的思路。

  这样一来,辩论的观点就建立在充分的证据或详尽的事实之上。经过充分阅读和思考形成的观点,具有逻辑性和法理性,因为辩论不仅需要观点,更需要逻辑和事实。

  在完成独立阅读和思路整理后,所有的组开始交流,每个学生向组内的同学分享个人的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事实和实证。教室里非常热闹,大家在陈述自己的观点后从不同的角度、视角或材料说明自己的想法,形成了小小的辩论赛和交流会。

  很快到了全班辩论和交流的'时刻。教师要求一组学生到台上去现场辩论,分成三支队伍讲述各自观点。组内的观点不同,但这不妨碍他们汇报。每个代表在陈述完观点和理由后,台下的同学提问或者补充观点,互相交流、发言和提问。

  如果得到台上辩手认可的话,可以站在他们的队伍后面。这样随着时间的推进,台下的学生越来越少,三支队伍后面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在对话和辩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立场”。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中超过一半的学生竟然不同意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奖,他们讲了很多理由:

  “诺贝尔文学奖对于美国的严肃的大师比如更高水平的菲利普·罗斯来说极不公平”

  “鲍勃·迪伦是非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他的只是歌词而不是诗词”

  “人们对于他的认可只是因为音乐和旋律,而不是文学”等等

  也有不少学生认为鲍勃·迪伦应该获得诺贝尔奖,如:

  “2500年前,伟大诗人荷马和萨福也写下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我们现在依然在阅读他们的著作”

  “鲍勃·迪伦音乐的最大价值在于对声律的探索和追求,而很多时候与诗歌的价值是相同的”

  还有的同学说出了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上鲍勃·迪伦的获奖评语:

  “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

  他们认为鲍勃·迪伦的作品是音乐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当然还有“骑墙派”,教师要求他们观察两种观点,去分析判断,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选择队伍。不过最后还是有人“顽固不冥”,坚持不站队。也许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需要阅读或收集更多的资料及信息,这就是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和培养,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从。

  在这样的三方辩论和选择站队中,讨论变得极其热烈。材料中的观点和事实被挖掘得一览无遗,并揉合交织着学生的判断和认识,观点变得越来越鲜明,事实变得越来越清晰。当然,结果对于谁来说都不重要。教师说关键是学生要在阅读和辩论中学会如何用收集证据去形成观点,思辩地说服他人。

  很快,课堂结束了,然而教学并没有结束,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去网上查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标准,看看自己的观点和标准之间的差异,分析在专家眼中的获奖的理由。老师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小论文,阐释自己对于鲍勃·迪伦获奖的态度。

  在美国的政治、公共和社会生活中,辩论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长久以来,辩论和演讲课程是学校的传统课程。我们曾经看到我们居家主人中学时的课表。那是近四十年前,他就在学校里参加了辩论社团,还经常外出和其他学校的社团辩论。

  这样的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所以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会开设辩论课,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大学生更不要说了。

  其实这和美国的教育理念有关。他们认为演讲能力是个人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展示个人魅力的途经,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很好办法。他们从小重视孩子的演说能力训练,各个学龄段都有演讲和辩论课程,从而充分培养孩子敢于参与、敢于发表意见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美国人演讲能力就是这样在课堂中从小慢慢培养起来。

  就像今天的课堂,着实让我们开了眼界。辩论前的引导和输入,辩论中的唇枪舌剑,辩论后的巩固对话,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实证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这样的选题,不但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学校和教室的大门打开,使得学生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思维、对话和磨砺”的话题特点,在传统和现实的矛盾选择中建构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除了在拉金塔高中的课堂中,在河边郡的印第安初中,我们同样也看到了他们辩论社团上的辩题,如:

  特许学校是否一定做得更好?

  加州的投票者是否应该通过55号法律修正案?

  英国是否应该脱离欧盟?

  特朗普是否应该成为总统?

  美国是否应该拒绝更多的难民?

  这些话题很宏大,都是社会所关心的热点或者焦点。因为社会从来不缺少争议的话题,而这些辩论题目引导他们去关注社会问题,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并在辩论中培养自己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打开封闭和桎梏的大门,还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去关注现实世界。

  课堂教学不是拘泥于遣词造句和基于“标准”以及“庖丁解牛”式的文本解读,而应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标准和认知,并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独立思考和表达自我的人。

【美国“语文”课是这样上的】相关文章:

1.留学美国可以这样拿绿卡

2.选择美国留学是为其教育上的魅力有优势吗

3.美国留学,这样你会被拒签

4.我是这样迎战小升初的

5.美国留学申请如何上名校

6.留学美国太贵?这样精打细算更合适

7.申请美国硕士留学,你需要这样做

8.美国留学申请文书开头要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