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制作 百分网手机站

编导的声画组合

时间:2017-08-25 11:32:18 编导制作 我要投稿

关于编导的声画组合

  编导就是编和导,从编导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编可理解为:编写、编撰、编排、编辑、编剧等;导可理解为:引导、指导、领导、导向、导播、导演等。关于编导的声画组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知识,欢迎阅读了解。

  一、“声画组合”题型是编导类考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电影声音观念是声音的“从属意识”。认为有声电影只是无声电影的简单的延续,因而电影仍旧是“视觉艺术”。所以应当是“视觉为主、声音为辅”,声音单方面为画面服务,被用来补充、说明、丰富和扩展画面的内容与涵义,并无论声音显示出如何的表现力,也只能以画面的附庸而存在。这一观点最典型的标准用语即是声音主要是:“烘托画面气氛”。总之,声音从属于画面。

  而当代电影声音观念,则是声音与画面并行的综合意识。即认为有声电影不是无声电影的简单延续,它是另外一种独立的艺术,它属于“视听艺术”,应当声画并重。认为电影的银幕空间、银幕形象是声音与画面共同构筑的艺术综合体,声音与画面是两个互为依存、共同构筑的艺术序列。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众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

  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有时甚至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其一,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其二,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其三,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电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声音和画面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对未来中国影视行业培养合格人才,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因此在选拔入学之前增加“声画组合”的题目是必然趋势。

  二、将“声音”在“声画组合”题目中突出,打动评委

  “声画组合”作为本年度推出的`新型题型,笔者认为将重点考察“如何将声音与画面或者情景融合”,甚至将“声音作为一种叙事和表达主题的手段”,因此,考生必须掌握声音在影视中的表现功能,并熟练运用。影视中主要存在三种声音,即:人声、音乐和音响,这将成为考试中的重点。

  电影中的声音,首先是作为造型元素参与影片银幕空间和银幕形象的塑造。声音给了银幕世界以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空间延伸——包括进入人们的心理空间(如音乐及某些具有一定社会含义的自然声等)。第二,一切艺术最根本的职能就是表达情绪,所以,声音参与电影的视听造型,寻求银幕空间真实、生动的目的,是为了履行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表达情绪的根本职能。因而声音又必须是作为情绪元素(思想元素)参与影片的创作。在那些堪称艺术品的影片中,每一项声音的每一次使用,几乎都同时是作为情绪元素而存在的。最后,在一些特定的、必要的情况下,作为造型元素和情绪元素的声音(包括人声、动作声、自然声、音乐声等)又常常直接参与影片的结构,或推动影片动作的发展,从而成为影片的剧作元素参与影片的创作。

  《红高粱》和《孩子王》是真正的把声音作为造型元素、情绪元素、剧作元素来使用和发挥的两部好片子。那高粱地里的风声和歌声,那硕大茅草屋顶下和空旷山野里的朗朗书声,还有那酒歌、轿夫歌、那齐天的唢呐等等。虽然两片对自然声的运用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注,但总的说来,在电影声音的创作方面已经表现出难能的、鲜明的、积极能动的创作意识。

  三、“声画组合”的题型预测及应对“五要点”

  众所周知,浙江传媒学院每年艺考时考察的题目是“画面组合”。这种题目要求考生在给定的10—15个被打乱的影视片段(也可能是静态图片)中,寻找其规律,并将其按照逻辑、叙事、镜头组接规律等重新组合。这种题目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对故事要素的把握、人物关系的梳理、主题的理解、悬念的认识及镜头的画面感,和“声画组合”有其相似性,但由于前者是以“笔试”形式,后者是以“口试”形式出现,因此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笔者认为四川省本次“声画组合”的题型可能主要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

  1、词语概念式

  请以“一树鲜花”为题目,讲述几个画面,并将声音融入其中。

  为“团圆饭”配上创意的声音。

  2、句子判断式

  “班主任今天没有来,突然停电了”,讲述几个画面,并将声音融入其中。

  3、形象组合式

  将“邮票、金鱼、台灯”组合成几个画面,并将声音融入其中。

  4、给定材料式

  给考生一个故事提纲,让其讲述画面,并将声音融入其中。

  5、续写式

  给考生一个成语、小故事之类,让其讲述画面,并将声音融入其中,如:南郭先生逃走之后。

  6、改写式

  将成语、唐诗等改写为一个情节或片段,在这种模式中改写与扩写是并重的。如:请“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改成一组画面,并将声音融入其中。

  7、情节拼块式

  给定几个混乱的情节,要求考生用画面的形式把它们用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顺序增加适当情节拼回原状,考虑声音的融入。

  笔者认为,以上无论哪种形式出现在考试中,考生只需掌握以下五点,以“五点应万变”:

  第一点,考虑主题。也就是说,考生在获取给定的素材后,必须考虑所叙述的画面内容的主题,主题是一切艺术的生命,没有主题的艺术不成其为艺术。

  第二点,考虑情节或片段的构思。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是走“温情路线”,这是一种最普遍的感情诉求形式,通常表现家庭的温情和和睦,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友谊之情,恋人之间的爱情,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过这些人们所熟知的情感贴近生活。

  第三点,考虑人物的设置。人物设置以典型性和打动人为目的,比如:可爱的小孩、年迈的情侣、下岗工人等,或者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形象,如:宅男宅女、蚁族、富二代、穷二代、90后等。

  其四点,考虑声音的使用。主要考虑人物的对白、音乐、音效、自然声等的准确使用。

  其五点,考虑揭示主题。可采用语言、文字、画外音等方式揭示主题。


【关于编导的声画组合】相关文章:

1.会声会影画中画滤镜如何使用

2.编导是什么-编导的就业前景

3.关于编导艺考知识

4.编导关于编讲故事的技巧

5.关于少儿舞蹈的编导与训练

6.编导是什么-编导的具体工作

7.编导的就业优势-编导艺考内容

8.编导专业的方向-开设编导专业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