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流行性出血热

时间:2020-10-30 15:40:05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流行性出血热

  导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又称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关于这种流行性出血热你知道多少内容?下面小编给你讲一讲吧。

  ●最重点是什么?

  1.病原

  2.休克、出血、肾损害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五期经过及三种主要表现

  4.血、尿常规及特异性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一、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又称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二、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宿主动物: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主要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

  传染源:鼠类

  (二)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母婴传播

  5.虫媒传播:寄生于鼠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四)流行特征: 地区性、季节性、人群分布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日,一般为7~14日,以2周多见。典型病人病程中有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

  (一)发热期

发热

起病急骤,发热39℃以上,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
热程多为3~7日;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全身中毒症状

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头痛、腰痛和眼眶痛,称为“三痛”。
 

毛细血管损害

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
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称为“三红”,重者呈酒醉貌。
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软腭和咽部。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条索状、抓痕样或点状瘀斑。

  (二)低血压休克期

  多数发热末或热退时出现,少数热退后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触不到,尿量减少,严重者神志恍惚、紫绀、DIC、脑水肿、呼吸窘迫综合症和急性肾衰。

  (三)少尿期

  多继低血压休克期,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此期。与休克期重叠的少尿,应和肾前性少尿相区别。一般以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

  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重者腹水、高血容量综合征、脑水肿。

  此期由于DIC、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肝素类物质增加而出血现象加重。

  (四)多尿期

  每日尿量增至2000ml即进入多尿期,多者可达4000~10000ml以上。多尿初期,氮质血症、高血压和高血容量仍可继续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回降。此期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等)及继发感染、休克。

  (五)恢复期

  一般需1~3个月,体力完全恢复,但有的病人肾功能恢复须更长时间。

  四、诊断

  (一)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早期“三痛” “三红” ,临床五期经过。

  (二)流行病学史;居住或近期到过本病疫区,居住地有鼠。

  (三)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升高,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
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
病程4~5天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第二天开始血小板下降。

尿常规

第2天出现尿蛋白, 4-6病日常达(+++)-(++++),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

血液生化检查

血尿毒氮及肌酐在低血压休克期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凝血功能检查

DIC高凝期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纤溶亢进期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升高。

2.血清学检查

第2日即能检出特异性IgM抗体,1:20为阳性。IgG抗体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

  习题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大”主征 C

  A.发烧,休克,少尿

  B.出血,休克,肾损害

  C.发烧,出血,肾损害

  D.发烧,出血,“三痛”

  E.休克,少尿,“三痛”

  脑水肿多产生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哪一病期 C

  A.发热期

  B.低血压休克期

  C.少尿期

  D.多尿期

  E.恢复期

  男,29岁,农民,突起发热,伴头痛,眼眶痛,腰痛。病程第四日就诊时热已退,血压偏低,球结膜水肿,出血,胸背部见条索点状瘀点。前l日24小时尿量300ml,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败血症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钩体病

  E.急性肾小球肾炎

  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外周血象改变 C

  A.白细胞计数增高

  B.类白血病样反应

  C.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以至消失

  D.异常淋巴细胞增多

  E.血小板减少

  五、治疗

  早期抗病毒及液体疗法,中晚期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一)发热期

  1.控制感染:利巴韦林,每日1g,加入10%葡萄糖液静滴,持续3~5日。

  2.减轻外渗:早期卧床休息,为降低血管通透性可给予路丁、维生素C等。发热后期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外渗和组织水肿。

  3.改善中毒症状: 物理降温为主,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5~l0mg静滴。

  4.预防DIC: 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以降低血液黏滞性。

  (二)低血压休克期

  1.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适量,争取4小时内血压稳定。胶体溶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甘露醇、血浆和白蛋白。

  2.纠正酸中毒:主要用5%碳酸氢钠,每次5ml/kg;根据病情每日1~4次。

  3.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经补液、纠正酸中毒,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l0~20mg/100ml液体静滴,或山莨菪碱(654-2)0.3~0.5mg/kg静脉注射。同时亦可用地塞米松l0~20mg静滴。

  (三)少尿期

  1.稳定内环境: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促进利尿:可应用20%甘露醇l25ml静注,以减轻肾间质水肿。不宜长期大量应用。常用利尿药物速尿,可从小量开始,逐步加大剂量。

  3.导泻和放血疗法:防止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少尿期可进行导泻,常用甘露醇25g,每日2~3次口服。亦可应用硫酸镁或中药大黄煎水口服。

  4.透析疗法:明显氮质血症、高血钾或高血容量综合征病人,可应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四)多尿期

  1.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2.防止继发感染

  本期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感染,发生感染后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五)恢复期

  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

  习题

  1.女,31岁,三天来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四肢酸痛,腰痛。体检:危重病容,球结膜充血,无水肿,咽充血,腋下可见点状抓痕样出血点,肝脾未及。血常规检查:WBC l4×109/L,N 72%,L 28%,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尿蛋白(+++),RBC4—5个/HP,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为 C

  A.钩端螺旋体病

  B.败血症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结核性脑膜炎

  2.女,27岁,突起寒颤,高热,恶心,呕吐、腰痛已6天。体检:重病容,眼睑浮肿,球结膜及胸部皮肤充血,腋下见少许点状出血点,血压75/55mmHg,怀疑肾综合征出血热。本例必须首先考虑的治疗措施是 B

  A.慎用升压药

  B.补充血容量

  C.纠正酸中毒

  D.小剂量肝素抗DIC

  E.选用抗病毒治疗

  3.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是 D

  A.早诊断,早休息,早期就近治疗

  B.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就近治疗

  C.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D.早发现,早休息,早期就近治疗

  E.早治疗,早控制,早期就近治疗

  4.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期,下列哪种药物不宜首先使用 D

  A.平衡盐

  B.碳酸氢钠

  C.低分子右旋糖酐

  D.血管活性药物

  E.高渗葡萄糖

  5.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哪一项是错的 B

  A.稳定内环境

  B.高蛋白饮食

  C.促进利尿

  D.导泻和放血

  E.透析

  六、主要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做好疫情监测及防鼠灭鼠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伤口及时包扎,避免被鼠排泄物污染;

  3.保护易感人群:疫区作业穿五紧服,裸露部位涂防虫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防螨类叮咬。接种灭活疫苗,抗体阳性率可达90%左右。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流行性出血热】相关文章:

1.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章节重点:传染病

2.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伤寒

3.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传染病概论试题

4.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方法

5.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辅导:艾滋病

6.2017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试题

7.中医助理医师考试2017中医儿科学试题

8.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传染病概论

9.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