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简答题】(4)

时间:2017-06-09 编辑:ksf 手机版

  28.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答:《儒林外史》有其匠心独运的结构特征,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看起来松散,实际上并非“有枝无干”。作者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散点透视原则,“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取士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一主旋律上,从而达到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29.略述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答:龚自珍是才气过人而又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家兼思想家。他提出“尊情”、“尊史”的变革的文学观。他有很高的自我期许,却一生困厄下僚。他饱经忧患,哀乐过人,更深切地感受着时代所给予他精神上、心灵上的震颤和痛苦,深深体味着内心世界的种种:怨愤中夹杂着豪迈,感伤中包容着热情,颓唐而又执着。郁闷而有理想。“少年”与“童心”是他诗中引人注目的意象,是他心目中青春生命和理想的象征;他对人才被压抑的惯懑,他渴望和呼唤“不拘一格降人才”;他的诗充满批判精神和显露出批判的锋芒,表现出自己狂傲的性格。他的诗多为抒发主观感情之作,想象丰富奇诡,语言璀灿瑰丽而又具狂霸之气,形成了“幽想杂奇语”、“哀艳杂雄奇”、“郁怒情深两擅场”的迷人风格,受到清末民初众多文学家的喜爱或迷恋,在当时及近代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人?可以看出孔是怎样一个人?

  答:(1)指志同道合的人。 (2)孔子把与志同道僵的人一同探讨学问当成人生的一大乐趣,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知识,愿与人切磋学问的人。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意思是什么?

  答:强调做学问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82、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到什么 启示?

  答:只要虚心好学,到处都有可求教的老师。 83、谈谈你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理解?

  答:见到比我贤德的人,我要向他学习,见到不如我的人,我要反省自己,有没有他那样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84、在孔子看来:“学”与“思”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学与思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只学习不思考,或只是思考不去获得知识,都不会有收获。

  35、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36、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37、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3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答: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39、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答: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40、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答: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4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答:“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更多国学达人相关文章推荐:

1.2017最新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及答案

2.2017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带答案)孝经篇

3.2017国学达人挑战赛登录

4.2017国学达人挑战赛官网

5.2017最新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库(小学篇)

6.国学达人挑战赛注册网址2017

7.2017年红领巾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及答案

8.最新2017国学达人挑战赛综合试题库及答案

9.2017年“国学达人”网络赛官方网站

10.2017国学达人挑战赛注册网址

本文已影响
2017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简答题】(4)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