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8 09:38: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识记法律的含义;法律的重要特点,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法律最显著的特征。理解:例举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明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重要的特征;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二、 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法律的含义。

  三、 思想觉悟目标:认识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实施的行为规范,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教学重点: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教学难点 :国家制定法律,法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

  一、 学生活动:

  讨论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有哪些?主要的是哪两种?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二、 学习第一个知识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1、学生思考:道德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存在的?法律是怎样产生的?以什么形式存在?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叫“国法”?

  2、学生回答,教师纠正总结。

  3、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制定法律,什么是认可法律?

  4、给学生补充“立法机关”和“立法程序”

  5、让学生明白“规定权利呵义务是法律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学习第二个知识点:“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1、学生思考;道德是靠什么来维护的?法律是靠什么来保证实施的?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3、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强制力/国家有哪些暴力机器?

  4、让学生举例说明法律为什么必须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5、让学会理解“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四、学习第三个知识点: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1、学生思考:其他行为规范的约束范围是什么?法律的约束范围是什么?从而明白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五、学习法律的含义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六、小结;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填写“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1、产生和存在方式

  2、维护和实施手段

  3、约束范围几个方面来理解。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法律的涵义。

  2.我国制定法律的主要方式。

  3.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理解:

  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明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重要的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法律、统治阶级、阶级意志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分析

  1、关于“法律的涵义”的分析

  因为第一课主要通过讲述什么是法律、法律和道德的联系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我国法律的具体内容前,对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一个初步了解。而弄懂什么是法律,则是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学习法律常识的基础。

  法律的概念是整个法律常识课程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

  “法律”一词是整个法律知识体系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是我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出发点。重点从五个方面掌握: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体来说,奴隶制国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封建制国家的法律是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可见,法律不是一切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它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所谓国家制定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即制定出新的、过去没有的法律规范。所谓国家认可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原来已经存在的某些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

  (3)法律的实施方式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法律同其他行为规范最显著的区别。保证法律实施的强制力主要指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

  (4)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即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是法律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5)法律的内容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且这些权利与义务是由国家确认和加以保障的。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是统治阶级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实现阶级统治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2、为什么说靠国家强制为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从法律实施的角度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只有弄懂这一问题,才能认识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才能使人们从根本上做到自觉守法和护法。

  首先,统治阶级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迫使被统治阶级遵循、服从法律;其次,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制裁违法犯罪分子,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再次,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使人们享有的法定权利得以充分实现,才能使人们应尽的义务得以切实履行。由此可见,国家强制力作后盾也是确保法律其它特征得以落实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教学难点分析:如何把握概念

  “统治阶级”、“阶级意志”、“国家强制力”、“法律”等,对这些概念,教师讲课时不涉及,学生难以理解,要讲讲到什么程度,怎样把握,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学生抱着极大的兴趣学习一门新课程,但一开头就碰到这样的抽象的法律概念,对他们的学习会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怎样才能既讲清一些抽象的内容,又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也是教学上的难点。

  “统治阶级”,教师要作解释,可用教材的提法:“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立法机关”在我国主要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此外还有国务院、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立法程序”根据我国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和立法实践,一般经过:法律议案(草案)的提出、草案的审议、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环节。一些重要的法律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如《宪法》、《刑法》、《婚姻法》、《民法通则》等,其他一般性法律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如《仲裁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三、教法建议:

  1、关于“法律”概念的讲解

  关于“法律”概念的讲解,要抓住以下8点:

  (1)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2)阶级本质: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

  (3)创制形式:国家制定法律或国家认可法律。

  (4)最主要特征: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5)显著特征: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6)重要特点:规定权利和义务。

  (7)法律的形式: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

  (8)法律形式的分类: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实体法与程序法;一般法与特别法、根本法与普通法。

  2、关于法律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法律的形式有多种分类,从法律的表述方法不同,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教师讲课按教材讲法即可,不必出现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概念。从内容来说,法律都明确规定了人们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这是法律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讲课时,教师可以某部法律为例,列一个表或用投影打出,便于学生理解。

  3、关于小栏目的使用

  教材第10页:列宁的语录。列宁强调的是国家强制力的重要性,他所说的法权,可以理解为法律权力或法律。

  教材11页“议一议”,也是要求学生理解国家强制力的重要性。教材列举了一个案例,教师可再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教材12页“议一议”的小栏目,教师可根据下面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议论:(1)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迫使被统治阶级遵循与服从;(2)需要用法律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制裁统治阶级中的违法犯罪分子。

  4、关于基本概念的教法建议:表解重点

  教师可通过比较列表的方法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

  (1)法律的基本特征(三个基本属性)

  阶级性

  强制性

  普遍性

  法律是按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统治阶级意志的要求,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法律在国家权力管辖的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

  制定法律

  认可法律

  国家的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创制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国家的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对某些已经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

  (3)权利和权力

  权利

  权力

  法律概念

  政治概念

  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力和利益。

  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的。权力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宗教权力等。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识记:

  我国制定法律的主要方式。

  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法律的含义。

  理解:

  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明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重要的特征。

  列举实例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的目标。

  运用:

  对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谈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法律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培养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思想觉悟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认识法律与道德有密切联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

  [教学重点]

  法律的含义。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教学难点]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一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页,粗读第一课的内容,只读课题、框题、目题。阅读后,请写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教师把结构式写在黑板上。)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框题的内容。

  一、什么是法律(板书)

  通过刚才的粗读,我们知道了(指向副板书此部分目题位置,读后归纳。)

  第一,法律是"行为规则",即规定人们什么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必须做。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法律具有其它行为规则不同的牲,即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

  请同学们在书上标出法律的含义。(第12页)

  下面,我们讲解法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把握法律的含义。

  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板书)

  (一)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板书)

  国家制定法律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在我国,国家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们须按法定程序,依据宪法,创制国家的刑法、民法通则、教育法等法律。

  国家认可法律,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例如,我国建国初期,婚姻法有关结婚年龄的规定,即女18周岁,男20周岁,就是依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人们的习惯予以确认的。

  以上两种形式,一般都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即成文法。在法制发展过程中,也有不成文法。

  (二)规定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行为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

  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书阅读第10、11页的案例,看图片并思考:什么是国家强制力?法律的实施为什么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国家强制力主要指暴力。(板书)

  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二)法律行为规则必须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板书)

  因为:

  只有领先国家强制力,才能迫使被统治阶级遵循与服从法律。

  对统治阶级成员中(在我国是人民中),出现的违法犯罪分子,也需要国家强制力予以制裁。

  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才能确保人们享有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

  (三)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板书)

  三、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行为规则(板书)

  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同时思考,每一画面上的要求包括什么?是对谁提出的要求?(出示图片。)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

  (一)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板书)

  (二)法律这一特征的表现。(板书)

  第一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贪污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人物存在。即公民平等遵守法律。(板书)

  第二、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法律之上。即公民一旦触犯法律,平等承担法律责任。(板书)

  法律具有权威性。这一点,在国家处理的大案要案上体现得非常清楚。教材第12页的案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

  通过学习法律的牲,我们对法律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请同学们记往"法律"这个在法律常识中最基础的重要概念的含义。

  在学习法律特征的过程中,同学们不难发现,教材是用对比的方法介绍道德行为规则与法律行为规则的不同的。请同学们再熟悉一下这部分内容,并回答二者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道德与法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但二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即具有自发性。法律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由国家制定的认可。即具有阶级意志性。

  第二、从实施上看,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的信念的力量来维护。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具有强制性。

  第三、从约束力上看,阶段社会的道德规则,不能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小结:这节课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知识: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知道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法律的含义,并明确了法律最主要的牲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巩固新课]

  同学们共同分析一个案例,回答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目的:强化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福利法律的最主要特征。)

  (投影)

  某校校址周围皆为居民住家,其中私房者甚多。一天,校长发现学校东围墙被扒开一豁口,约20平方米的空地被xx占为房基,校长带人去交涉,拿出建校时的图纸,证明该地为学校所有。xx家人用长凳砸校长,校长头部砸出两寸长的口子,流血很多。学校领导来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案,派出所依法对xx予以处罚并责令其退回20平方米空地,还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赔偿医疗费用。

  此案件说明了法律的权威性,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的实施。

  [课后练习]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特殊"在何处

  列举案例,说明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法律难以实现。

  探究活动

  你对法律有何见解?

  活动内容:

  将班级同学分为三组分别负责搜集有关"法律"方面的:

  1、文字资料

  2、名人名言

  3、相关图片及其他媒体资料。

  在本课内容结束后请同学们自己出一期墙报:什么是法律?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篇3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四、教学重点

  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五、教学方式

  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

  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

  学生1:不赞同,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学生2:不赞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学生3:不赞同,因为这位父亲不懂得:未成年人有依法受教育权利,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人,否则要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他这一说法体现了不懂法、不知法。

  教师:是啊,在现实学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

  (二)新课新学: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

  第一框 走进法律(板书)

  活动一、“方”“圆”大赛──无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分别徒手和用尺子、圆规画一个方、一个圆。

  教师:同学们观察比较他们的画有什么差异?

  学生:第一名同学画得不是很好,因为他是徒手画的,第二位同学画得要好些,因为他用尺子和圆规画得。

  教师:这种差异用中国的哪句古训可以说明呢?

  学生:无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第86页上的漫画,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教师:我完全同意同学们的观点。交通需要规则,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像右图一样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

  教师: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学生: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1.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板书)

  活动二、齐心协力

  教师:请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同学们从自身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等方面),并想象没有了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1:在学校自觉遵守班规校纪,按时到校,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2: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抱小孩的妇女或老人让座。

  学生3:遵守交通法规,不攀折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

  学生4:如果没有规则的话,每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

  教师:由此可见,规则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

  活动三:分门别类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调节我们的行为规则有很多种,如:纪律、道德、法律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为我们提供行为准则或者行为模式,对我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大家分析一下,刚才所说的规则哪些属于纪律,哪些属于道德,哪些属于法律。

  学生1: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是道德要求。

  学生2:按时上课遵守课堂纪律是属于纪律要求。

  学生3: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场所秩序是法律要求。

  教师:道德、纪律、法律这些规则有什么不同?请大家举例说明。

  学生1: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学生2: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教师:那么,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则,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最为显著的特征: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师:因而我们说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7页的三幅图,说说各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1:第一幅图说明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学生2:第二幅图说明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学生3.:第三幅图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活动四:规则比拼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教材第88页上的表格。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法律、纪律,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

  活动五:看“小郑”谈法律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8页,小郑的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

  1.舞迷夫妇的行为对么?为什么?

  2.最后执法部门依照什么规则阻止舞迷夫妇的行为?

  3.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4.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1:舞迷夫妇的行为是不对的,因为他们的行为扰乱了他人的生活,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违法了我国法律相关规定。

  学生2.:执法部门依照我国有关法律阻止了他们侵权行为。

  学生3: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我们将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事错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4:它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教师: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板书}

  教师:《刑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做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的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欧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教师:请大家思考,这些法律条文的规定说明了我国法律有什么作用?

  学生: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教师:正是法律的规范作用使人们知道了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从而约束了舞迷夫妇的错误行为,最终保护了小郑的合法权益。可见,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不但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保护人们合法权益的作用。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板书)

  活动六、集体智慧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9页中的图画,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1)小叶和小静为什么能够如愿以偿?

  (2)如果没有法律的相关规定,情况会如何?

  (3)这主要体现了法律的一种什么作用?

  学生1:因为我国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劳动法,所以小叶和小静的合法权益才可以得以实现。

  学生2: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他们二人的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学生3:这体现了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得态度。

  七、板书设计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 走进法律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1、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文章

  八、教学反思

  本堂课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从教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足,再加上准备不够充分,本堂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 学生展示的声音洪亮,姿态自然。可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2. 学生能及时给予小组评价,是每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3. 教师能对重点内容及时进行考查、追问。在讲完第五题法律的三个特征后,能出示两个材料,判断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

  4. 及时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点清晰,一目了然。

  但同时,更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1 . 教师讲课没有激情,语调平淡。

  2. 板书由于着急,写得有点乱。

  3. 学生在举例子时,有不恰当的(吃饺子),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指导。

  4. 在讲第三个问题“身边的规则”时,说得少,应多启发学生多讲一些。

  5. 另外,学生的评价,应制定一个详细的评分标准。

  6. 没有形成书写副板书的习惯,其实在课堂中把学生的一些回答记载下来。然后用于后面的教学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是最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体现。如在给规则分类时,让学生从大家所感受到的规则中来提炼出道德、纪律、法律三类规则。

  7.对于法律的强制性,应予以讲解,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正确把握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在重难点知识突破上应再下功夫。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规则约束着我们,如果少了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何种重要角色?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话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进而培养尊重规范,尊重法律的观念。

  2、 了解并掌握法律对人们有规范和保护两方面的作用。

  三、出示尝试题

  1、 社会生活规则的作用

  2、 社会生活规则的分类

  3、 法律的显著特点

  4、 法律在生活中有何作用

  5、 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法律意识?

  四、合作探究

  任务一 我们身边的规则

  任务二 生活离不开法律

  任务三 阅读课本第89至90页的情景材料,相互交流后回答

  1、 你或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经历吗,如果有,请与同学分享

  2、 如果没有相关法律规定,情况将会怎样?

  归纳总结:法律具有的保护作用

  五、课堂小结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②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从中启迪学生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

  ② 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感悟到法律不仅对我们约束作用,法律更对我们有保护作用。法律是我们的守护神,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从而尊重法律,真正爱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观念。

  ②感受法律的作用,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难点: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谈话,分析法,总结法

  教学准备

  课本, 相关资料,网上查阅的资料。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

  有一位父亲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他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结果,他因滥用监护权而被依法剥夺了监护权。

  有一位中学生,酷爱计算机编程,一天,他正在为自己的不正当行为沾沾自喜时,警察却把他带走了。

  问: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同学们,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之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危害。所以,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不少见。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人人都平等的。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爱法,用法,护法。

  那么,什么是法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些什么不同呢?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讨论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1. 我们身边的规则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如果没有行为的规则,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比如说:我们坐公共汽车,先下后上就是一种乘车规则。

  现在,在城市里出现的无人售票公交车,前门上,后门下也是一种乘车规则。

  在公共食堂就餐,排队也是一种规则。

  不同项目的体育竞赛,有不同的规则。

  同学们说一说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的规则?

  同学们的答案是对的,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 归纳起来,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三种类型:

  ⒈道德 2. 纪律、规章 3. 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道德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纪律、规章是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师归纳分析:请同学们填写课本86页中的表格……

  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通过这一表格的填写,我们可以看出来,社会道德,纪律规章和国家法律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但是,它们有各有各的特征。那么,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之处: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纪律规章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

  2.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维护的,纪律规章则是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来维持和维护的。

  3.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而道德则是因为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而纪律规章则只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在一定的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

  2. 生活离不开法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看漫画分析问题

  看教材的86页漫画,要求学生合作讨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不堪设想的。我国法律作为人们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它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引导:那么,对于我们的权利和义务,你知道多少呢?

  同学们看教材87页的相关链接。

  (二)法律的保护作用

  1.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

  2.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3.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课堂总结

  社会生活需要各种规则,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四、巩固练习

  选择题

  1.关于法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B.法律依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篇6

  一、本教学设计意图: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2、能力目标:

  ①逐步形成按照社会要求规范约束自己活动的能力。

  ②逐步形成明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2、难点:生活离不开规则

  三、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根据标内容精选与我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规则、规矩,制作。

  2、学生准备:看教材、预习本内容。

  六、本安排的依据:

  1、学生面临的问题:一是针对同学们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有模糊认识,只看到“规矩”和“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规矩”和“法律”也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二是,青少年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做事易冲动的特点。

  2、解读程的依据:

  “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部分,学会懂得规矩、规则,自觉约束自己。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问题调查导入:(设置六个问题)

  ①去别人家做客,你知道有哪些规矩吗?

  ②你不管什么情况都能按秩序就餐吗?

  ③上学时你遇到红灯时会自觉停下等待吗?

  ④假如你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怎样处理?

  ⑤平时你能自觉地对自已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反省吗?

  ⑥你会有意识地看一些有修身养性的书吗?

  引出:

  一、 我们身边的规则

  1、什么是规则

  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

  2、规则的作用:

  出示:1823年,在英格兰一所大学的一场足球比赛中,一位队员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动作:他跳起用手接住队友的传球,直奔对方球门,把球扔了进去。双方对这个进球是否有效争执不下,因为当时没有规则可依。后,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问题,英国足协制定了“不许用手触球和持球跑动”的足球规则,并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议一议:

  1、为什么会制定“不许用手触球和持球跑动”的规则。

  2、假如没有裁判执法,赛场上会出现什么场面?假如裁判执法不公正,会出现什么结果?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懂得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容许的,使我们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准备 :

  搜集有关的法律条文,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

  教学过程:

  一.以问激情,导入新课提问:如果学校没有纪律将会怎样?国家没有法律,又将怎么样?“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国家一定要有法律和缓慢行走,才能使社会拎井然,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社会主义建设得到顺利进行,教案《法律教案》。

  二.学习课文,明白道理什么是法律?小学生为什么要学法守法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进行思考,逐层领悟道理。

  1.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行为规则,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

  2.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国家法律的惩处。

  3.小学生要从小学法,做守法的好少年。

  A. 从小学法守法,能使自己健康地成长,不干违法犯罪的事。

  B. 从小学法懂法,可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 从小学法护法,能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练习巩固,指导行为

  1.完成填空,巩固法律知识

  2.思考辨析,明白正确的行为方式。

  3.有关资料介绍:违法和犯罪要受到处罚。

  四.联系生活实践,说说怎样做到守法。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篇8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知道我国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

  2、明确法律为什么要对青少年给予特殊保护。

  3、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并学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1)为什么要对青少年给予特殊保护。

  (2)家庭保护的具体规定,明确家庭的责任和未成年人的权利。

  2、学习难点:四种保护的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三、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

  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凡未年满xx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党和国家对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和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3、家庭保护的具体规定有哪些?

  4、学校保护的规定有哪些?

  5、社会保护的规定有哪些?

  6、司法保护的规定有哪些?

  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

  1、家长成天打牌,不管孩子的行为对吗?学生维护自己的权利主要应以哪部法律为依据?

  2、家长对我们的抚养、教育、呵护,我们,应当如何回报家长?

  3、学校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我们应如何对待老师和同学?

  4、列举出社会上还存在那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三例),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5、列举司法保护的具体规定体现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例子,并说明其原因。

  六、课堂展示部分:

  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1、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2、阅读教材107页的情景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法律是什么。

  ②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

  ③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①积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

  ②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权利,并体验用相应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利,以及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1)课件展示与法律有关的图片。

  (2)调查同学们所了解到的法律规定了我们的哪些权利。

  (3)除了权利,还规定了哪些义务?

  (4)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在哪里呢?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能够了解并掌握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2、知道法律给我们规定了哪些权利和义务。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说一说,你接触过法律吗?

  2.你觉得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纪律有何不同?

  3.与我们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有哪些?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1.课件出示第2页图片,列举生活中我们了解的法律,以及给我们所规定的权利。

  2.课件出示图片,了解法律给我们所规定的义务。

  3.课件出示第4页的活动园。

  交流:你是如何看待法律和纪律的?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

  4.过渡:道德与法律,是基本的社会准则。对社会而言,它们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课件出示第4页的阅读角。)

  小结:通过学习阅读角,正确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在我们生活中的关系与作用。

  5.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伴随着我们。(课件出示生活涉及法律的图片)

  小组讨论:我们的亲人或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哪些法律?

  小结: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反思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不同的法律调解不同的社会关系。

  ②体会法律的作用。

  2.能力目标

  ①区分自身生活中所蕴含的法律范畴。

  ②学习用相应的法律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体验用相应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利,进一步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1)课件展示生活中涉及法律的图片。

  (2)调查家人或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哪些法律。

  (3)区别认识刑法、民法和行政法,区分它们各自的规定?

  (4)实地采访,了解我们的学校生活会涉及哪些法律,这些法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5)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第二课时。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特点。2、知道法律对我们生活的作用,感受法律的公平正义。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与我们小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有哪些?

  2.有人说:“法律不外乎人情,打官司又很麻烦,我们尽量别打官司”,这种说法对吗?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1.课件出示第6页阅读角,明确刑法的发展及作用,进一步明确当今刑法的作用及大体规定。

  2.课件出示第6页相关链接,了解民法的作用及大体规定。结合图片进一步明确民法对于我们生活的相关保障。

  3.同上方法进一步了解行政法及其作用。

  4.小结:在法律的大家庭里,这些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它们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者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5.课件出示第8页活动园,将有关情景与相应的法律连接。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区别掌握刑法、民法和行政法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及所起作用。

  6.过渡: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规则,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提供了外部保障,维护者我们的正常生活。(课件出示第10页的阅读角。)

  小结:通过学习阅读角,正确认识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7.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伴随着我们。(课件出示法律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图片)。情景讨论: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如何维权。

  8、课件出示相关链接,了解法律援助。

  小结:法律明确我们的行为方向,指引我们的行为方向,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让我们在法律的指引和保护下,个人和家庭快乐、幸福,社会与国家公正、和谐。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组织一次“法律故事会”,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或经历过的与法律有关的故事,说说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3.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明白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懂得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时,要善于斗争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法律与人打交道;能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依法维权意识,树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P57“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

  2.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

  教师总结、过渡:保安的行为是侵犯小华权利的表现。我如果是小华的朋友,可以告诉他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引出课题《善用法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

  (一)依法维权

  活动一: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P58“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为什么王某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什么村民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你从这两则事例中明白了什么?

  教师讲述:

  王某纠集他人将打伤自己弟弟的李某打成重伤,违反了法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村民们依照法律规定同村干部论理、论法,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由此可以看出,非法维权受惩罚,依法维权终受益。

  教师总结:

  我们应学会依法维权。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活动二:法律救助帮维权

  (学生阅读教材P58—59“阅读感悟”)

【《什么是法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是什么03-04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12-02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08-23

《这是什么》教学设计07-05

《什么叫机械》教学设计12-05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12-03

变成什么好-教学设计11-28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11-27

什么是教学设计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