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分网手机站

九年级下册《惠子相梁》教学设计

时间:2020-08-21 16:13: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惠子相梁》精选教学设计

  《惠子相梁》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惠子相梁》精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惠子相梁》精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喻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教学难点

  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品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听故事,激趣导入

  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如何呢?(预知庄子反应,且跟随老师一起进入《惠子相梁》的学习中。)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 理解文意,把我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的不同志趣。

  三、突破语言关 ,读故事,自主学习

  1.读故事: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2.再读课文: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突破翻译关,说故事,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对照注释,了解文意。

  2、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说故事。

  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四人合作分角色读课文,读后进行比较。

  六、引读提高 ,品故事,合作探究

  1、 提问:(1)庄子讲鹓鶵故事中,鹓鶵、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明确:(1)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如庄子。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如惠子。腐鼠比喻功名利禄。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分角色朗读,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小组讨论、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差异, 体会形象鲜明的人物。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七、自学检测

  1、解释下面字词意思

  惠子相梁 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或谓惠子曰 代词,有的,有的人

  欲代子相 尊称,您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都,京城

  非梧桐不止 栖息

  非练实不食 吃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通“耶”,句末语气词,吗

  2、一词多义

  ①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夫鹓雏发于南海:起飞、从

  于是鸱得腐鼠:在

  而飞于北海:到达

  八、 教师总结: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对比鲜明。《惠子相梁》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这么短小,却内涵丰富的文章,我们当堂要能背诵下来就更好了。

  九、布置作业

  1、总结文言知识。

  2、做相关练习。

  板书

  情节出人意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欲代子相----搜与国中----庄子往见----奇鸟之喻

  人物对比鲜明。

  《惠子相梁》: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惠子相梁》精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旋转》教学设计12-25

人教版《颐和园》教学设计12-03

《匆匆》人教版教学设计10-23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人教版)12-1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12-17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兰兰过桥》教学设计10-19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教学设计12-15

新人教版《狐假虎威》教学设计12-16

人教版走上辩论台教学设计10-18

人教版版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