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时间:2023-02-24 16:22:40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

  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

  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

  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

  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

  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

  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

  ①图8—10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

  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

  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

  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习: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平,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1.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本节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学情分析

  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

  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

  (1)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了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请你把图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生总结: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某一特征,把它们分为几大类;然后将其中一类根据某一特征分为若干类……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生物全部分开。

  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分类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

  学生试着归纳: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对生物进行了一些大概的'分类,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总结生物的分类依据吧。

  结合课本和课件,师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程度,逐级分类。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来进行。如根据不同真菌形态结构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和霉菌等类群。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不断探索,以及对学生知识衔接与能力的考虑,我大胆地将教材的设计打乱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动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将本课的分类与分类的依据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归纳,层层推进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平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受精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受精,从雌球花经过受精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平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习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习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受精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受精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是:受精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习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

  学生总结:

  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

  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

  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

  ①有明确的目的;

  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切片、动画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等,提高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观察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教学难点】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内容要点】

  第3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一、细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相似的新细胞的过程。

  二、细胞分裂的特点

  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三、细胞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

  2、动物细胞

  四、细胞分裂的意义

  单细胞生物——繁殖

  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细胞更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从一个受精卵到成人的图片及数据资料

  提问:人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成人,细胞数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细胞通过怎样的生理活动实现数目的增加?回忆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点,知道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能影响环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周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点。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活动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手段:PPT文件、调查范例等。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从周边或校园的生物引入调查;

  (2)举例说明调查的基本方法;

  (3)分组,教师指导制定调查计划;

  (4)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

  (5)汇报、总结、交流、评议。

  2.教学过程

  (l)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本章的教学课题可以从周边和校园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①你知道我们北京市的市树和市花吗?②我们的校园中有多少种生物?这些生物开花结果吗?它们的花期是几月?

  (2)关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①利用录像或投影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调查的资料,利用投影向学生演示调查活动的范例,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②讲解学生记录的方法,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如实做好记录的重要性。

  如向学生讲清在调查前要制定好调查记录表,随时记录下观察的内容。如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在活动中要尽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以便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把调查内容撰写成调查报告。

  ③向学生强调调查的意义,切忌将调查作为游玩。

  教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活动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去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3)分组,制定调查计划,为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①建议将班内同学按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一组)。由组长专门负责,制定调查计划。

  ②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小花园、生活小区或街道等地去调查。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调查。选择一条动、植物种类多且有不同生活环境的路线。

  ③调查的内容力求多样化。

  班内的不同小组可以调查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如可以调查园艺花卉生物、蔬菜粮食作物,也可以调在城市的行道树种类等。

  (4)实施计划。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①认识调查地段的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

  ②确定的调查路线边走边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与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动物?树上有鸟巢吗?有病虫害吗?花丛中有蜜蜂、蝴蝶飞舞吗?

  要注意观察生物的分层现象,不仅观察高大的乔木、灌木,还要注意观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仅观察高大的生物类群,还要观察一些微小的生物类群,如阴湿树干上的菌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等。

  ③教育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爱护身边的珍稀生物。

  ④调查限定在几天之内完成。如对生物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设立小专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5)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把调查记录归纳管理,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调查的内容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6)总结、交流、汇报。调查结束后可以与本班的板报小组合作,布置展览,将各小组的调查报告、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等筛选展出,作班内交流。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9-0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07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教案范文09-28

生物上册全册教案11-24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02-16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总结10-11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08-17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09-20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