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化学高考要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时间:2021-06-10 11:24:58 化学 我要投稿

化学高考要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对于化学高考,考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眼下能做好的事情上,要将基础的知识点巩固好,进行反复记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高考必备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化学高考要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化学高考基础知识点

  1. 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Ge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P

  2.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 ;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 ;金属元素:Hg

  ⑥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Be、Al、Zn

  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

  ⑨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化学高易错知识点

  常错点1 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辨析: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常错点2 错误地认为胶体带有电荷。

  辨析: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粒子即胶粒带有电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常错点3 错误地认为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过程就是化学变化。

  辨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只有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破坏了其中的离子键,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熔化或破碎过程破坏了其中的化学键,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形成了化学键,这些均是物理变化。

  常错点4 错误地认为同种元素的单质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辨析: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常错点5 错误地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L·mol-1

  辨析:两者是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 mol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占有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 L,在非标准状况下可能是22.4 L,也可能不是22.4 L

  常错点6 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忽视物质的状态或使用条件。

  辨析: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对于固体或液体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在应用于气体计算时,要注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 L·mol-1

  常错点7 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错误地应用溶剂的体积。

  辨析: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应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常错点8 在进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忽视溶液体积的单位。

  辨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cm-3,在进行换算时,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常错点9 由于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时,所得溶液能够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SO2、CO2、NH3、Cl2等属于电解质。

  辨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范畴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否则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时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的缘故。

  常错点10 错误地认为其溶液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

  辨析: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常错点11 错误地认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越多,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越多,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辨析: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即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同样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常错点12 错误认为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一定不发生反应。

  辨析: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O3+H2SO4=Na2SO4+SO2↑+H2O,此反应中H2SO4表现强酸性。

  常错点13 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辨析: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但是不一定含有中子。

  化学高考知识难点

  化学平衡

  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mA(g)+nB(g)⇋ C(g)+qD(g)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同时生成mmolA,V(正)=V(逆)⇒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B同时消耗了pmolC,V(正)=V(逆)⇒平衡

  ③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同时消耗了qmolD,因均指V(逆)⇒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平衡

  ②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

  ①Mr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平衡

  ②Mr一定时,但m+n=p+q时⇒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平衡

  体系的密度

  密度一定⇒不一定平衡

  其他 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平衡

  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 V正减小,V逆也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二)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

  (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四)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

  (五)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5、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符号: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高考要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江苏高考化学要点知识点归纳01-11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6-19

高考化学与生活知识要点归纳12-01

上海高考化学知识要点归纳01-09

高考化学实验知识要点归纳01-09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要点归纳01-26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要点归纳10-27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03-09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