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读后感

时间:2023-04-30 11:54:10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莺莺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莺莺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1

  说起《西厢记》,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崔莺莺与张生在莺莺塔发生的爱情故事。我虽未曾拜读过《西厢记》,但在传奇小说《莺莺传》中我亦结识了一个徘徊于封建礼教与自己幸福追求之间的崔莺莺,以及那个曾经与她定立山盟海誓,但最终却将她抛弃,甚至粗口相加的张生。

  张生因为救崔家于兵乱之中而结识了莺莺。起初,二人彼此之间产生了好感。莺莺托自己的婢女红娘给张生传书,但在封建大户人家长大的崔莺莺怎能跳出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的圈子,去大胆的追求一个路过蒲州,借住于普救寺的书生张生呢?于是当张生照着书中的旨意出现在莺莺面前时,得到的只是徘徊于礼教与爱情之间的莺莺的严厉数落,说他是“非礼之动”。这当然使张生遭受了无比巨大的打击,陷入了对爱情的绝望。

  可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推动着莺莺来到了张生的帐前,不堪屈服于礼教,对爱情大胆追求的莺莺开始了与张生的深夜幽会,她敢于反抗,她有对自己的爱情的执著追求,她冲出了封建礼教中的条条框框,但她却没有因此而得到她想要的幸福,她所追求的自由浪漫的爱情。

  崔莺莺是值得同情的,她有过对自由的追求,但换回的却是爱人对她的遗弃,她虽然向着冲出封建枷锁的道路前进着,但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依然被禁锢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中,对张生的离开,她只好选择无耐的忍受,而对于后来家庭包办她的婚事,她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她内心的种种反抗,斗争,终究不能跳出那个时代,不能跳出她应有的命运。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命运中挣扎的崔莺莺,也写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张生,他在封建主义的理想中,为了追求长安城里的物质生活,抛弃了曾经追求过的伴侣,他同样是受害者,但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行,他甚至对崔莺莺恶语相加,全然不顾以往二人的爱情,叫人憎恶反感,同时又增添了一份对崔莺莺的同情,怜悯之心。

  在这个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故事里,封建教化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一个无法走出愚昧思想的女性,一个在那个社会里失去了道义的书生,带给了我们对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更多思考,那时的女性更值得我们去同情,

  那个枷锁更应当被我们打破。

莺莺传读后感2

  初读《莺莺传》看到的是张生的冷漠、崔莺莺被抛弃的故事,究其背后才知道,抛弃与被抛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问题,那个时代的传统思想,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

  崔莺莺是一个出身于没落士族的女子,经过种种机缘巧合与张生相遇,由此展开了所有的故事情节。还记得第一次崔莺莺看见张生的.场景,张生只觉得眼前一亮,而崔莺莺则是病弱样子但仍旧掩遮不住满脸的红光艳丽,初读文章还以为崔莺莺只是单纯的不想和张生见面,但是经过思考之后,不难发现,那满面的红光不正是看见意中人的娇羞之作吗?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可谓复杂,红娘传信给张生,满心欢喜的应约却发现崔莺莺只不过是把自己叫来批评一番。书信往来、张生守窗,看似浪漫的追求情节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崔莺莺夜间探望也只是偷偷摸摸,哭哭啼啼,那种看似神往的爱情在那个时代即为禁地,彼此交好喜欢却只是偷偷摸摸,告诉父母只字不提,原因在于难上加难。在崔莺莺也表达了心意以后,两人便书信往来,之后张生进京赶考未中,滞留京师,认为崔莺莺乃是天下之“尤物”,终是变心,一年多以后,崔莺莺另嫁,张生另娶,而最让我们想不到的就是张生路过崔莺莺门口竟想以“外兄”相见,但是终于还是遭到了崔莺莺的拒绝。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也很明晰,通过张生和崔莺莺的相遇、相恋到相离的故事传达给我们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文中鲜明的就是崔莺莺的形象亦或者说是她的性格。由一开始的柔弱娇羞到最后的刚强,这是全文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张生的变心是意外,倒不如说是必然,这仿佛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女子的一种经历,用心付出、真心以对,最后只有抛弃可言,不公平、没道理,但就真真切切的存在于那段历史之中。

  崔莺莺是勇敢的,为了爱迈出了那艰难的第一步,她对张生态度的犹豫不定不正是他内心情感的变化吗?同时她也是可悲的,最后被抛弃的凄凉伤痛只能独自一人承担,这不正是那个时代封建礼教的反应吗?处在那个时代,无论爱情多美好、多真挚,最后也只能是一个悲剧罢了!

  封建礼教下的故事相必就给我们的更多的应该是思考,我们不应该愤愤不平,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和现在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

莺莺传读后感3

  今人读王实甫《西厢记》,多赞叹莺莺和张生反封建礼教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爱情的坚贞。“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也更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

  今之广为流传西厢故事,本源于唐元缜的传奇文《莺莺传》。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其评价是“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不过鲁迅又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

  一篇“尚非上乘”之作,何以“振撼文林,为力甚大”?

  今天重读了元稹的传奇《莺莺传》,慨叹良久,总算有所感悟。

  不少人对传奇中张生始乱终弃、文过饰非的行为颇有微词。如毛滂的《调笑令》:“薄情年少如飞絮。”;鼓子词“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都是谴责张生的薄情,对莺莺的遭遇表示同情。

  其实张生不是薄情,而是忍情。薄情是情浅而轻弃,忍情是情深而痛绝。

  传奇中最为感人的.笔墨就是崔莺莺写给张生的书信和元缜的《会真诗》。我们知道,张生原型就是作者元稹本人,所以书信和诗就是当事人真实的内心写照。这是诗的最后几句:“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前四句写莺莺的相思,后四句写张生的无奈。其中用了“萧史”的典故,可见二人之恩爱与用情之深。

  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称爱情绝唱。然而,在现实面前,有多少人真的会为情而生死相许?有多深的情经能得住生死相许?尤其是对于男人,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功名和前程才是头等大事,为一女子牺牲仕途经济,何异于周幽王之宠幸红颜不顾天下?所以张生的选择,是最合乎情理的选择。这一点,莺莺自己一直都相当清楚,所以从始到终,她的行为和言辞其实都很理智。

  元缜想借人托事,记录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人的情感和理性的冲突,这才是更普遍的,更具有悲剧意义的冲突,令人深思。而王实甫的改编,使之变成爱情与某种外在势力的冲突,我认为反倒具有局限性。传奇之悲剧结局,给人现实主义的震撼,而杂剧的喜剧结局,终究是浪漫主义幻想。为何将合乎情理的悲剧结局,硬是改编经不起推敲的喜剧结局?这或许是因为戏剧的功能本质上讲就是安慰剂罢了。

  真是无情何必生斯世,有情终须累此生。可发一叹。

【莺莺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莺莺人物形象分析06-24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06-24

对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06-24

崔莺莺的爱情观作文09-09

崔莺莺的爱情观想象作文04-09

崔莺莺的爱情观优秀作文09-03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分析07-10

崔莺莺的爱情观作文600字04-09

崔莺莺的爱情观作文650字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