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3-11-14 11:30:47 蔼媚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崔莺莺,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莺莺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1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婚的时候也有表现,刚开始莺莺拖延敬酒,后来被母亲逼得不得不为之的时候也借机向张生解释,进而安慰张生。还有莺莺知道红娘原是母亲派来监视她一举一动的“探子”,因此在收到张生的情书之时假装训斥起红娘,并且在给张生回信的时候,借由红娘不识字,另编了一套说辞来掩饰信中的真实内容,以免红娘向老夫人通风报信,由此我想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莺莺的反应敏捷、顾虑周全的那一颗七巧玲珑心。

  从性格上来分析,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父母皆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和封建礼教的捍卫者。从小崔莺莺便是身处官宦家族的严格的家规管束之下,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直以来所处的环境就只有与世隔绝封闭自守的深闺大院。除此之外,相国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每天给崔莺莺灌输的无非就是“四书五经”、封建伦理道德、“三从四德”、“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总体来说,黑暗的封建社会,迂腐的封建家长,高墙的深闺后院,残酷的的封建礼教, 对崔莺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和行动上的桎梏, 限制了崔莹莹的行动自由,压抑了崔莺莺人性和精神世界。

  在遇到张生之前,崔莺莺作为相门之女早已在父母亲的安排之下和礼部尚书的长子定了一门亲事,在父母看来这门亲事是中表联姻,亲上加亲,然而崔莺莺对这门亲事十分不满,觉得幽怨,压抑和苦闷,渴望着能够冲破束缚,挣脱无形的牢笼,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方面崔莺莺不敢果断的违反封建礼教,更是出于孝道不敢违反母亲的命令,另一方面她渴望幸福生活却也对幸福生活到底是是什么样子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在这个阶段,崔莺莺总体而言对于封建礼教的抵抗是消极的、被动的。

  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并没有彻底泯灭。普救寺大殿中与张生的相遇可以说是彻底地点亮了她内心爱情的光芒。原本日日被老夫人严加看管之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崔莺莺,突然之间撞见张生这般面如宋玉,貌若潘安,风流卓绝,倜傥不群的男子,再对比一下表兄郑恒的形态猥琐,不学无术,只知斗鸡走狗,眠花宿柳的一派纨绔子弟模样,自然情窦初开,心生情意。按照崔莺莺从小接受的女德教育,为女子者本该是“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可是莺莺对张生却是一步一回头,临去那一秋波的脉脉含情不仅仅是崔莺莺和张生二人爱情开始的源头,而且十分直观地给我们展示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以及对追求自由爱情的渴望。

  俗话说“好事多磨”,崔莺莺和张生两人的爱情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老夫人运用各种各样的强硬手段企图拆散两人之间的爱情,更是嫌弃张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贫家产,因此堂而皇之地抵赖掉原本允诺的佛殿许婚。与相国夫人强势维护中表联姻的行为对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崔莺莺在追求爱情道路上的大胆坚定。可以说,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经历,也正是崔莺莺大胆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的经历。

  崔莺莺先是和张生隔墙对诗,继而是月下听琴,正是莺莺从一开始对爱情炽热地追求,为她之后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埋下了种子。之后相国老夫人仗势欺人赖婚之后,崔莺莺更是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相约张生。然而张生应约前来之时, 她又翻脸借故不认帐,责怪红娘,怒斥张生。

  在红娘看来,小姐的言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摸不清道不明,其实崔莹莹的这一行为不难理解,她至始至终一直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再加上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这般矫情作假,不仅表现了她所受的封建教养对她的影响,更真实地揭示了她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对她的制约,又显示出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曲折复杂的斗争。而后崔莺莺的赖简造成张生因情生病,卧病在床。张生的病情牵挂着崔莺莺的心弦,更是让崔莺莺辗转反侧,坐立难安。这也是她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是内心人性和外界礼教的激烈冲突。最终爱情的追求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崔莺莺大无畏地不顾一切地去西厢赴会,并且私定终身,以身相许。可以说崔莺莺这一离经叛道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封建家教的大胆抗争,更是对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西厢赴会完美地展现了崔莺莺对于爱情的坚定不移以及为爱的奋不顾身。在崔莺莺的心中,爱情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而她并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长亭送别,莺莺又云“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临别之时的“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更是鲜明地表现了崔莺莺为爱付出的执着。

  总体而言,王实甫通过塑造崔莺莺这一鲜明生动又极具有真实性的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崔莺莺一步步地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反抗再到打破世俗挣脱礼教的束缚,大胆地去追求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并且不断地为之而努力地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与母亲的命令相抗争,与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相抵抗。更是表明了作者致力于勇敢批判封建社会的弊端,有力地抗诉封建礼教对于人们内心的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2

  我们认为,莺莺就是一个 “矛盾”的结合体。莺莺“矛盾”的性格一直贯穿全文。

  1.在他们初次见面时,和张生的首次见面并不开心。郑母要求莺莺出来拜谢帮助过他们家的张生,而莺莺先是推说生病,使母亲发怒,后来她才慢慢的从房间里走出来。出来会面时,莺莺只是传普通的常服见客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莺莺虽然顺从了母亲的心意,出来会面,可是一定要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抗拒。而后张生与她说话,莺莺只是用冷淡的言语回应了张生。从这些动作和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莺莺内心叛逆与顺从的矛盾,这是“矛盾”的初现。

  2.虽然莺莺不待见张生,但是张生对莺莺可算是一见钟情。

  于是托红娘捎去了《春词》两首。莺莺看过信,觉得张生是个有才之人,心生好感,于是立即回信《明月三五夜》,诗句中暗含着对张生的爱慕,张生当然读得出来。于是他晚上爬墙到了莺莺的门前。这时莺莺应该出来迎接她喜欢的人,可恰恰相反,她穿戴整齐,正襟危坐,大数张生这样轻浮的行为。张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不明白莺莺的心思是什么,我相信各位读者也是同样的感觉。

  更有戏剧性的变化还在后面。张生吃了闭门羹,以为和莺莺没有结果了。可是没过几天,莺莺自荐枕席,不耻委身。莺莺如此的主动,让张生更为惊讶。

  后来莺莺又没来了。张生写了《会真诗》,仿佛给莺莺吃了定心丸,自此一个月,莺莺就过着“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的生活。

  从莺莺与张生向恋的这段情节,可以看出莺莺的前后矛盾反复,表里不一,令读者捉摸不透。她先是表达爱意,然后严词拒绝,再到主动出击,莺莺的这些行为矛盾而反复,表里不一。

  那么到底为什么莺莺会有这样奇怪的举动呢?在后来她写给张生的回信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线索。在这其中一句就是“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就是说男女之间的心,是不能自己控制的。莺莺对张生的感情在她心里有过一番的挣扎,莺莺是一个心思细腻之人。她仔细思量,在大数张生之后,张生依旧保持如前的斯文的举止,可能使莺莺放下了防线,反而增加了对张生的好感,心中也浮出对张生的不忍、抱歉、悔意。莺莺在心里翻来覆去,无限挣扎冲突,最终选择了主动出击。所以,这样看来,莺莺的心理也有过强烈的矛盾,是爱还是不去爱。

  所以从开始对母亲的反抗,到自己内心对爱情挣扎,莺莺身上的矛盾的到了深化。

  3. 莺莺与张生这样私会了一个月。当崔母发现木已成舟,只好“因欲就成之”。事情到了这里,可以有一个好的结局了,比如莺莺与张生结为连理。可是并不是这样。

  1)莺莺十分敏感,她发现张生对她若即若离,她可能预感到了“始乱终弃”的威胁。在张生就要去考试离去时,她的心情非常复杂,她既深爱着张生,却怕他的滤去。她用自己的柔情的劝告,来表示她对张生的诚笃。她是这样跟张生说的(如果你起先是玩弄,最后是丢弃,你当然是妥当的,我不敢怨恨。如果你玩弄了我,最终要娶我,那是你的恩惠,我俩到死相爱的誓言,也有了结果)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瑟,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这里既有热切的期望,聪明的暗示,又有难以言状的苦衷。她并不回避即将和张生诀别时那令人心碎的痛苦,更反衬出她克制这种痛苦的精神力量。那深沉的情语也就更蕴藏了她的心潮奔涌、情如火炽。

  2)张生离开了莺莺,却并没有给莺莺任何承诺。但是莺莺却以“君之惠”的谦卑之语对之,可见她对张生的已经情深意重了。

  第二年,张生没有考取,留在了长安。他写信给莺莺让他把事情看开些。

  这里仿佛就在预示着莺莺被离弃的结局。可她还是勇敢的表达对张生的思念,给他回了信,同时也做好了被离弃的心理准备。

  3)在回信的同时,莺莺还送了张生玉佩作为信物,说是“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玉“代表着坚固润泽不改变,而”环“代表着始终不绝。这里不仅表现出了莺莺的深情对张生一片深情,同时也变现出了莺莺对爱情的坚定执着。这些情节都体现了莺莺感性的一面。

  4)可是到了最后,莺莺还是被张生离弃了。莺莺嫁人了,张生也娶了妾,莺莺并没有因失去恋人而失去理智,而是嫁给他人,继续坚守她应当负起的妇教规范。

  当张生经过莺莺家时,要求请见,莺莺回绝了张生的请求。莺莺对张生一定还心存旧恩,否则不会写下”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这样的回话。她一定在得知张生到来消息时心中有过挣扎,是见还是不见。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莺莺最终还是选择了理性,决定摆脱爱欲纠缠,于是莺莺提笔写了回绝信。没有愤恨的复仇,只有温柔的感谢和谅解宽恕的祝福,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中取得平衡。

  莺莺人物经历

  前朝的崔相国病逝了,他的夫人和女儿崔莺莺护送他的灵柩回河北安葬,但因前方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寄宿在普救寺的西厢。而此时进京赶考的张生也恰好路过普救寺,进寺游玩的时候偶遇了闭月羞花的崔莺莺,并对她一见钟情。张生决定暂缓赶考的行程,留在寺中以便能够接近莺莺。某日,张生遇到了莺莺的丫鬟红娘,他趁机主动接近红娘,并要打探莺莺的消息,红娘看穿他的心思,指责他不懂礼数。回到西厢,红娘把遇到张生的细节如实地向莺莺做了汇报,发现莺莺对张生也是心存好感的。

  孙飞虎得知了崔莺莺的美貌,便率兵包围了普救寺,准备强娶莺莺为妻。情急之下,老夫人昭告众人,如能有人帮她解围,不让孙飞虎抢走莺莺,她就愿把莺莺嫁给此人。张生得此消息,决定替老夫人和莺莺解围。他写了封信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收到信后,马上领兵前来,抓住了孙飞虎,解了普救寺之围。事后,老夫人请张生赴宴,酒席间却悔了婚事,让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红娘便偷偷告诉张生小姐夜里要去拜月,让他看准时机弹琴。月夜,莺莺正在焚香时,忽然听到张生的琴声,勾出她无限思绪。

  自从拜月那晚之后,张生突然病倒了,莺莺派红娘去探望,张生请红娘捎信给莺莺。莺莺见到张生的来信十分高兴,又觉得这不合乎礼数,便故作姿态训斥了红娘。但仍旧写下回信,让红娘送给张生,莺莺在信中写下了约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张生见信后十分欣喜。可待到二人见面时,莺莺违心地指责了张生一番,说他的行为不端。此后,张生的病愈发地严重起来,老夫人又派红娘去探病,红娘此去也带去了莺莺的书信。这天晚上,红娘陪着崔莺莺来到张生房里。张生见到崔莺莺,病立刻好了,两人度过了甜蜜的一夜。

  崔莺莺派红娘送去书信后,心里一直焦躁不安,行为也表现得较为反常,警觉的老夫人发现了两人的所作所为,便拷问红娘。红娘说出了小姐和张生的感情,并与老夫人据理力争,最后老夫人无奈只得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不过她也提出了附加条件,如果张生想娶莺莺为妻,必须考中状元。张生得此消息,欣喜不已,立刻准备动身去赶考。长亭送别时二人更是依依不舍,互叙相思之情。

  张生一举高中了状元,他马上派人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莺莺。莺莺对张生日夜思念,收到了张生的来信,万分欣喜,马上写了回信。莺莺担心张生中举之后,变心负了自己,便随信送上了相思物。张生看到回信,看到了妻子的牵挂之语与相思物,幸福溢于言表。此时,郑恒( 崔老妇人的侄儿,崔莺莺原来的订婚对象)来到I普救寺,谎称张生已经另娶新欢,骗老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张生得官衣锦还乡,及时赶到,携杜确将军与郑恒当堂对峙,真相大白。郑恒当场感到羞愧难当,主动退亲,撞树而死。张生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莺莺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咏笼莺原文赏析07-29

咏笼莺原文及赏析03-07

莺莺传读后感04-30

《喜迁莺·晓行》译文及赏析09-03

喜迁莺·晓行原文及赏析10-14

揭秘红楼梦莺儿的结局11-29

喜迁莺·霞散绮原文及赏析09-08

柳浪闻莺导游词07-07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赏析09-08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赏析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