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分析

对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1-06-24 14:30:22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对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婚的时候也有表现,刚开始莺莺拖延敬酒,后来被母亲逼得不得不为之的时候也借机向张生解释,进而安慰张生。还有莺莺知道红娘原是母亲派来监视她一举一动的“探子”,因此在收到张生的情书之时假装训斥起红娘,并且在给张生回信的时候,借由红娘不识字,另编了一套说辞来掩饰信中的真实内容,以免红娘向老夫人通风报信,由此我想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莺莺的反应敏捷、顾虑周全的那一颗七巧玲珑心。

  从性格上来分析,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父母皆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和封建礼教的捍卫者。从小崔莺莺便是身处官宦家族的严格的家规管束之下,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直以来所处的环境就只有与世隔绝封闭自守的深闺大院。除此之外,相国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每天给崔莺莺灌输的无非就是“四书五经”、封建伦理道德、“三从四德”、“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总体来说,黑暗的封建社会,迂腐的封建家长,高墙的深闺后院,残酷的的封建礼教,对崔莺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和行动上的桎梏,限制了崔莹莹的行动自由,压抑了崔莺莺人性和精神世界。

  在遇到张生之前,崔莺莺作为相门之女早已在父母亲的安排之下和礼部尚书的长子定了一门亲事,在父母看来这门亲事是中表联姻,亲上加亲,然而崔莺莺对这门亲事十分不满,觉得幽怨,压抑和苦闷,渴望着能够冲破束缚,挣脱无形的牢笼,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方面崔莺莺不敢果断的违反封建礼教,更是出于孝道不敢违反母亲的命令,

  另一方面她渴望幸福生活却也对幸福生活到底是是什么样子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在这个阶段,崔莺莺总体而言对于封建礼教的抵抗是消极的、被动的。

  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普救寺大殿中与张生的相遇可以说是彻底地点亮了她内心爱情的光芒。原本日日被老夫人严加看管之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崔莺莺,突然之间撞见张生这般面如宋玉,貌若潘安,风流卓绝,倜傥不群的男子,再对比一下表兄郑恒的形态猥琐,不学无术,只知斗鸡走狗,眠花宿柳的一派纨绔子弟模样,自然情窦初开,心生情意。按照崔莺莺从小接受的女德教育,为女子者本该是“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可是莺莺对张生却是一步一回头,临去那一秋波的脉脉含情不仅仅是崔莺莺和张生二人爱情开始的源头,而且十分直观地给我们展示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以及对追求自由爱情的渴望。

  俗话说“好事多磨”,崔莺莺和张生两人的爱情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老夫人运用各种各样的强硬手段企图拆散两人之间的'爱情,更是嫌弃张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贫家产,因此堂而皇之地抵赖掉原本允诺的佛殿许婚。与相国夫人强势维护中表联姻的行为对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崔莺莺在追求爱情道路上的大胆坚定。可以说,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经历,也正是崔莺莺大胆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的经历。

  崔莺莺先是和张生隔墙对诗,继而是月下听琴,正是莺莺从一开始对爱情炽热地追求,为她之后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埋下了种子。之后相国老夫人仗势欺人赖婚之后,崔莺莺更是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相约张生。然而张生应约前来之时,她又翻脸借故不认帐,责怪红娘,怒斥张生。

  在红娘看来,小姐的言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摸不清道不明,其实崔莹莹的这一行为不难理解,她至始至终一直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再加上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这般矫情作假,不仅表现了她所受的封建教养对她的影响,更真实地揭示了她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对她的制约,又显示出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曲折复杂的斗争。而后崔莺莺的赖简造成张生因情生病,卧病在床。张生的病情牵挂着崔莺莺的心弦,更是让崔莺莺辗转反侧,坐立难安。这也是她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是内心人性和外界礼教的激烈冲突。最终爱情的追求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崔莺莺大无畏地不顾一切地去西厢赴会,并且私定终身,以身相许。可以说崔莺莺这一离经叛道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封建家教的大胆抗争,更是对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西厢赴会完美地展现了崔莺莺对于爱情的坚定不移以及为爱的奋不顾身。在崔莺莺的心中,爱情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而她并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长亭送别,莺莺又云“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临别之时的“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更是鲜明地表现了崔莺莺为爱付出的执着。

  总体而言,王实甫通过塑造崔莺莺这一鲜明生动又极具有真实性的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崔莺莺一步步地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反抗再到打破世俗挣脱礼教的束缚,大胆地去追求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并且不断地为之而努力地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与母亲的命令相抗争,与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相抵抗。更是表明了作者致力于勇敢批判封建社会的弊端,有力地抗诉封建礼教对于人们内心的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师本一班

  1301100125

  林钰珊

  对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篇2]

  在唐代的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是负有盛名的一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莺莺传》写的是张生和莺莺恋爱、幽会,最后又把她遗弃的故事。作者元稹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是个大家闺秀,娴静含蓄,多才多艺,却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她又大胆地追求爱情,勇于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的格局,是一个极复杂的矛盾体。正因如此,《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才更显得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

  一、聪明含蓄而又勇敢的崔莺莺

  崔莺莺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弹琴撰文无不擅长,她写的小诗别有情义,可见她聪明好学。在张生半夜翻墙来幽会时,莺莺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说辞严密有理,而且也掩饰了自己对张生的动心,很好的“解释”了《明月三五夜》的传诗之举,也保持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庄重贞洁,维护了崔氏家族的面子。莺莺的确聪明机敏,心思缜密。

  在初次与张生相见时,莺莺迟迟才出场露面,席间眼光斜着注视别处,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张生问她年龄,反是莺莺的母亲郑氏代她回答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岁了。”张生慢慢地用话开导引逗莺莺,但她根本不回答。面对初次见面的异性男子,莺莺害羞内敛,并未大胆应酬。还有,“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莺莺才貌双全,才思敏捷,情感丰富,但她从不表露于众,是一个极含蓄极娴静的闺中女子。

  即使莺莺聪明含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教道德规范,但她内心却是有自己的思想冲动的。莺莺没抵制住蠢蠢欲动的春心,也不再顾忌传统的礼教道德的约束,大胆地主动地与张生约会结合,并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与张生同居。在与张生的通信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心诚意,大胆表露思念之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莺莺从内心到外在举动都是很勇敢的。

  二、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执着追求的莺莺

  崔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只要有一滴这样的火种,就会燃烧起崔莺莺炽热的爱情之火。崔莺莺从没有放弃过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正是普救寺相遇这“火种”,点燃了崔莺莺的爱情火焰。当张生托红娘传书表白后,莺莺的回信是《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莺莺本已对张生动心,诗词中就是应允相邀之意,读来充满了春心蠢动的滋味。适值芳龄的莺莺抵挡不住对“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的张生的发自内心的好感,这对异性的渴慕本是人的天性,莺莺自然也不例外。当首次约会不欢而散之后,莺莺一直煎熬在情欲与礼教的矛盾之中。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崔莺莺终于冲破防线,选择顺从自己的心意,大胆追求与心爱之人的相依与结合。追求甜蜜幸福的爱情,构建美满和谐的婚姻,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宝贵的追求。然而在封建礼教充斥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如《曲礼》说:“男女不杂坐,不同椸,不同巾栉,不亲授。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棞,内言不出于棞。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女子未嫁之前,不得接触除父亲之外的任何男性,以保证其处女的纯洁;女子出嫁后不得与丈夫之外的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尤其是性关系,直至其生命终结,这就叫"贞洁"。女子对情爱婚姻的自由追求是不被认可,遭人唾弃的“可耻行为”。莺莺不顾家长态度,也不顾礼教的三从四德,依从内心冲动与张生同居数月,执着追求与心爱之人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

  最终被张生无情抛弃,莺莺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么。在喧闹的场合,有时勉强说笑,而在清闲的夜晚自己独处时,怎能不偷偷流泪。甚至在睡梦当中,也常感叹呜咽。莺莺始终活在记忆里,活在自己对幸福爱情生活的渴望里,活在对美满爱情的执着追求里。最终两人各自成家,崔莺莺知道张生思念自己后,虽然没有见张生,但暗地里写了一首诗:“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即使不能长相厮守,莺莺依旧保留着对爱情的自有追求之中,即使这种追求只停留在精神层面。

  三、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

  莺莺的家世虽未详细介绍,但从莺莺的日常举止上仍能看出她深受家庭封建礼教的熏陶,莺莺几乎已经被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能琴善赋,感情丰富,却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时刻压抑自己的本性,已成为一位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当崔母要莺莺出来答谢张生的解围之恩时,崔莺莺“久之辞疾”,其母呵斥,方才“久之乃至”。待张生赴约而来,莺莺却端服严容,大数张生。服侍莺莺的贴身婢女红娘也道出:“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莫非莺莺真的对张生的炽热追求无动于衷?通篇看来,莺莺早已是情窦已开,春心荡漾,但为何她的举动却与内心背道而驰?崔家颇有家资,即使不是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也称得上富庶人家。莺莺字写得好,善于写文章,又能弹一手好音乐,可想而知,崔母对莺莺的教育非同一般。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里,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教自是必修科目。自小便耳濡目染,莺莺的天性早已被践踏了。

  当莺莺终于冲破防线,大胆的与张生结合后,两人相处数月,莺莺竟未向崔母透露只言片语,是因为羞愧,还是因为惧怕?不论怎样,莺莺对二人私定终身之事都不敢正视,这有悖于平日所学的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道德,内心总是排斥并否定自己的冲动。待张生选择到长安赶考,莺莺亦不挽留,连张生都猜不透莺莺。崔莺莺超过众人,技艺达到极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应酬;对张生情意深厚,然而却未用话表达出来;经常忧愁羡慕隐微深邃,却常像无知无识的样子;喜怒的表情,很少显现于外表。莺莺遵从的便是古时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定位:坚贞保身、含蓄内敛、服从男子,所以她一直压抑着自己人性的彰显。

  最终的结局让人始料未及,后来张生遗弃了她,她也自以为私相结合“不合法”,“有自献之羞”。她不是振振有理地向张生提出谴责,而只是一味哀恳,希望他能够始终成全。只有怨,没有恨,这是家庭出身、封建教养带给她的局限性。“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当张生以义兄身份要求相见时,莺莺对张生依旧留恋,但始终未再现身。莺莺虽然对爱情保持着独立的渴慕,但她经过重重思考,放弃了实质性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莺莺终于走上了封建礼教所推崇的纲常女子之路,到头来,莺莺都没能说服自己放纵到底,反而选择了认输,委屈压抑自己。

  综上所述,元稹《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她既含蓄内敛,又大胆勇敢;既聪敏多才,又从不展现;既执着追求自由爱情,又自律于纲常道德;既叛逆于贞节观,又羞愧于自献之举莺莺在对待爱情与命运上,时刻矛盾于主动争取与被动屈从的挣扎之中。正是这样矛盾复杂的性格,莺莺这一角色才显得传神生动,有血有肉,异常鲜明,是一个成功的完满的人物形象。《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形象的成功刻画使得《莺莺传》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之作,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以此演为杂剧传奇的很多,以金人董解元《弦索西厢》、元人王实甫《西厢记》为最著。所以鲁迅也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

【对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05-01

莺莺人物形象分析05-01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分析07-10

崔莺莺的爱情观作文09-09

崔莺莺的爱情观想象作文04-09

崔莺莺的爱情观优秀作文09-03

崔莺莺的爱情观作文600字04-09

崔莺莺的爱情观作文650字04-08

崔莺莺的爱情观作文700字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