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时间:2021-09-07 10:17:53 人际交往 我要投稿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5篇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1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一: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

  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

  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

  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二: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三: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四: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五:羞怯胆小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与他人正常交往。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六:干涉别人的私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七: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由于受到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2

  一、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

  有些人在于他人交往时经常是手足无措,紧张冒汗,满脸通红,口干舌燥,心跳加快,恨不得尽快逃开人群。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1、猜忌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喜欢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别人和看待外界事物。比如,看到其他同志私下议论,就以为在讲自己的坏话;奖金被扣除几元,就认定是某某人从中作梗…猜忌成癖的人,捕风捉影,节外生枝,结果只能自寻烦恼,制造隔阂。

  2、怯懦心理

  涉世未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容易产生这种心理。他们在话锋闪烁的论辩中,由于怯懦,不敢发表深思熟虑后的真知灼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由于怯懦,酝酿已久的大胆计划设想不能实 怯懦心理,是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一根绳索,应决断而弃之。

  3、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创造,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表现为抱残守缺,不去延伸认识的触角、拓宽思维领域,只能促使人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里兜圈子。

  4、逆反心理

  求异思维并不等于标新立异与专唱反调。有些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于是就产生这种现象:你说某种错误观点站不住脚,他就偏要挖空心思为其辩护;你指东,他偏要向西。这种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其消极作用显而易见。

  5、冷漠心理

  有人认为,言词尖刻、态度孤傲、表情冷峻,就是“有个性”,于是崇尚冷漠成为一种时髦。其实,这是一种病态,它会使年轻人孤芳自赏、活泼浪漫的天性萎缩,从而步入寡合的死胡同。因而,也是一种应该坚决克服的心理现象。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特点都具备才能有好的人际交往。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自我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参照标准,大家都可以对照自己,扬长避短。当然,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能丧失掉自我,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并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估价自己和别人,古语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贵,说明其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交往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和自傲。

  6、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l、平等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之间只有社会分工和职责范围的差别,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还是职业差别、经济状况不同,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的尊严,都应得到同等的对待,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相互尊重,不亢不卑。要尊重别人的爱好、习惯、风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自己。

  2、真诚原则

  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才能团结相处真诚团结是现代社会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就人生而言,仅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难以到达成功、幸福境界的。交往中要真诚待人,实事求是,要胸怀坦荡,言行一致。相互信任,尊重别人,谦虚谨慎,文明礼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友爱原则

  中国儒家有“仁者爱人”之传统,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应团结友爱。人际交往中要主动团结别人。容人者,人容之。互相尊重,虚怀若谷、宽宏大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友爱就是要爱同志、爱朋友、爱同事、爱人民。真正的爱心就表现在帮人一把,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4、互助原则

  互相关心,互助互惠,是人际交往的客观需求,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困难,需要他人帮助;工作中,也需要在各自的职位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互帮助就是要乐于帮助别人,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一定要热情帮助。互助互惠,一个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很难要求别人自愿帮助他。互相帮助不是互相利用,互相利用不是践行真诚和友爱。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3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入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在来访者当中,最常提到的问题如:“我怎样才能使别人喜欢我?”,或者“怎样才能消除自卑感?”,还有“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等等。还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体会不到人际交往的快乐?”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具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有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特点都具备才能有好的人际交往。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人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自我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参照标准,大家就可以对照自己,扬长避短。当然,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能丧失掉自我。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并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估价自己和别人。古语说得好: “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贵,说明其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交往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所以,要克服和预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别处的辉煌来弥补,大可不必自渐形秽。 其次,要正确地与人相比,自卑心重的人往往很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迫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其实,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过别人,反过来也一样。见贤思齐应当鼓励,这其中还有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与其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还不如设立一些较为现实的目标,采用“小步子”原则,不断地使自己得到鼓励。最后一点,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自傲与自卑相比,也源于错误的自我估价,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会较为自卑。自傲者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有利于客观评价自己,还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 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第一印象,也 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

  第二,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 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另外,还有所谓“光环”效应,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班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第三,切莫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种先入为主,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先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 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量问,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4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自卑的人并不一定表现为能力差,相反是自已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因此必然容易导致失败。

  5.干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腼腆有三种情况:一是生性内向、沉静。二是由于过于自爱,过于重视自己的言行。三是曾遭受某种挫折,而变得消极被动。对第一种情况,要加强性格锻炼,对第二、第三种情况,要改变观念,树立生活的信心,并培养交际技巧。

  7.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被家庭环境使人受到的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8.孤僻

  这种人孤芳自赏,只是认为别人世俗浅薄。克服孤僻的关键在于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敞开心扉,用坦荡、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友谊。

  9.角色固执

  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种角色,不知道适时变通自己,就会形成社会角色固执。比如,有人在单位是领导,习惯向下属发号施令,可把这个社会角色用在对待妻子上,妻子就不会买他的账;用它来对待朋友,朋友更会认为他盛气凌人,不值得交往。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5

  1、孤独心理

  其特点是寡言少语,对人缺乏主动、热情。外在的表现往往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欲望掩盖起来,对别人怀有戒心,平时愿意独自学习或处事。

  社交上的孤独,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一种封闭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找不到或根本就不想找到知音,对社交缺乏兴趣,不知如何去接近他人,与别人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对于别人来说,常常感到这样的人难以接近,与之交往不是很累就是无效,于是便与之保持心理距离,久而久之,孤独者就越加孤独。这类学生的交往障碍更多地是由于其偏于内向的性格造成的。

  2、自卑心理

  其特点是在人群中羞怯,有不自然的表现,有较强烈的自卑感,凡事总希望采取观望的态度 ,一旦与同学出现矛盾或考试成绩不佳总是“自责”,长此以往这种学生会出现沮丧和悲观的消极心态。有这种心理影响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又担心自己的不足或缺陷被别人发现而被瞧不起,所以在交往中缺乏勇气、畏首畏尾。

  自卑,即因自我认识发生偏差,过低地估计自己,轻视或看不起自己,是人际交往中的羁绊。过于自卑的人,别人同他打交道时也常常感到压抑和沉闷,他也害怕同别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人际关系显的很不协调。

  3、多疑心理

  其特点是不信任别人,与人打交道总好斤斤计较,不顾别人利益,很少能体贴别人。多疑的人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抱“以邻为壑”的态度。多疑的人往往无中生有,搬弄是非,总把别人的善意当做恶意。结果不仅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裂痕,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人际冲突和人际伤害。

  多疑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是一种由主观臆断所产生的不信任他人的情绪情感。多疑心理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多疑心理,这与我们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如广为人知的“人心隔肚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这几乎成了中国人性格中的共性。当然这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与人打交道时多点心眼,防备被骗等。但在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起着消极的作用,如多种无谓的争执、吵闹等,往往都是多疑在起作用。所以,多疑是人际内耗的祸根,是心理的毒瘤,它往往使“自我”变得阴毒可怕,无法沟通。

  4、自负心理

  其特点是自高自大,争强好胜,固执已见,不信任他人,甚至瞧不起老师。这类学生往往目中无人,总是过高地评价自己。其同龄伙伴也讨厌同这种类型的同学交往,最后也会成为“孤家寡人”。

  自负的人往往是以自我存在为前提的处事心态,凡是与我相吻合的便是真理。这种人偏面强调“自我需求的合理性”,极端自私自利和自以为是。如有些同学在午休或晚上,不顾别人是休息或学习,便旁若无人地在寝室里为所欲为。这种人还常常喜怒无常,让别人都围着他转,一不如意就火冒三丈,在同学中显得十分霸道,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不良心态。这是一种令人憎恶的“自我”表现。这类学生产生的交往障碍主要是由于过分自满,自我评价过高造成的。

  5、嫉妒心理

  其特点是在与人交往时,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如天生的身材、容貌、聪明才智、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各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抱怨、憎恨、甚至愤怒等复杂的心态。这种人总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在某些方面强过自己时,又无竞争的能力或勇气,于是往往采取讽刺、挖苦、挑拨、中伤等不正当的行为,造成种种心理伤害。严重的嫉妒,还会吞噬人的理智,影响正常的思维。有的在“妒火中烧”的情况下,可能会铤而走险毁灭自己的前程,甚至自杀或他杀等,也有的可能消极沉沦,从此一蹶不振。

  培根说:“嫉妒是人类最卑劣的品质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嫉妒心人皆有之,只不过有轻重之分而已。嫉妒心理的产生,常常是在周围熟识的人之间产生,如同学、同事、朋友、亲属、上下级以至夫妻、兄弟姐妹、恋人等等。有嫉妒心理的人,最容易与他们比高低、分上下,不服气、争输赢。而对那些位居高位的“伟人”、“大科学家”、“大名人”,人们不会产生嫉妒,其原因这些人与一般人差距太大,所以谈不上嫉妒。嫉妒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健全的社会生活。

  6、逆反心理

  其特点是在交往中总爱与别人“唱反调”、“对着干”、喜欢充当“反派角色”。你让我向东我偏向西,你让我干这我偏干那。有的人甚至走极端,充当与众不同的“英雄好汉”角色。这种人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振振有词,不能与别人合作共事,干什么事都别别扭扭等,事情还没有做,意见就一大堆,谁不同意他的意见,他就反对谁。只能听恭维话,听不得反对意见或善言劝告,等等。

  社会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失常心理,它是用抗拒、反对集体或者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指令的形式,逃避外界的压力,从而维护自己个人的尊严、面子。有逆反心理的人,当他的需要受到挫折时,他就会对阻碍他的人,阻碍他的需要不能实现的规章制度和周围环境等,产生攻击行为。如他们往往用摔坏器皿、脚踢桌椅、重重关门等行为来发泄情绪。有些人虽没这样做,但是愤怒、敌意和破坏情绪却长期积压在心头,没有发泄出去,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他们进一步地心理失常,并会用社会所不允许的、人们不能按受的方式,把他们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打架、破坏财物等等)。

  当然,青年人当中的逆反心理,有些是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所形成的,如专门看受到批评或批判的作品、影视片、光碟等,他们辗转相传、争相暗中传阅,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的。青年学生应用理智战胜情感,提倡谦虚忍让的美德,同学、师生之间要多理解、多谅解、友爱相处。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骨干,决不能受困于心理疾病,若是出现以上负面情绪,还请及时就医或者进行自己调整,才能更好地生活学习。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5篇】相关文章:

【精】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09-19

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09-29

哪些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09-25

人际交往的七种心理障碍09-24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有哪些09-18

影响人际交往的7种心理障碍09-15

七种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09-28

七种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09-27

人际交往常见的七大心理障碍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