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翻译赏析

时间:2021-03-21 09:25:53 赏析 我要投稿

《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翻译赏析

  《嘲鲁儒·鲁叟谈五经》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前言】

  《嘲鲁儒》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唐开元末年初游东鲁时所创作的一首讽刺诗。这首诗以辛辣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腐儒行动迂阔、装腔作势,只会死读经书、不懂治国之策的丑恶形象。全诗采用了以古喻今和对比的写法,讽刺辛辣而形象,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注释】

  ⑴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鲁儒,鲁地的儒生。

  ⑵鲁叟,鲁地的老头子,指鲁儒。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⑶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

  ⑷经济策,治理国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两句意为:如果问鲁儒怎么样治理国家,就如坠烟雾,茫无所知。

  ⑸著,穿。远游履,鞋名。

  ⑹方山巾,古代一种方形头巾。

  ⑺从,沿着。

  ⑻“缓步”“未行”两句意为:慢吞吞地沿着直路踱着,未迈开脚步,宽大袖已拂起了地上的灰尘。

  ⑼秦家丞相,指李斯。

  ⑽褒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褒衣人,指儒生。

  ⑾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叔孙通曾到鲁地招集一批鲁生,为刘邦在秦仪的基础上重订朝仪,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去,说他的做法“不合古”。叔孙通讥笑他们说:“你们真是鄙儒,不知时变。”

  ⑿殊伦,不是同一类人物。两句意为:你还不如叔孙通能顺应时变,和我本来不是一路人。

  ⒀汶水,今山东大汶河。汶水滨,指鲁儒的故乡。

  【翻译】

  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脚穿远游的文履,头戴方山的头巾。沿着直道缓援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秦相李斯不重用儒生,你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什么适合时代的形势都未晓得,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躬耕吧。

  【鉴赏】

  《嘲鲁儒》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李白移居东鲁不久。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一旦与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写诗以讽。

  开头四句说,那些白发苍苍的“鲁叟”们,言必称“五经”,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将《诗》、《书》、《礼》、《易》、《春秋》这几部儒家圣贤之书的章句背得滚瓜烂熟,学问可算是很大了。但是,假如向他们请教一下经国济世的方略,就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对。这里将鲁儒的精通经书和不谙时务相对比,揭示了他们的无能本质。

  然而,标志着儒生身分的仪容却是丝毫马虎不得的。诗人接着以漫画笔法,活灵活现地描摹了鲁儒们迂腐可笑的举止:他们脚下穿着文饰考究的远游履,头上戴着平整端重的方山巾,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上了大路,宽大的襟袖拖在地上,步子还未迈动,先扬起了一片尘土。鲁儒们故做庄严的神态与其实际上给人的滑稽感构成的对比,产生出一种喜剧效果;同时,鲁儒们外表的矜持与其内里的无能构成的对比,又更加突现了他们的迂阔。

  诗末六句,是诗人对鲁儒的评论,并且将自己摆进去与鲁儒加以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达自己的积极用世思想。诗中采用了以古喻今的写法:当年秦始皇曾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没收天下的《诗》《书》等儒家之书,谁敢违抗,就施以黥刑,并被罚去筑城。当时,那些褒衣博带的儒生确是吃了苦头。李白对鲁儒们说:正像秦代那些儒生们的可悲遭遇一样,你们这些人断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虽然也崇奉儒学,但却要效法叔孙通,干一番辅弼朝廷的事业,绝不与你们为伍。你们既然对时务一窍不通,那么,就请回到老家的汶水边上种田去吧!结尾二句的嘲讽是极其辛辣的,令人如见鲁儒们的窘态,和李白飞扬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伟理想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嘲鲁儒原文及赏析07-22

《嘲鲁儒》原文及赏析10-17

《鲁连台》原文及翻译赏析03-02

《鲁连台》原文翻译及赏析07-04

《鲁人锯竿入城》原文翻译及赏析03-11

鲁鲁修语录05-09

经鲁祭孔子而探之原文翻译及赏析04-12

别鲁颂谁道泰山高翻译赏析03-15

《鲁连台》原文及赏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