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的全诗赏析

时间:2023-07-24 11:55:29 毅霖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行路难三首》的全诗赏析

  “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这两句诗字面的意思是,你看,南山的栋梁之材一天天减少了,现今又有谁去管养材育材的事呢?寓意不在材,而在人才。是说朝廷不能爱养人才,贬黜重臣之事经常发生,国家一旦有事,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以物喻情,以“材”自况,对己遭受摧残,发出深深的怨愤。

  出自柳宗元《行路难三首》之二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

  深林土剪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

  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

  遗余毫末不见保,躏跞石间壑何当存。

  群材未成质已夭,突兀硣豁空岩峦3。

  柏梁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冤。

  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①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中部。暗喻朝廷。

  ②栋梁:高大的树木,栋梁之材。

  参考译文

  林官率领伐木的队伍搜寻千山,

  奉命采伐营建宫室的栋梁。

  被齐土砍下的大树仅为十分之一,

  无数牛马一起用力把运树的车辕拉断。

  万千棵参天大树使道路无法通畅,

  伐木者砍倒它们一把火烧光。

  侥幸漏网的一点儿树木也难逃厄运,

  伐木者的足迹踏遍了溪涧与丘山。

  众多的珍稀树种未等成材就被摧残,

  兀自屹立的山峦变得空空荡荡。

  如果再有汉朝柏梁台晋代武库的大火,

  再好的工匠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愁肠寸断。

  人们呵,你可曾知当今国家良材已日益稀少,

  有谁把栽培爱惜人才的事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赏析

  《行路难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寓言诗,是其为数极少的寓言诗中的独特之作,抒发个人怀抱,批判社会现实,揭示人生哲理,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

  第一首诗假若具有一种神话般的浪漫主义的成分的话,第二首诗则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现实主义的写法。以大唐王朝滥伐林木之事,隐喻朝廷人才溃乏之实。写法上几乎可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相媲美。

  一方面他是实写,因为历经安史之乱、建中之乱后,宫廷、城廓、衙门、官府毁坏不少,因此,在战事平息,世道重归安宁的时候,大兴土木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一时间过度地滥采滥伐,结果又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匮乏,生态平衡的破坏。“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深林土翦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以一种似实非实的笔法将人数壮观的伐木队伍,挥斧砍伐的场景,以及气势浩大的运木工程描绘得栩栩如生,仿若就在眼前。句子平实自然,无任何雕凿之痕。

  另一方面,他就在虚拟和夸张。“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遗馀毫末不见保,躏跞石间壑何当存。”这显然用的是夸张。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虚拟与夸张,如出一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凡大诗人,大学者,所造之境必近乎自然,所写之景,必濒于理想。这里充分地表现了柳宗元的在状物造势方面的功力。

  由于山中之林的过度砍伐和天灾山火的频频发生,许多幼木未至成材而遭夭折毁坏,从而,山头光秃,岩石突兀,因此,这样下去,一旦出现汉武帝太初年间柏梁台那样的大火,工匠们环顾四周、搜罗千山也将无法找到可用的椽梁。于是,诗人在结尾处痛心疾首地感叹道:“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诗的后两句,不是一种平常的一般化的议论,而恰恰是这首诗的主旨和重点所在。因为这最后两句,使整首诗的意蕴产生了质的飞跃,由普通的叙事上升到了政论的高度,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跃然纸上,让人产生无穷的叹慨与思索。古人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南山栋梁益稀少”直指国家人才缺失与溃乏现状;同时,对朋党间的倾扎与颠覆,致使大量学子不但未能得到必要的提携关照和保护,反而连遭贬谪放逐之苦和夭折厄运,使得国本日趋衰弱表示了极大的愤恨与不满。

  因此,读柳宗元的《行路难》,如同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同读白居易的《卖炭翁》,文辞幽婉,言意凄凉,正如宋敖陶孙《敖器之诗话》中所说:“柳子厚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拓展: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予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以下是柳宗元人物简介,请考生学习。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七年任蓝田县尉,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二十一年正月,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积极协同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时为礼部员外郎。改革触犯了保守官僚、宦官、藩镇的利益,遭到反对,不到八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九月,王叔文等革新人物受到迫害,柳宗元始贬为邵州剌史,十一月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才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出为柳州刺史。他在柳州颇有政绩,四年后死在那里。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和韩愈尊儒学、力斥佛、老不同,他尊儒学(最看重《春秋》,主张取圣人大中之道以为理),却统合佛、道之长而弃其短,并认为韩愈辟佛是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送僧浩初序》)。他能从势的发展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进化,能从安民的角度来谈论吏治之道,这些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比较完备,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认为文章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要能为时所用。他讲文者以明道,并要以辅时及物为道,且一再中言: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二是主张文章的内容、形式要统一起来,二者不能有所偏废。他既反对无乎内而饰乎外,也反对有乎内而不饰乎外。三是强调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他说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又讲作文切不町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此外,他对古代文化遗产并不一概否定,而是主张参用其长,既吸收可取的思想资料,也利用各种文体(包括骈文、辞赋)的艺术形式。柳宗元这些观点对当列的青年习作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虽不像韩愈那样公开和一些青年建立师生关系,但受他指教的人却相当多。他在长安,每日登门求教者几十人,到了南方,不少人还从千里以外到永州向他求教。柳宗元热心帮助他们,或口讲指画,或用函授方法解决疑难,大大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当然,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他创作的许多优秀的古文。这些优秀作品大都产生在他被贬以后。原因是长期谪居南方,使他对社会弊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形同囚犯的忧患生活使得他悲愤填胸,抑郁难平。再加上他这时有意识地研究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便使他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总的看,柳文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而又言畅而意美,显出俊杰廉悍、词气峻厉或幽郁隐微、峭丽精洁的审美特征。韩愈说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即含蓄不露,见《诗人玉屑》引《漫斋语录》),刘熙载言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都说明它们具有内、外兼善的特点。他的论说文雄辩滔滔,凌厉峭折,大小政论无不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他的传记文善于刻划人物性格,有的是学习《史记》、《汉书》中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有的则是自有创造。比如他的《梓人传》、《宋清传》,明显地吸取了唐传奇的特点,但又不是纯传奇。作者善于借立传来阐发道理。柳宗元是第一个使寓言成为独立文学形式的作家。他的寓言多以人、禽兽、草木的小故事为题材,有的反映作者的政治见解,有的宣扬人生哲理,寓意深远。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对古代散文最出色的贡献,它们不但再现了南方自然山水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感情的微妙变化。这种借写被遗弃的山水以吐胸中之气的做法,把古代山水游记的写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柳文中还有不少骚赋,它们从风格到体制都受到屈赋的影响,在唐人中是不多见的。总之,柳文众体兼备,无论记山水、状人物、谈文章、议论政事、阐述哲理,皆能形容尽致,辩析入微,真是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柳宗元有诗一百四十余首。其诗雅淡味深,和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并称。苏轼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柳诗》)。又说诗到李、杜以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称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予思诗集后》)。

  刘禹锡曾为柳宗元编《河东先生集》三十卷,原奉已佚,现存宋人辑本多种。今人吴文治等参校众本,编有《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两卷,另有外集补遗一卷。

【《行路难》的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国殇》全诗赏析03-14

《草堂》全诗赏析10-27

《蝉》的全诗及赏析09-13

《月夜》全诗及赏析08-11

金缕衣全诗赏析09-08

遣怀全诗及赏析08-12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03-17

《旅宿》全诗及赏析12-08

饮酒全诗翻译赏析12-24

《江雪》全诗及赏析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