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时间:2021-06-22 20:45:53 人际交往 我要投稿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心理效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印象、态度以及情感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交往的正常进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交往过程中的人际认知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yjbys.com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客观地说,首因效应在交往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人为主”,它影响着今后交往活动的深入进行。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虽然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于人的认知具有综合性,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而论,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光环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例如,男女大学生会对外表吸引人的同学赋予较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常常为那些长相比较动人的同学设计美好的未来。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一般说来,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场上,想作弊的同学总感觉到别的同学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一种投射往往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5、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由于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某种想法,而影响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出现原有的某种想法),并从这种心理状态出发,按照事物的一定的外部联系进行认知和评价,于是也就产生了定势效应。定势效应在某种条件下有助于我们对他人作概括的了解,但往往会产生认知的偏差。例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多识广,但狡猾、小气;城市来的同学则认为农村来的同学孤陋寡闻,但忠厚、老实。

  6、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出概括性的评价,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人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深入细致的认知。例如,男生往往认为女生心细、胆小、娇气;女生则往往认为男生心粗、胆大、傲气。

  美国心理学教授调查:回家发火的妻子是幸福的

  赖恩梅尔学院的心理学教授Marc? S.Schulz博士,在今年3月的《家庭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观点。他精心挑选了42个典型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这些家庭都有子女,其中最大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而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工作,丈夫们平均每周工作43个小时,而妻子们则是每周25个小时。

  研究者首先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婚姻生活的满意程度,在一个五点量表上打分。然后,连续三天向他们提一系列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工作节奏、工作压力、下班前的情绪状况,以及在“回到家”和“入睡前”两个时间段对配偶的态度和行为。

   分析这些夫妻的回答,研究者发现:那些报告自己对婚姻生活满意程度较高的女性,较那些对婚姻生活不满意的女性,在下班回家时更多地随意发泄自己的愤怒。比如对自己的丈夫大喊大叫。

  而丈夫们的表现则恰恰相反,只有那些对自己的婚姻生活不满意的男性,才习惯在紧张的工作之后回家向妻子发火。实际上,那些对婚姻较满意、夫妻感情较好的丈夫,在工作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回到家后多表现为态度冷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为什么这些行为与美满的婚姻高度相关?Schulz博士这样解释——感情较好的夫妻,妻子在丈夫面前通常表现得比平时更加放松,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她们可以很随意地把各种内心的负面情绪直接发泄出来;而那些对婚姻不满意的女性,多认为自己必须在丈夫面前抑制她们的怒火。

  而对男性而言,丈夫对婚姻家庭越是满意,就越认为自己有责任支持妻子,所以,他们愿意在妻子由于工作攒了一肚子怒火时多做家务劳动,而在自己应对高压时独自承担。

  ——yjbys.com——

  越来越多女人怕老怕到抑郁 病例增25%

  他相信,这是因为媒体不断强调青春与美貌,影响了女性审美观和自尊心,导致更多女人追求青春和美貌。

  他说:“过去,来找心理医生的女人,通常是为工作或为感情压力而来,但近年来,三四十岁的女性担心的问题却是,她们害怕年老,没有吸引力了。”

  他说,这些女人通常会告诉他,她们正在考虑整容,因为其他女人也都这么做,似乎很普遍。

  “她们也会告诉我,她们担心自己不够青春,担心会在工作上、感情上会输给年轻的女性。”

  10名减肥女性 5人身材标准

  王医生说,怕老、怕不美的女性,通常都长得不错,在样貌很身材方面也非常花功夫来保养。

  “她们也会向我要求减肥药,但每10名向我要减肥药的女性中,有5名属于身材标准,但她们却要自己看起来更瘦!”

  心理医生陈梓金也说,他每三四个月就会有一名担心自己老了不美,而到他的诊所求医的妇女。

  他透露,这些妇女通常是因为过分担心自己的长相,感到忧郁,甚至闹自杀,才会被家人带来求医。

  陈医生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她们只要接受心理辅导,接受老化为人生的必经过程就能治好,但如果女病人已经患有焦虑症,或是抑郁症则必须服用药物。”

  为了容貌想轻生 应该及时看医生

  医生说,注重外貌是正常的,但如果怕老怕到出现以下情况,或许就得求医:

  ●一直对外貌不满,觉得自己老了很丑。

  ●花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整容或美容上。

  ●为追求青春,不断整容。

  ●美容没有效果时,感到忧郁,甚至想要轻生。 ——yjbys.com——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性虐待狂心理解析

  据国外有人调查,在美国有5% ̄10%的夫妻过性生活时出现过抓、打、掐、挠等行为,并能从中得到很大乐趣。如果说这些行为与性虐待有些类似,也只能说是“戏虐”,因为他们双方都很有理智,掌握着分寸,不像性变态者那样追求不堪忍受的境遇,所以也就不会像性虐待狂那样给对方带来真正的伤害。可大多数人无法辨别什么是性虐待狂,本文就来细述一下。——yjbys.com

  性虐待狂,在临床上,性虐待症包括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表现。以前法国一个侯爵叫做撒德,他在生活中喜欢对女性施加虐待,在他的著作里也描写了许多这类性的变态现象,所以,Kraft-Ebing把主动的虐待症,也就是喜欢虐待别人,命名为撒德现象(Sadism),中文译为施虐症。19世纪奥地力国有一个小说家名叫马索克,他本人是一个被动虐待症病人,在他的作品里描述了许多这类变态的性活动。因此,被动的虐待症就被命名为马索克现象(Masochism),中文译为受虐症。——

  施虐症病人向所爱的性对象施加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折磨,从而获得性满足。受虐症则相反,主动要求性对象对自己施加心身的痛苦和折磨,这样才能唤起他的性兴奋和性满足。但是在病和正常之间严格地划一条线非常难。其实在正常成年人的性生活中,有时在达到性乐高潮时,双方都可出现轻度打骂、掐、咬等行为,如果没有过重的伤害而且不是靠这些行为唤起性兴奋,不属于虐待症。即使真正的虐待症病人,其行为动机也不在于故意使别人或自己痛苦,而是这些虐待可使他们唤起性激动情绪。偶而遇到夫妻双方一个患施虐症而另一个恰恰是一个受虐症病人,如果伤害不重,恰好互相补充,双方都可得到满足,不过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仅有一方是虐待症病人,不论患的是施虐症或受虐症,对方都会不能忍受,这种婚姻是难以持续的。

  那么,这人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施虐待症病人的施虐行为可轻可重,一般是咬、掐或恶言辱骂。稍重的可能把性对象捆绑起来,辱骂、鞭打等。有人认为故意在公共场所偷偷地割破或玷污妇女的衣服,剪断女人的头发等以唤起性兴奋,也属于施虐行为。有的施虐症病人可做出严重的伤害行为。贾谊诚教授(1988)曾见到一例患施虐症的丈夫在性交前,除了将妻全裸捆绑鞭打外,还用电流向妻全身通电,用小刀在妻胸前刻上自己的名字,最后用煤油灯蕊塞在妻的阴道里烧灼。妻终于不堪其虐待而离婚。

  最严重的.施虐行为是对异性的虐杀致命,成为色情谋杀犯(lust murder)。病人从杀人行为中获取性快感,甚至代替了性交活动。这样的例子在我国也已有人报告过。病人是一个21岁的男性。自述在十一、二岁时,不知为什么在脑子里突然萌发了想杀女孩的念头,并不是由于恨她们,似乎有一种朦胧的感情,自己也表达不清。这种念头时隐时现,不影响学习和玩耍。初中二年级后,想杀女孩的念头强烈,知道不对,但难以摆脱,因而十分苦恼、焦急,以致失眠。进入高中后不久,因这类念头干扰他无法学习而退学。他多次于黄昏时外出,在僻静处跟踪女青年。每当发现女青年吓得惊慌失措的神态,心中就有一种满足感和快感。18岁参军,训练很紧张,上述念头稍淡漠。20岁以后,任务较轻,又常出现上述恶念。有一种难以阻挡的冲动驱使他跟踪、恐吓单身女性。某天晚上,乘机杀死一个18岁的女孩,面对死者并不害怕,反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解脱感和快感。为了满足心理上最大的快感。把女青年掐死后又用皮带勒住颈部,扒光她的衣服,把尸体转移到别处。

  施虐症病人残酷行为的对象也可以是同性或者动物。

  和施虐症一样,受虐症也多见于男性。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有不少类似受虐症记载。其中之一是清朝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人,喜欢别人用木棍打他的屁股,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感。如果几天不被人打一次,就病殃殃的,一点精神也没有。(“吴兴生某,文有奇气,试辄冠军。惟喜受杖,每同志相聚,即出夏楚,令有力者重笞其臀以为快,否则血脉涨闷,恹恹若病焉。”)这个故事中虽然没有提到这位青年人愿意挨打是否直接与性活动有关,从被打得到的快感来看,可能他就是一个受虐症病人。

  “00后”孩子有心理问题比例上升 与父母接触少

  “00后”这一代,被保姆照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被保姆”一代幸福吗?其实有些孩子过得并不好。专家介绍,近两年来,被保姆带大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上升,每年递增10%左右。——yjbys.com

  本市卢湾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娟从出生到现在,跟着几任保姆长大。老师发现小娟在校成绩优秀、性格安静,但是脾气很坏,一旦和老师同学产生冲突,就会出现自虐倾向。小娟的父母也发觉,女儿在家越来越不听话。比如吃晚饭时,小娟吵着出去玩,父母让她把饭吃完后再出去,她就会大吵大闹,甚至生气地用头去撞墙,“不达目的不罢休。”专家对小娟测试和沟通后认为,小娟的自虐是为了引起父母对她的关注和重视。——

  小娟父母说,家里请保姆实属无奈,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让孩子衣食无忧,没想到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记者了解到,小娟父母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和小娟一起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事,往往是父母深夜回到家中,小娟已经睡了。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咨询师陈默认为,照顾孩子的人必须非常有母性,而且应该固定,才能给孩子稳定的心理依靠。不能经常和妈妈接触,家里的保姆又频繁更换,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

  据了解,请保姆带孩子的父母越来越多。来帮家政的李先生透露,近两年到公司请保姆带孩子的雇主非常多,占雇主总数的70%-80%,一个月就有上百家。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咨询师乔丽萍介绍:近两年来,被保姆带大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每年递增10%左右。保姆往往只能照管孩子的日常起居和人身安全,其素质、习惯和语言文化都与孩子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思想交流,因此孩子就会出现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缺失。

  专家建议:孩子最好由妈妈自己带,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更有利。一旦请保姆照看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孩子和家长都要找心理专家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学习家长怎么从保姆那里接手照顾孩子,家长和孩子之间怎样进行心理互动,这样才能逐步纠正孩子的心理问题。

  “开学综合征”进入多发期

  由于近两年沪上发生多起开学后青少年自杀案例,随着新学期的来临,“开学综合征”越发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的话题。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更好预防青少年危机事件,12355于日前至9月30日开通12355青少年新学期心理关护专线。——yjbys.com

  “80后”家长遇到“00后”新生

  “80后”家长佳佳妈是一名6岁男孩的母亲,儿子这个学期开始上小学了,生平第一次开完家长会,佳佳妈感觉像是被“收紧了骨头”,“从作息习惯到作业、与同学交往,我时刻都在担心儿子能不能顺利应付。已经失眠好几天了。”儿子也开始抵触学校,从不赖床的他这几天开始哭闹不肯起床,玩游戏都提不起兴趣。

  目前,像佳佳妈这样的“80后”家长不在少数,独身子女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普遍会存在“求完美”、“比成绩”的教育误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12355明星家长陈瑞荣认为,人的焦虑情绪会传染。学龄前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父母的情绪可能是影响他们悲喜的无形之手,家长应该克制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高三生苦于状态不佳

  小侃开学后开始读高三,家长对他寄予厚望。小侃也很自觉,只是偶尔抽时间玩一下网络足球游戏,但最近他发现自己状态不佳。“玩游戏的时候,我心里很负罪,觉得自己很不应该这样,所以不能投入游戏中,也没有满足感。越是这样,我就越想玩游戏。复习时,我也被这种思绪牵扯,根本没有心思读书。”

  12355心理咨询师韩伟认为,小侃的矛盾心理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在面临高考的考生中比较普遍。这些学生通常很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自律性较强,容易出现精神紧张,这种过度的焦虑情绪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建议家长、老师适当减压,给他们创造放松的空间。

  “90后”大学生首次离家

  今年9月,新一批“90后”大学生即将迈入大学,小溪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考入了一所北方的重点院校,即将离家远行。“那里空气很干燥,不知道我会不会过敏?要带什么样的衣服过去呢,他们那里穿衣服是什么风格,同学会不会觉得我太高调?”一股脑说出大段疑虑,小溪的语气透出明显的焦虑,“整理行李的时候,我突然很难受,抱着妈妈大哭,我开始有点后悔了,觉得离开家是个愚蠢的决定!”

  12355心理咨询师华雪蔚认为,小溪正面临着人生中的“心理断乳期”。人的一生有两次重要的断乳期,一次是婴幼儿时期的“身体断乳”,另一次是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断乳”,孩子要独自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亲人可以依靠,恐慌和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过程又是必须的。心理咨询师建议小溪学会倾诉;同时对陌生环境不要预设负面想象,自己吓自己;到新环境后用心经营自己周遭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相关文章:

趣谈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04-04

人际交往心理效应的解读07-08

人际交往心理效应汇总03-29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07-13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介绍07-15

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07-21

人际交往心理效应的类型解析07-07

人际交往的三大心理效应07-11

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