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国学与科学文化的探讨

时间:2021-06-19 20:05:19 国学 我要投稿

国学与科学文化的探讨

  近一两年编辑部的姑娘们跟我探讨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时下热乎的国学与传统文化。首先我认为她们作为科学的学生和信徒,也以自己的聪颖与智慧悉知到国学的核心价值的确凿存在——“是有些东西的”,但为什么总觉得玄乎?或者似是而非因而不明究理?

国学与科学文化的探讨

  我相信这个困惑是有代表性或曰典型性的。时下的讲学家如果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对国学的普及和提倡就走不远。我也曾沉思过一阵子,有点心得,尝试言之:

  一、是对客观世界的研究方法不同。国学的方法大致是:取象→比物→连类→联想→悟道→知行;科学的方法就是演绎(或曰推理)统计归纳→试证(试验)→科学原理。

  这里面很明显就有差异,而这种认知方式的差异性是根本上的。差异之大不谛两个不同的物种,好比鸟语同兽言。如果差异是根本性的,就会造成彼此沟通不可能性。

  二、我们知道,科学上认为形式逻辑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而形式逻辑的最基础就是概念,以及概念的精确定义,也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对固定的。而中国古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紧密联系的,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边界,因此认为界定的工作都会失去事物本真意义的一部分。因为中国古人从不僵死的看问题,因此他们不主张给事物下定义。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名家”,诸子百家之一,他们就喜欢在事物的定义上做文章,最后遭到唾弃,除了几个“白马非马论”的笑话什么资料也没有留下。

  三、因为不主张下精确的定义,因此中国文化没有向推理、归纳、实证的方向发展。反正中国的农耕文明对自然的征服也没有航海文明那么强,因此中国的古哲先贤就此打住,不去刨根究底。他们把思考的力量用在给万事万物的归类与联系,因此用取象、比物、连类的.基础工作取代了西方文明的定义、推理与归纳工作。

  四、中国古代的取象与归类工程十分庞大并乐此不疲。比如易经的阴阳八卦到最后的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个大类,万事万物都可以往里面放,最后他们试图找出这些类别的内在联系与联系规律。这样就建立了国学的维度和模型,然后在生活实践中加以验证。

  五、有了这样一个维度模型,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经验就有了放置的抽屉。好比放中药的格子柜,可以按同样的原理与分类方法无数次细分下去,把一切经验放置妥当,而且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检索系统,也不用担心会乱了套。只是这里面夹杂了大量的似是而非的杂质。这也不妨碍中国古人不求甚解的圣贤风流。实际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马虎。这样的知识结构对人的记忆力和悟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中国古代在知识上的牛人无一不博闻强志,而且有非凡的悟性。这倒正符合知识垄断的统治需要。

  六、中国古代独特的研究方法是——心悟;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非事物本身。这一体系决定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是从宏观到微观的,从联系到分散的。这个认知的次序决定了知识库的广度大而深度小,思维的方向是横向而非纵向。尽管如此,其实与西方的文化到哲学层面是殊途同归的。比如阴阳转化理论即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相生相克即事物普遍联系律加相互作用律。但应用领域则大相径庭,比如中西医的不同:西医建立在微观解剖与生理原理上,而中医考察的是人体宇宙的十二个维度(即六脏六腑论与相应十二条经络),每一个维度既非指具体的器官组织也不能单独存在。然后作为一个维度模型的整体却可以发挥保健与诊疗作用,甚至不输给西医。因此这两种文化实际上不可互替,但可以互为补充。

【国学与科学文化的探讨】相关文章:

宋代文学探讨集国学06-30

科学文化社团活动总结03-31

国学通论国学06-28

学国学、品国学、悟国学12-28

什么是国学-国学知识02-06

国学四十讲国学06-30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教案08-18

谈国学国学书苑06-30

语文阅读题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试题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