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服饰特点有什么讲究

时间:2023-04-19 15:14:44 盛林 国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川剧的服饰特点有什么讲究

  川剧的服装与京剧大同小异。它是以明朝服式为基础,参照唐、宋、元、清的服饰制成的一种统一剧装。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川剧的服饰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川剧的服饰特点

  川剧中,扮演帝王将相的演员衣着精致华美;小生身穿素雅到极致的长袍;旦角的服装则是水袖飘舞……每个川剧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服装,在川剧界有句俗语:“宁穿破,不穿错”,就是说宁肯穿破戏服上台演戏,也不能将人物的服饰张冠李戴。川剧的人物繁多,服饰更是大有讲究,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的服饰都大有门道。

  川剧戏装有很多种,蟒袍、靠子、官衣、褶子等,都对应有相对固定角色,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有严格讲究。剧团历来对戏装都有严格而细致的分类,有所谓的“大衣”柜和“二衣”柜。大衣,就是剧中帝王将相、娘娘嫔妃、内阁大臣等所穿的服装,有蟒袍、官衣、蓝衫等;二衣,就是剧中元帅大将、马步兵丁等所穿的服装,有铠甲、靠子、袍子等。演员舞台上一亮相,身上的戏装就先透露了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绪等。

  服装样式有讲究,川剧服装色调上的选用也有不成文的规定:黄色多用于皇生,绿色多用于红生,白色多用于武生,黑色和蓝色多用于正生,黑色多用于净,红色常用于丑。了解了川剧穿衣诀窍,以后再看戏,人物一出场,他的身份你也能猜得到了。

  川剧中的人物穿的戏服有点明代古装电视剧中的感觉,这些戏服是不是就是从明代服装发展而来?川剧演出服装是以明代服饰样式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通用于各类传统戏里。为适应表演的需要,又有其独具的特色。比如,袍服和小生褶子均无水袖,以内里所着长筒窄袖白布香汗衫伸出袍服和褶子数寸,覆盖指端,均为袖头子。小生褶子除领口外全不绣花,显示出一种极雅的风采,而且其服装是开高衩的。小生服装的里、面均以柔软的绉、绸制作,开高衩是便于演出时施展褶子功。有意思的是,川剧中,闺门旦、奴旦均穿短袖褶子。女褶子戏多,冬季亦如是,故有“冷不死的小旦”之说。

  川剧的服装与京剧大同小异。它是以明朝服式为基础,参照唐、宋、元、清的服饰制成的一种统一剧装,没有朝代、地域和季节的分别,只从式样、色彩、图案上来区别剧中人物的性别、身份、性格和年龄等。

  川剧的剧目

  《卖画拍门》、《裁衣》、《武松杀嫂》、《马房放奎》、《五台会兄》、《花田写扇》、

  《白蛇传》、《柳荫记》、《御河桥》、《燕燕》、《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江姐》《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山杠爷》、《刘氏四娘》、《目连之母》、《文成公主》、《激流之家》、《青春涅槃》、《欲海狂潮》、《红梅记》、《黎明十二桥》、《岁岁重阳》、《马前泼水》、《尘埃落定》、《薛宝钗》。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保护措施

  创新

  潼南戏曲协会保持了传统剧目的演出,与县检察院联手创作并首演了《情怀》,以“川剧反腐”,不啻为一大创造。潼南县委、县政府把川剧传承和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把它列入文化建设规划,而且把方向、提要求,舍得投入、鼓励创新。

  展演

  2015年12月27日,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办公室、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教育局承办的 “四川省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在四川省川剧院举行。

  本次展演全省共有40多所中小学的50余个节目报名,经过组委会专家评委地认真筛选和评比,最终确定22所学校的23个优秀节目参加演出。最后,从23个节目中评出一等奖7个、二等奖8个、创新奖6个、特别奖2个及指导教师奖40名。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跃说,当下,中小学生已成为保护、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

  保存

  为更好地传承川剧艺术,让川剧剧目这份珍贵的遗产得以继承保留,传诸后世。对川剧传统剧目开展了一系列地整理、保存工作,并加以出版。其中,《川剧传统剧目集成》自2009年整理出版以来,已整理出版15卷。目前,《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此外,还出版《川剧经典折子戏》《川剧辛亥革命剧本选》《川剧精华》等川剧书籍。出版《川剧名家名段》等系列光碟,保存了川剧传统音乐。

  保护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与展示基地,向10家院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便于川剧的传承保护工作在全川范围内更加全面的开展。启动“川剧河道艺术抢救保护”项目等。

  发展历史

  唐代起源

  川剧在唐代曾被称为“川戏”,有资料显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地区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事件。

  当时,时任蜀中方镇(相当于省长)的刘辟是个大贪官,他在蜀中无所忌惮地乱收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于是,当地的优人(戏曲演员)便将刘辟的作为编成戏剧——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川戏《刘辟责买》,准备通过此来为民疾呼。但这一戏曲虽然已排练熟练,却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机会。

  直到后来刘辟叛唐造反,优人们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公开演出。谁知朝廷昏庸,认为此戏涉及攻击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戏班的场子,还把演员抓来鞭打一顿后充了军。

  这些演员的冤屈令人愤懑,为随后的反唐起义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应了川戏重要的影响力。历史还记载,唐时期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大,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戏冠天下”的局面。

  在当时四川也出现了以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5人所组成的著名戏班——这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刘辟责买》《麦秀两岐》《灌口神》等著名川剧曲目在此时开始流行全国。

  到了五代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将川戏推向巅峰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让后人啼笑皆非的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勗(xù)。

  李存勗于公元923年统一北方,建立后唐政权,史称后唐庄宗。他酷爱川戏,而且演技上佳,对川戏技艺有颇多改良,成为川戏的两位“祖师爷”之一——旧时川戏班一直有奉祀“祖师爷”的习惯,演员临上场前,都须朝挂在后台入场口的“祖师爷”画像顶礼膜拜,以祈成功。而被膜拜的“祖师爷”有两位:一位画作白面黑三绺须穿龙袍;另一位画作白面无须穿龙袍——前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自誉为“梨园之首”的唐明皇李隆基;而后者,则正是这位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

  李存勗的人生因戏曲而丰富多彩,但他的结局却是令人惋惜的。当上皇帝没多久,李存勗就沉浸在了川戏等各种戏曲之中,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常常与戏子们一起粉墨登场。

  也是由于这种关系,后唐戏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不仅可以随时出入宫廷,最后竟干预起了朝政,于是整个后唐成了戏子的舞台,大臣们反而成了观众——这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公元926年3月,后唐大将李嗣源发动叛乱,李存勗率领一帮戏子拼命抵抗,在混乱中被流箭射中面门,拔出箭来血柱冲天。

  没有医学常识的李存勗在此时又喝下了一碗人奶——人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接触到奶浆,更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死亡。最后,李存勗一命呜呼,只留下一段“因戏亡国”的悲剧故事流传世间。

  明清发展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起源于何时,语焉不详,多有歧异,但形成于清代却有共识。重庆川剧受到重庆广博性情的陶冶,铸就了包容的胸襟。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随着“花部”的勃兴,那些来自省外而分别流行于四川各地的高腔、昆曲、胡琴、梆子唱班,为适应群众欣赏习惯,与四川语音、习俗结合,逐渐在艺术上具有了四川的地方特色。本世纪初,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流行四川各地的戏班不断涌入城市, 为扩大影响,加强演员阵容,争取更多观众,逐渐走向各种声腔同台演出的经营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各戏班艺人为提高表演艺术,加强竞争能力,又在艺术上纷纷相互吸收,彼此借鉴。才艺出众的艺人更讲究高昆胡弹不挡,文武唱做皆能,这就为川剧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最早使用川剧(川戏)这个称呼的,是在辛亥革命影响下由康芷林等人组成的著名班社“三庆会”。

  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的服饰特点有什么讲究】相关文章:

川剧妆容的特点有什么特征12-06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12-03

川剧帮腔的特点有哪些12-06

满族婚礼服饰特点有什么11-23

川剧的来源和特点是什么02-24

川剧的特点有哪些代表作12-03

唐服饰的特点有哪些特征12-22

唐朝服饰的特点有哪些12-03

品茶有什么讲究11-24